五台山

幸福平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21日下午,我来到了久负盛名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这里是中国唯一一处青庙与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谓青庙,即汉传佛教的和尚庙。其庙宇多为砖木结构,屋顶常覆盖青色琉璃瓦,通常设有山门,以及大雄宝殿、天王殿、文殊殿、钟楼、鼓楼等建筑;殿内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僧人身着青灰僧衣,以念珠为修行工具,遵循素食、不杀生的戒律,且不许结婚生子。五台山的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都是青庙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黄庙则是藏传佛教的喇嘛庙。其庙宇多为砖石结构,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内部多设有转经长廊,殿内供奉弥勒佛、五龙王等。僧人穿黄衣、戴黄帽,修行工具包括唐卡、经幡等;部分僧人允许吃肉,部分教派的僧人还可结婚生子。五台山的菩萨顶、五爷庙,都是黄庙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游览的最佳路线可从殊像寺开启。这里也是许多家有学子的家长常会前来朝拜的寺庙,多为子女祈求智慧、事业与前途。进入殊像寺需登上台阶,行进需遵循顺时针方向。即“左上右下”,这一方式寓意着“一顺百顺万事顺,千福万福满堂福”。</p> <p class="ql-block">出了殊像寺步行约800米,便到了五爷庙。这里是五台山香客最多、香火最旺的寺庙,相传求财最为灵验。一大早便有不少香客排队等候入庙,同行的一位伙伴更是心切,第二天凌晨天还没亮就起身赶来进香。</p> <p class="ql-block">从五爷庙往上走约40米,便是塔院寺。寺内有一座高大的白塔,作为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它高达75.3米。我们抵达时,白塔恰逢维修,只能远观——外围加装的防护网,让我们仅能看到白塔模糊的轮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塔院寺再往北上行约80米,便抵达显通寺。它是五台山最大的寺庙之一,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之列。寺内建有七座宝殿,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座铜殿——它通体金光闪闪、耀眼夺目,我竟误以为是纯金打造的。铜殿中央供奉着三尺高的铜佛,殿内壁上还嵌有上万尊小铜佛,这座铜殿也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完好的铜殿之一。</p> <p class="ql-block">从显通寺后方沿山路上行,即可抵达菩萨顶。途中会遇见一块巨大石碑,碑上镌刻着顺治皇帝的《归山词》,其中“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天,不及僧家半日闲”一句,清晰流露出顺治帝对帝王身份的厌倦,以及对僧人清闲自由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攀完108级石阶便抵达菩萨顶。这里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至清代更成为皇家行宫,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曾多次前来朝拜并在此驻跸。寺内至今仍矗立着康熙与乾隆两位皇帝的御制碑。</p> <p class="ql-block">黛螺顶与菩萨顶南北相对应,直线距离约1000米。到了五台山,民间素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的说法。相传乾隆皇帝巡临五台山时,曾屡次想登拜五方文殊菩萨,却都因风雨阻隔未能成行。为圆乾隆皇帝的心愿,当时一位青和尚想出办法,仿照五个台顶文殊菩萨的模样,将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一同合塑在黛螺顶的正殿内。如此一来,登上黛螺顶便等同于登临五座台顶,朝拜了五方文殊菩萨。因此,登黛螺顶也被称作“小朝台”。</p> <p class="ql-block">登黛螺顶有两条步行道与一条索道可选:一条是全程1080级台阶的步道,另一条是旧时的马道。我们和多数游客一样,选择爬台阶上山,走马道下山。沿途可见许多虔诚的香客,以“三步一跪、五步一拜、七步一叩首”的方式登临黛螺顶。</p> <p class="ql-block">完成大朝台,通常需要3—4天时间。也有体力充沛的徒步爱好者,专程来此完成大朝台徒步;夏季是来这里的好时节,山间气候十分凉爽。</p><p class="ql-block">写于2025年9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