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崇福寺,古名林衙院,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东大街北侧。占地面积23400平方米。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监造。崇福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其主要建筑位于寺院中轴线上,在平面轴线上沿南北纵向延伸,是一座殿阁群居的古寺庙。</p><p class="ql-block">崇福寺虽历经朝代更迭,但仍保留有传统建筑的记忆以及历朝历代建筑的传统工艺,不仅延续了建筑历史文脉,有利于相关文化教育和宣传,而且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建筑科技水平以及当时的生活文化水平。</p> <p class="ql-block">崇福寺位于山西省朔州老城东大街,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山西省国宝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相传由"门神"尉迟恭奉敕建造,辽时曾为林牙太师府署,统和年间复为僧舍,金代护建,明崇祯四年知州翁应祥题额"林街古刹",位列"朔州八景"之首。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及现代屡有修葺,方成今日之状。寺内五进院落,十大殿宇,古典建筑奇巧壮观,布局疏朗,气势恢宏。精华之所在弥陀殿完整保存了金代木构件、雕花窗棂、彩塑、背光、壁画、匾额等原作,堪称中国辽金建筑中的珍贵巨构,被世人誉为"金代文化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钟楼和鼓楼为明代建筑,结构呈方形,二层阁楼式建筑,小巧玲珑,典雅端庄,四角立柱,上置斗拱,楼檐舒展,翼角如飞。钟楼上现存大铁钟铸于清代,至今敲起来仍非常响亮,宏音贯耳。鼓楼上所置大鼓为明代遗物,直径2米。钟和鼓是寺院必备的法器,鸣大钟是号令僧众集合,击法鼓表示说法是为劝戒僧众尽趋于善,正所谓"晨钟暮鼓"之说。</p> <p class="ql-block">千佛阁,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弥勒</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三宝殿) </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唐初,现存建筑为明成化年间原址重建,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大雄"为释迦牟尼德号。殿内明代泥塑造彩绘三世佛,沥粉贴金,结跏趺坐莲台。东西两壁千佛壁画绘于明代,清同治补绘;南北墙壁绘关羽、赵云等六位三国人物为佛侍卫,身材魁梧,尽显"武将无项"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崇福寺主殿﹣弥陀殿,落成于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至今近900年历史。大殿高21.98米,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大殿琉璃春饰、彩塑造像、大幅壁画、巨制匾额、雕花门窗并称"崇福五绝":琉璃脊饰釉彩如新;格扇棂花雕工精细;4.34米高的华带式匾额堪称"中华名匾";佛像背光巧夺天工;佛坛之上,众像神态各异,曲线优美。此外,殿内现存金代壁画共计321.02平方米壁画,以金代经变水陆画卷最为珍贵,展现高超艺术水准。</p> <p class="ql-block">作为崇福寺的核心建筑,金代皇统三年(1143年)由节度使翟昭度奉敕建造,主尊为阿弥陀佛。殿内以琉璃脊饰、巨匾、雕花窗棂、壁画及塑像背光“五绝”闻名,壁画高达5.73米,色彩以红、绿、蓝为主,具有典型的金代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雕花窗棂:门窗上的雕花纹饰,有三角纹、古钱纹、雪花纹等15种图案,构图严谨,制作精细。</p> <p class="ql-block">金代原构,面阔七间、深四间,高21米,采用减柱移柱法扩大空间,为现存辽金三大佛殿之一。</p> <p class="ql-block">塑像背光:中央佛坛上的三尊主像(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背光高达14米,金代原物,工艺独特。</p> <p class="ql-block">背光部分采用藤条编织与木质雕刻结合,火焰纹立体灵动,展现了金代匠人“以柔克刚”的工艺智慧。</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壁画保存完好,与塑像、匾额、琉璃脊饰等共同构成“金代五绝”,被誉为“中华第一金匾”的弥陀殿竖匾(金大定二十四年原物)与壁画相得益彰。其艺术水平与云冈石窟、应县木塔并列为晋北三大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崇福寺壁画创作于金皇统三年(1143年),距今已有880余年历史,是现存最完整的金代寺观壁画之一。其内容以《佛说法图》为主,佛陀结跏趺坐,菩萨、弟子神态各异,反映了金代佛教艺术对唐代风格的继承与创新。壁画中长胡须观音像等独特形象,为研究金代宗教文化融合提供了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十八面观音说法图》</p><p class="ql-block">位于南壁西尽间,高4.68米,几乎覆盖整面墙壁,是中国现存最高大的千手千眼观音壁画。观音腹前十八臂持法器,身后手臂形成扇形光轮,掌心各绘一眼,共900余只手分四五层排列,条理井然。壁画融合了佛教与道教元素,如左侧的婆薮仙(道教仙人)与右侧的吉祥天(佛教护法)组合,体现了金代多元宗教融合的特征。观音十八面相、千手千眼的形象既具宗教神秘感,又通过精细的衣纹、法器(如日月星辰、琴棋书画等)展现写实细节。</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壁画总面积达327平方米,除主像外,还包含《佛祖说法图》等佛教场景。壁画线条流畅,色彩以朱红、石绿为主,采用沥粉贴金技法,庄重宏伟。</p> <p class="ql-block">壁画中菩萨的绿色胡须设计,既承袭唐代遗风,又暗含女真族审美意趣,是研究金代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南壁东尽间壁画分上下两层,绘有三佛三菩萨及十六宝观,飞天姿态曼妙,飘带与流云交织,呈现“飘飘欲仙”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由尉迟敬德监造,初名林衙院;辽代改为僧舍,金代因崇佛政策扩建为现存规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采用“减柱营造法”(现存最早实例),供奉观世音菩萨居中,文殊与普贤菩萨分列两侧的“三大士”贴金坐像。</span></p><p class="ql-block">它是我国现存三大辽金佛寺之一,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工艺和艺术成就代表金代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它位于崇福寺第五进院落,是寺内第二大佛殿,为金代晚期建筑,单檐歇山顶。匾额"观音殿"由明景泰四年武德将军京兆杜李文题写,笔力雄浑。佛坛供奉五尊菩萨,正面三大士(观音、文殊、普贤)为明代泥塑彩绘,端庄肃穆,另有渡海观音与送子观音。其梁架结构最为独特,采用"减柱营造法",减去前槽金柱,以双重人字形叉手分解受力,结构精妙合理,既让殿顶浑然一体,又使殿内开阔敞亮,将古代建筑营造技艺发挥至极致,堪称古建典范。</p> <p class="ql-block">金刚殿,又名"天王殿",位于崇福寺的第一进院落,也是崇福寺的第一座殿宇,现存建筑为清代乾隆年间在唐初原址上重建,面宽五间,单檐悬山顶,简洁牢固。殿内原来供奉的四大天王已毁于战争年代,现在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大士,东西两侧是掌管风调雨顺的四大护法天神。</p> <p class="ql-block">文殊堂</p><p class="ql-block">为明代初年的建筑,面宽五间,单檐悬山顶,结构简洁,布列疏朗。文殊堂奉的是文殊菩萨和十八罗汉,均为现代重塑。</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又名北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东北隅,创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3年秋,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察应县木塔时,发现离木塔几百米之遥处,有一个大型寺庙群,他走进去一看,惊叹不已,连连称赞,说应县有三件宝:一是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杰作,实属国之瑰宝,世之奇葩;二是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三是净土寺山门前的一对石狮,"披头散发",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全国罕见。这其中让梁先生称赞不已的两宝都在净土寺。</p><p class="ql-block">净土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老城东北隅,与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相距三百米,紧靠城墙,俗称北寺。始建于五代后唐,原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家庙,后残破。在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僧人善祥奉敕在原址上建了净土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僧人善耸重修。</p><p class="ql-block">净土寺建筑分布在东西两条轴线上。原寺规模宏大,有五进大殿。明洪武八年缩城时,将后两进大殿割于城墙外边逐渐拆毁。解放后仍保留三进大殿,有六个院落。1968年,将主殿之外的所有建筑全部拆毁,仅留主殿一座。现存大雄宝殿历经金大定、明景泰、成化、崇祯等多次修葺,尚存金代原貌。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略呈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整个大殿外观轮廓稳健、端庄、古朴、大气,是山西金代建筑当中的上品。</p><p class="ql-block">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教故事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顶部木雕天宫楼阁藻井基本为金代原物,梁枋划为九格,分作九眼藻井,精雕细刻,极尽华美。九眼藻井形态各异,有八角、六角和菱形,其中明间正中的天宫楼阁式藻井最为繁复精美,是我国模仿木构建筑形式而雕刻的最为精美的小木作实物珍品。</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净土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主殿大雄宝殿,重建于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深广各三间,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虽经历代修葺,仍保持原貌。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教故事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殿内藻井及天官楼阁造型美观,构思繁复,结构玲珑。为金代精致的建筑模型和工艺美术品,是研究金代建筑规制和造型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称赞不已的"应县三宝"之一:一对"披头散发"的石狮,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全国罕见。石狮体高0.96米,为辽代遗物,原来立在净土寺山门前,后期遭到毁坏。</p> <p class="ql-block">经幢是中国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凿石为柱,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刻佛名、佛像或经咒于上,由印度的幢形变化而来。</p><p class="ql-block">应县净土寺经幢照片最早出自日本所出版的《亚细亚大观》。如今净土寺经幢多散失四方,仅余罩内构件。</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始建于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历经金大定,明景泰、成化、崇祯等多次修葺,整个大殿外观轮廊稳健、庄、古朴,大气,是山西金代建筑当中的上品。</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为全寺主殿,为金代原物。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略成方形。屋顶采用单檐歇山顶,四角翘檐舒展,呈现缓和而优美的曲线,给人以协调端庄的感觉。屋顶还采用灰瓦绿琉璃剪边,脊部更是用黄绿琉璃装饰,戗脊端部立有骑凤仙人,显得格外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檐下斗栱布置简洁疏朗,明间与次间均用补间铺作两朵,且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做法一致,均为单昂四铺作斗栱,昂呈琴面式,下出华头子,式样是宋金时期的典型做法。大殿前檐明间设格扇门,次间下砌槛墙,上安装槛窗,四面柱子都有侧脚,角柱略有生起。整个大殿外观轮廓稳健、端庄、古朴、大气,是山西金代建筑当中的上品。</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殿内天花藻井木雕天宫楼阁基本为金代原物,在国内古建筑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是该时期小木作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因为净土宗得名,是专修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大雄宝殿居中为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教主,为众生开启佛国圣境,解脱得乐的法门,两旁还竖立摩诃迦叶和阿难陀两大弟子;左侧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手托宝塔,医治众生的贪嗔痴心疾,还能消灾延寿保健康;右侧是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面容慈悲,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离苦得乐。</p><p class="ql-block">殿宇的两厢是十八罗汉,身着彩色袈裟,手结不同法印,端坐两旁,似乎在听佛陀讲法,神情专注,面容安静,金身罗汉,法力无边,常在人间,护持正法。</p><p class="ql-block">释迦佛背后墙上有净瓶观音画像造像奇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他清代壁画,内容有庄严殊胜的如来,善目低垂的菩萨,怒目圆睁的金刚,画风质朴,技法熟练,笔法劲秀流畅,把佛国圣境描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后墙中间是巨幅水墨画,讲的是《达摩宝传》里的故事,达摩与十殿阎君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清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等,具民间传统画风。</p> <p class="ql-block">殿内天花布满九个藻井,中央斗八藻井雕有双金龙,四周为八门九星天宫楼阁,全木质榫卯结构,工艺精巧,被誉为“国宝一绝”。</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殿内天花藻井木雕天宫楼阁在国内古建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宋辽金时期杰出的小木作精品,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殿内三间以梁枋划为九格,分作九眼藻井,精雕细刻,极尽华美。九眼藻井形态各异,有八角、六角和菱形,其中明间正中的天宫楼阁式藻井最为繁复精美。</p><p class="ql-block">该处藻井依托梁枋层层出跳斗棋形成第一层方井,于方井上置平座,设栏杆和立柱,在四面正中开门建天宫楼阁并用廊相连,廊内壁板上还绘制佛像。天宫楼阁屋檐舒展,翼角起翘明显,角梁下还雕有力士像,十分生动。檐下采用单杪双下昂六铺作,三跳出跳形式各异,极尽匠心。棋眼壁以及额柱上还隐刻花纹,阑额下设垂花柱,每朵莲花花瓣雕刻精细,富有层次。天宫楼阁之上为第二层藻井,采用方井抹角成八角形的平面形式,再由斗栱层层出跳,到达八角背板。八角背板上贴有两条栩栩如生的金龙,气势飞动,张牙舞爪。这眼天宫楼阁藻井构图协调,配色华美,尤其是四座天宫楼阁全部贴金,周边斗栱的小斗也做贴金处理,相得益彰,熠熠生辉,而且小木作建筑的戗脊、梁架、立柱、斗栱无一不是按当时的大木建筑比例尺度缩减所作,甚至小到鸱吻、角梁套兽这类装饰都精雕细刻,细节之精致令人赞叹。</p><p class="ql-block">其余八眼藻井与中心藻井结构相似,虽没有天宫楼阁,但藻井四周皆有祥龙围绕,彩凤飞舞,色泽华丽,构造精美,彰显皇家寺庙的气派。</p> <p class="ql-block">藻井是中国古建筑最美的天宇,它的设计和装饰体现了古代建筑美学思想和象征意义,其中"藻"含义华丽,而"井"象征水源,寓意水能克火,预防火灾。这种装饰性结构主要出现在宫殿、寺庙和佛坛等尊贵的建筑物中,显示了其在古代建筑中的尊崇地位和美学价值。</p><p class="ql-block">应县净土寺大雄宝殿的藻井为九眼布局,全为木质雕刻。九数象天、龙纹飞扬,布局严谨、雍容华贵,彰显了至尊气派,证实了净土寺的皇家背景。</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它坐落于山西省应县老城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寺庙的主体建筑。佛宫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整个中轴线突出,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释迦塔、大雄宝殿,释迦塔位居寺院中心,大雄宝殿在其后。钟鼓楼位于寺院前部东西两侧,建于明代。</p> <p class="ql-block">木塔位于县城西北的佛宫寺内,是寺庙的主体建筑。佛宫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广阔,整个中轴线突出,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释迦塔(即应县木塔)、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基座 双层八角石砌台基(4.4米高),设月台与副阶周匝(回廊),体现辽代高台建筑传统</p><p class="ql-block">五明层 每层三间三进,逐层内收(底层直径30.27米→顶层14.45米),形成优美收分曲线</p><p class="ql-block">四暗层 结构过渡层,无外窗,内置斜撑网格,形似“隐形加固环”</p><p class="ql-block">塔刹 铁铸刹顶高14.21米,覆钵+相轮+宝珠,以八根铁链锚固于顶层檐角,抗风设计精妙</p><p class="ql-block">八角形平面:象征佛教“八正道”,不同于唐代方形佛塔,反映辽代密宗思想影响</p> <p class="ql-block">木塔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塔刹由基座、仰莲、相轮、圆光、仰目、宝盖、宝珠组成,制作巧妙与塔身融为一体。全塔上下有59种不同形式、成百上千朵斗拱(斗拱既可以替立柱分担重量,又能对外来的力量起到缓冲、分散的作用),犹如朵朵盛开的莲花装点于塔身各处,种类之多国内罕见,有“斗拱博物馆”之称。古籍上誉其为“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从结构上讲,应县木塔的设计更为巧妙,全塔上下没有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构件互相卯榫咬合而成。 </p> <p class="ql-block">1933年,营造学社的成员们第一次来到山西进行古建筑考察。在大同见识过几座辽金巨构之后,梁思成最期待的便是那曾在照片上看到过的无与伦比的"应州塔"了。</p><p class="ql-block">对于这座木塔,热衷于古建筑的梁思成早有耳闻,也心心念念着想去一探究竟。妻子林徽因曾记下了他痴心于木塔的日常:</p><p class="ql-block">早晨洗脸的时候,他会说"上应县去不应该是太难吧",吃饭的时候,他会说"山西都修有顶好的汽车路了"。走路的时候,他会忽然间笑着说,"如果我能够去测绘那应州塔,我想,我一定……"他话常常没有说完,也许因为太严重的事怕语言亵渎了。</p><p class="ql-block">然而,当时的梁思成甚至连这塔的照片都没见过。因担心木塔是否还健在,他试探性地写了封信想要获得一张照片,由于不知道当地情况,便直接写上"探投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没想到还真收到了回信。应县当时唯一的照相馆宝华斋寄来了木塔的照片。梁思成如获至宝,林徽因则笑着感慨:"阿弥陀佛,他所倾心的幸而不是电影明星!"</p><p class="ql-block">因为这照片,梁思成将应县木塔正式列入了山西考察的计划。在给林徽因的家信中,梁思成写到:"我进入城垣时天色已黑。塔身如黑色巨人般笼罩全镇。但顶层南侧犹见一丝光亮,自一片漆黑中透出一个亮点。后来我发现,那是"长明灯",自九百年前日日夜夜地亮到如今。"</p><p class="ql-block">"今天正式地去拜见佛宫寺塔,绝对的 overwhelming,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p><p class="ql-block">"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建筑史研究故事中一段可爱的小插曲,而故事的主角,让梁林怦然心动的应县木塔,直到今天,也绝对称得上"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1933年测绘手稿揭示其超越《营造法式》的技艺,被誉为 “中国古建筑斗栱结构的终极教科书”。木塔的存在证明:木材的韧性智慧,足以对抗时间与大地之怒。</p> <p class="ql-block">斗栱博物馆:全塔共使用54种、480朵斗栱,结构繁复如盛开的莲花,被梁思成誉为“斗栱博物馆”。其复杂程度远超《营造法式》记载,是解开唐宋辽金建筑技术密码的钥匙。</p><p class="ql-block">比例范式:立面采用严谨的“三分法”(塔高=中间层总宽×π),体现古代工匠对数学美学的极致追求,为后世建筑提供经典范式。</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地震和战乱的洗礼,但始终屹立不倒。据统计,自建成以来,此塔至少经历了40多次地震的考验,包括距离木塔80公里的大同发生6.5级强烈地震时,木塔依然安然无恙。此外,在战乱中木塔也遭受了炮击等攻击,但均未能将其击倒。这些历史事件不仅证明了木塔的坚固和稳定,也使其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 木塔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1966年、1974年木塔先后现世的两枚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应县木塔堪称世界古建筑的典范,佛教文化的中心和圣地。</p> <p class="ql-block">一层为"过去七佛"世界,释迦牟尼佛端坐龙天宝座之上,高11米,面庞圆阔,慈悲安详;手指修长,左手施与愿印、右手作说法印;眉如新月,胡须卷翘;双耳丰润,耳环垂肩,是典型的辽代造像风格。其余六佛按顺时针方向图绘于内壁,西侧依次为毗婆尸佛、尸弃佛和毗舍婆佛,是为过去庄严劫三佛;东侧依次为拘留孙佛、拘留含佛和迦叶佛,是为贤劫三佛,环绕着中央佛陀,为辽代晚期广泛流行的"过去七佛 "崇拜。释迦牟尼佛座下,塑有造型生动、神态不一的八大力士。周围金刚、天王、弟子和供养人的壁画细腻传神,是辽代壁画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除供奉在5个明层的塑像外,塔内还留有珍贵的壁画彩绘,其位置及内容都各有特色。现存塔内壁画主要分布在一层内外槽墙壁和内槽门额之上,面积约360 平方米;棋眼壁彩绘分布于副阶和各层的外槽铺作间,约286平方米。根据图案、色彩的不同,应是不同时期绘制的,部分彩绘还保留了辽代建筑彩绘的风格,也有历代修补时重新彩绘或覆盖重画的,基本保存完好。一层释迦牟尼佛周围如来、飞天、金刚、天王、弟子的壁画细腻传神,是辽代壁画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作为佛教建筑,应县木塔内供奉着大量的佛像和佛教经典,反映了佛教在辽代时期的繁荣。同时,木塔也是信徒们朝拜和祈福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据考证,塔内还藏有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p> <p class="ql-block">由于木塔所处位置常年主导风向是西南风,导致塔身主体明显向东北方向倾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维修。</p> <p class="ql-block">大圣到此一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