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子女是改变父母最强大的力量,生小孩最主要的目的:孩子是来成就父母的,是让父母成长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神上长大,责任上长大,为人上长大…</span>而不是来拖累父母的!有了孩子就有了责任心,有担当了,长大了,理解父母艰辛了!这是人生必经之路![强][强][强]</p> <p class="ql-block">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p><p class="ql-block">“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p><p class="ql-block">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p><p class="ql-block">什么样的土壤,开出什么样的花。</p><p class="ql-block">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源于家庭,始于父母。</p><p class="ql-block">家庭教育10条常用法则,各位家长可以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参考、学习、使用。'</p> <p class="ql-block">1)归属法则:</p><p class="ql-block">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p><p class="ql-block">这条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健康环境?但实际上也不尽然,有些家长有此心却不懂如何做。</p><p class="ql-block">比如,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娇惯、顺从孩子,任由孩子养成不良习惯;</p><p class="ql-block">有的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进行争吵,破碎的、长期分离的家庭,让孩子缺少归属感。</p><p class="ql-block">如果家庭变化不可避免,家长更应重视对于孩子的安慰、疏导,尽量不要采取疏于管教、溺爱、过分严厉等错误方式,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迁怒于子女。</p> <p class="ql-block">2)希望法则:</p><p class="ql-block">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p><p class="ql-block">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有的家长把这种希望转化为了压力,没有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希望。</p><p class="ql-block">优秀家长都懂得,要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肯定,告诉他们“干得好”“太棒了”。即使孩子一时没有做好,也要善于用鼓励的话语让孩子看到希望,下一次继续努力。</p><p class="ql-block">有的家长对孩子期待值颇高,却不善于用希望法则,总爱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只纠结在为什么丢了5分上。高标准、严要求固然正确,但过于强调也会适得其反,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丧气。</p> <p class="ql-block">3)管理法则:</p><p class="ql-block">在孩子未成年前,父母有管教的责任</p><p class="ql-block">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无人可以替代。</p><p class="ql-block">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尚不成熟,父母需负起责任来管教。但这种管教应该是建立在亲情之上的,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对待,也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式原则,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长视为靠山,合理的管教关怀,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问题危难会求助于家长。</p> <p class="ql-block">4)声音法则:</p><p class="ql-block">要倾听孩子的声音</p><p class="ql-block">平等地对待孩子,给予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真实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p><p class="ql-block">而且,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和榜样。如果家长不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孩子也会效仿,不肯听大人的话,以至于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p><p class="ql-block">对年幼的孩子,哪怕他们讲话词不达意,大人也要耐心地与他们交谈。任何粗暴打断或嘲笑他们讲话的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表达能力而羞于在人前开口,也或许反之,令孩子非要不合时宜地插话以引起大人的注意。</p> <p class="ql-block">5)榜样法则:</p><p class="ql-block">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p><p class="ql-block">“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孩子的教养、兴趣、爱好等,多半来自生长环境的耳濡目染。</p><p class="ql-block">父母、兄姐、亲友、师长、社会关系等都对孩子产生影响。母亲对于女孩,父亲对于男孩的影响颇为重要。</p><p class="ql-block">除了家庭内的榜样,也要注意所交往的社会关系和常去的场合对孩子的影响。对少年来说,家长还要关注孩子喜欢看的媒体影视片,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样。</p><p class="ql-block">如果发现孩子误交损友,不要武断地阻止他们来往,而要了解具体情况。孩子们都需要友谊,害怕孤独,有些孩子可能是因为搬家转学到新环境没有朋友,而与一些“边缘孩童”为伍的。另外,要为孩子寻找和扩展新的健康友谊圈。</p> <p class="ql-block">6)求同存异法则:</p><p class="ql-block">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p><p class="ql-block">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们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其实,这些正是童心的可爱之处,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泼冷水,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会让他们因为得不到理解而感到失望。</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很多时候,纯真的孩子才有客观的看法,敢于说出真理。要结合“声音法则”,鼓励孩子们敢于表达,正面肯定他们的想法。如果一些看法说法脱离实际或者会引起麻烦,也要耐心地为他们解释。</p><p class="ql-block">思想和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孩子们,往往还无法进行多方位思考,而只会延续自己的思路,对事物考虑不周全。家长要尽可能理解少儿思维的特点,采用把复杂事物分解简化的方法,分期、分批地向他们解释或征求他们的意见。</p><p class="ql-block">凡是与孩子自己有关的事情,例如搬家转学、选课外活动、参加考试比赛等,一定要先与孩子商量解释,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觉得家长是征求了他们的看法的。</p> <p class="ql-block">7)慎用惩罚法则:</p><p class="ql-block">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尽量避免体罚</p><p class="ql-block">单纯的惩罚,尤其体罚,是非常负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从小被暴力处罚的孩子,很多长大之后也会有暴力倾向。因此,不提倡使用惩罚法。</p><p class="ql-block">但不是不可以批评孩子,而是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做些处罚。前提是必须要让孩子认识到做错了事,甘愿接受处罚,以便下不为例。惩罚方式也要合理,可以采取不让他们做喜欢的事情,比如可以罚其几天不许看电视、上网、玩游戏。</p><p class="ql-block">千万不要把一些应该做的正面事情当作处罚。比如罚孩子写字、劳动,会让他们认为写字、劳动是坏事从而产生厌恶情绪,日后一做这些事他们就会有被处罚的感觉,很容易造成心理阴影。</p> <p class="ql-block">8)后果法则:</p><p class="ql-block">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p><p class="ql-block">有时候,孩子惹了什么麻烦或想做什么标新立异的事情,连成人都没搞清楚其后果和危害,就对孩子横加指责或阻止,这当然无法服人。</p><p class="ql-block">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长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后果,然后好好与孩子谈谈,可以从后果的好坏开始,反过来解说该不该这样做,晓之以理,孩子会明白的。</p><p class="ql-block">其实,后果也不都是负面的。家长的阅历比孩子丰富,更具有预见性。比如,在指导孩子选择兴趣专长或申报学校时,家长可以对相关内容做一些调查,并根据孩子特点,提出自己的建议及看法。如果没经过自己头脑分析思考,仅仅随大流赶时髦人云亦云,不是有效的后果分析法,往往还会耽误孩子。</p> <p class="ql-block">9结构法则:</p><p class="ql-block">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p><p class="ql-block">教育孩子做到这点并不太难,法制教育融汇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孩子们从小就受到全方位熏陶,心中都有一道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还往往会反过来影响家长。</p><p class="ql-block">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建议家长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帮助孩子明确什么事是不合乎道德和法律,必须避免的,让孩子从小懂得道德和法律的界限。</p> <p class="ql-block">10)独立性法则:</p><p class="ql-block">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p><p class="ql-block">家长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不必处处围着孩子转,你觉得是关心照顾他们,孩子可能会觉得是你控制得太严。</p><p class="ql-block">家长也应允许孩子一定程度上保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当然,我们还是要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前提下时时注视着孩子,当好引导者和陪伴者,不能完全撒手不管。</p><p class="ql-block">家长对孩子的管理管教,应注重大的方面,注重原则性,而不是事无巨细,什么都管。</p><p class="ql-block">年幼的孩子还需要家长给予一些生活、学业上的帮助和指导,但也要适当给他们机会锻炼独立性。</p><p class="ql-block">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就不要管得太细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让他们自己来干,家长只需要给予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允许孩子在安全范围内试错,汲取经验、教训,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自我成长。</p> <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推荐的这9个顶级家庭教育观,我们一起学习~</p><p class="ql-block"> 1.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是第一负责人。父母的陪伴、引导和以身作则,对孩子至关重要。 看《哪吒之魔童闹海》时,殷夫人再忙也坚持陪哪吒踢毽子;李靖则用“换命符”诠释了父爱的责任与牺牲。哪吒能从“魔童”成长为英雄,离不开父母的悉心的呵护与坚定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2. 拒绝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电影《狗十三》中,李玩的感受和意见总被家人忽视,反抗时还会遭到打骂。这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暴力,让她逐渐沉默,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这提醒我们,要坚决对家庭暴力说“不”。 </p> <p class="ql-block">3. 尊重和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我们的附属品。尊重他们,是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第一步。 《奇迹男孩》中,奥吉天生面部畸形,但妈妈告诉他:“你天生与众不同,这是一件好事。”父母的尊重和鼓励,成为他强大的内心支撑,让他最终赢得了同学们的接纳。</p> <p class="ql-block">4. 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 网上经常看到高考后父母强迫孩子学不喜欢的专业,结果孩子入学后痛苦不堪。其实吧,从“周末去哪玩”、“兴趣班选哪个”到“衣服喜欢哪一件”等等,日常小事中多给孩子选择权,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这才是真正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5.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海蒂和爷爷》里,爷爷虽然很清贫,却给了海蒂很多的爱和自由。当她被卖到物质优越的富人家,却因失去亲情和自由而郁郁寡欢。这说明,相比于物质,情感的支持和陪伴更是孩子成长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6. 性格才决定孩子的命运 《叫我第一名》的主角患有妥瑞氏症,不管是求学之路,还是求职之路都充满了挫折。但他始终积极乐观,不向命运低头,最终实现了当老师的梦想。坚韧不拔的性格,足以改写看似悲惨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7.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我女儿小毛病不少,但闪光点也有很多。她会在我和她爸爸争吵时抱抱我,安慰我;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任务;会为了让奶奶吃虾而“威胁”说自己也不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怕什么成长无穷,进一寸,真的就有一寸的欢喜。</p> <p class="ql-block">8. 言传又身教,教子亦教己 《摔跤吧!爸爸》里的父亲,没有讲太多大道理,而是用自己的坚持、自律和对梦想的执着,为女儿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孩子的成功,是他们自己拼出来的,更是父母以身作则“带”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9. 不要让孩子替你实现梦想 《无声告白》中,父母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女儿莉迪亚,让她在巨大的压力中窒息。孩子不是我们生命的续集,他们有权利去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p><p class="ql-block"> 写在最后 </p><p class="ql-block">教育的本质,是教一个人成人,而不是教一个人听话。 希望这9个家庭教育观,能成为我们育儿路上的灯塔,共同照亮我们和孩子前行的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