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映夜——莫言〈晚熟的人〉里的乡村与觉醒》 <p class="ql-block">在当代文学的星空中,莫言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作品总是能引发读者对于人性、社会和时代的深入思考。《晚熟的人》这部中短篇小说集,更是在延续其创作特色的基础上,展现出了新的深度与广度。</p><p class="ql-block">《晚熟的人》收录了12个故事,时间跨度从“文革”一直延伸到当下,地域则聚焦于莫言笔下充满传奇色彩的高密东北乡。在这些故事里,莫言用他那支如椽大笔,勾勒出了一幅又一幅生动鲜活的乡村众生相。这里面有善良朴实却命运多舛的普通人,也有善于钻营、见风使舵的投机者,每个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从艺术风格来看,《晚熟的人》依然延续了莫言擅长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火把与口哨》中,三婶在遭遇了丈夫矿难、儿子被野狼叼走、女儿喝农药自杀等一系列悲惨命运后,自制火把、狼牙棒深夜杀入狼窝为子复仇,最后气绝身亡的情节,充满了传奇性与荒诞感。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他早期作品《红高粱家族》中那些敢爱敢恨、充满野性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两者在风格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然而,《晚熟的人》又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创作风格。莫言在这部作品中大胆地将自己融入故事之中,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打破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达到了一种互为镜像的艺术效果。在《晚熟的人》这篇小说里,“我”获得诺贝尔奖后回到家乡,亲眼目睹了家乡因为自己的名气而发生的种种变化:旧居成了景点,影视城拔地而起,蒋二更是利用“我”的名气大发横财。这里的“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难分清哪些是真实发生的,哪些是虚构的情节,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p> <p class="ql-block">书中对于人性的探讨发人深省。莫言通过对众多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就像蒋二,他曾经被视为村里的傻瓜,却在时代的变革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成为了赚钱高手。他的“晚熟”并非是真正的愚笨,而是一种在成长过程中的滞后反应,这种反应背后隐藏着对生活的重新审视和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他在“莫言”面前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夸赞“莫言”的字“像臭豆腐,无论多么臭,那也有人喜欢”,然而在利益面前,他又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用“莫言”的名气来为自己谋取私利。与之相反,像常林这样本性不坏的青年,却因为过早地接触到社会的黑暗面而变得“早熟”,最终因无法面对自己过去的错误而选择自杀。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莫言对于“早熟”与“晚熟”这两种人生态度的思考:早熟的人可能会在过早地适应社会规则的过程中迷失自我,而晚熟的人则有可能在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后,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p> <p class="ql-block">在《等待摩西》中,柳卫东的人生经历同样令人唏嘘。他曾经带头喊口号打倒自己的爷爷,抢婚娶了马秀美,却最终落得穷困潦倒、欠债失踪三十年的下场。然而,当他三十年后归来时,却发现妻子马秀美一直在虔诚地等待着他,两人之间的感情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苦难而褪色。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关于爱情、忠诚和信仰的一面,也让我们思考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人们坚守内心的那份执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晚熟的人》还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从“文革”时期的政治动荡,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再到如今的网络时代,莫言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在《红唇绿嘴》中,覃桂英这个人物从文革时期的批斗者,到改革开放后的公社工作者,再到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大咖”,她的一生就是一部生动的时代变迁史。她深谙互联网运作规律,利用谣言和水军来操纵网络舆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网络时代下人性的贪婪和丑恶,也让我们反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虚假信息所左右。</p> <p class="ql-block">这部作品是莫言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又一次大胆探索和突破。它既延续了莫言以往作品的风格和主题,又展现出了新的时代特色和思想深度。通过对《晚熟的人》的阅读,我们仿佛跟随莫言一起走进了高密东北乡,亲身感受着那里的风土人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审视着人性的善恶美丑。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性始终是复杂而多面的,而文学的力量就在于能够透过生活的表象,挖掘出人性的深度,给读者带来启示和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