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我仍以游览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作为自己的业余生活之一。8月7日至9月18日,我继续跑了十处文保建筑,拍了不少照片,现以每个游览过的文保建筑选择五张照片予以汇总,按时间顺序排列,成稿于美篇中。本次汇总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个,分別为嘉兴市南河浜遗址、嘉兴市嘉善县</span>吴镇墓、杭州市西湖十景·三潭印月、嘉兴市大运河·嘉兴分水墩; <span style="font-size:18px;">省级文保单位三个,嘉兴市海宁市许行彬宅、嘉兴市桐乡市司马高桥、嘉兴市南湖区汪胡桢旧居;市(县)级文保单位一个,嘉兴市嘉善县丰钱桥;嘉兴市南湖区文保点二个,分别是“</span>陆宣泾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步云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次较为遗憾的是全国文保单位“吴镇墓”墓区因处于整修状态无法进入,好在我2023年5月5日去过一趟,尽管是行程匆匆,但也拍下了几张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许行彬宅;浙江省人民政府,2017年1月13日公布;海宁市人民政府立。游览于2025年8月7日(立秋正日)。</p> <p class="ql-block">许行彬宅概况:许行彬宅建于1928年,为其晚年自住。占地原有约二亩,包含高阳小庐、退园,现仅存高阳小庐,建筑面积为905平方米。高阳小庐为西式砖木结构,呈四合院式,前后两部分,分为前厅、后厅。前厅为花厅,后厅为住楼,中庭有花坛,东西两旁厢房围护。其内东西两侧有过道(一楼)、行廊(二楼)。前厅前有前院,二楼东侧上有阁楼,名“秋梦楼”。屋后原有“退园”(民国时已毁)。</p> <p class="ql-block">许行彬(1872-1953),名祖谦,自号"虎口余生",少年时号扬州狂杜,晚号西湖闲人、退园老人等,海宁周王庙人,民主革命者,我国近代著名报人、辛亥革命志士,同盟会早期会员、南社社员,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先生秉性刚直,早年曾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反清革命。民国后历任浙江省第一至三届议会议员,办报二十余年,积极参政议政,唤醒民众,为国家统一、家乡发展不遗余力。</p> <p class="ql-block">1916年9月初,孙中山致函许行彬,告知将于9月15日(农历八月十八日)来海宁观潮。当天,孙中山一行乘火车到周王庙,许行彬率士绅迎接。之后,一行人乘轿至盐官,海宁县知事及士绅迎接。孙中山在乙种商校休息后,与众人一同观潮。潮至时,孙中山感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并与许行彬等人摄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为保护文物建筑,历时5个月,投入近166万元,由海宁市文物部门对其进行全面整修。修缮后,为弘扬名人文化,于后厅二楼开辟“许行彬生平陈列室”,谨供后人参观、了解这位民国闻人的一生事迹。</p> <p class="ql-block">司马高桥位于崇福镇城南街,南北走向,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现存桥梁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2011年被列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大运河申遗期间,作为“崇德城旧址及横街”组成部分纳入遗产点。游览于2025年8月7日(立秋正日)。</p> <p class="ql-block">据《石门县志》记载:“司马高桥……明洪武间建。国朝乾隆十四年,邑人沈廷槐重建。同治甲子兵毁。光绪二年,余令丽元请帑重建。”现存桥梁是光绪二年(1876)知县余丽元重建的,因重建时获兵部支持而得名,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司马高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9.4米,宽3米,高约10米,净跨9.7米,南北各有28级石阶,桥顶雕有两对石狮,其中一对为原物。</p> <p class="ql-block">司马高桥东侧桥联为“碧浪驾舆梁,事隶夏官资共济;白栏依雉堞,情深秋水溯伊人”,西侧桥联为“司马锡嘉名,谁继长卿高风,标题有兆;(西侧下联因风化难辨)”。</p> <p class="ql-block">司马高桥是京杭大运河桐乡段唯一保存至今的古石拱桥,1971年运河拓宽时,因位于弯道而得以保留。</p> <p class="ql-block">嘉兴市文物保护点;陆宣泾桥;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二OO九年八月公布。</p> <p class="ql-block">陆宣泾桥位于大桥镇建国村渡船浜。东西向,跨油车港,系三孔梁式有栏石板桥。南北桥额上镌有“重建陆宣泾桥”。南北侧桥板上分别镌有“文星现万事足”和“儿孙福五代荣”字样。桥面上有石护栏,望柱8根齐全。</p> <p class="ql-block">陆宣泾桥东西端分别有石阶7级和10级。桥长21.05米,顶宽1.60米,底宽1.95米,三跨总长11.40米,中跨净空3.00米。南北两侧有桥联。南联“夹岸跨鲸鲵卧波环蝶竦”;北联“新雨口清溪彩虹浮绿水”。此桥始建年代不详。桥额旁镌有“光绪三十二年”字样,可见现桥重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p> <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陆贽的母亲韦氏是大桥镇渡船浜人,现今鲜有人知。后人纪念陆宣公自然也想到了名相先妣,为纪念这位养育了一代名相陆宣公的伟大母亲和她伟大的儿子,特在韦氏家乡渡船浜也造一座宣公桥。</p> <p class="ql-block">后来,为了避免与嘉兴城里宣公桥重名,遂在桥名前加了一个陆贽的陆字,把公字改成了泾字,以示区别。于是,“陆宣泾桥”一直从古代叫到了现在,再没变过。</p> <p class="ql-block">步云桥。游览于2025年8月23日处暑正日。桥南(大桥镇境)立有文物保护牌子一块,上面刻文字四行,“嘉兴市文物保护点,建国村步云桥,嘉兴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二0一0年三月公布”。</p> <p class="ql-block">桥北(罗星街道境)也立有一块文物保护牌,上面也有四行文字“嘉善县文物保护点,步云桥,嘉善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二0一0年五月公布”。</p> <p class="ql-block">步云桥:型式为单孔有栏石拱桥(桥栏板疑在水中),横跨在嘉兴大桥镇建国村与嘉善县罗星街道鑫锋村的交界河塘南港上。该桥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道光廿六年,南北走向,占地49平方米,桥长15.2米,桥面宽2.9米,桥宽3.2米,拱高3.6米,跨度7米。拱圈纵联并节分列砌置,桥顶顶盘石刻有莲花纹,桥南有11级台阶,桥北有12级台阶。</p> <p class="ql-block">桥顶两边分别刻有“步云桥”三字,拱圈两侧各有楹联一对,东边“秀花胥山千家履福,祥迎佛寺四境同春”;西边“魏塘帆影接晴川,古寺钟声传野渡”。</p> <p class="ql-block">按照嘉兴市制定的“五水共治和河湖水系连通”规划,包括塘南港在内的一批河道将实施改造拓宽、清淤疏浚、水系沟通、生态修复和岸坡整治等,工程一旦开工步云桥必须迁移至异地安家。</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河浜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OO六年五月公布;浙江省人民政府立。游览于2025年8月23日处暑正日。</p> <p class="ql-block">南河浜遗址。位于今大桥镇云西村和南子村,是崧泽文化的代表,距今5100至6000年,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承渚文化,见证了嘉禾大地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于1996年沪杭高速公路建设时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这处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当时挖掘面积达1000平方米,出土的各类文物为研究嘉兴地区崧泽文化分布与演变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因发掘规模大、揭露墓葬多、出土文物丰富,1996年南河浜遗址一经发掘,次年便获得“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提名奖,2006年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嘉兴市文物保护点“陶墩遗址”。陶墩遗址和南河浜遗址虽然名称叫法不同,包括附近的大坟遗址、高地遗址、五圣浜遗址、蒋庵遗址等,它们属于同一区域内一个遗址群的范畴。</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汪胡桢旧居;浙江省人民政府,二0一一年一月公布;嘉兴市人民政府立。游览于2025年8月25日</p> <p class="ql-block">汪胡桢旧居。汪胡桢为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故居始建于1928年,抗战时毁。1948年重建,名“湖滨小筑”,有花木之胜。汪胡桢先生是水利界骄傲,嘉兴人民为之自豪!</p> <p class="ql-block">汪胡桢(1897年7月12日—1989年10月13日),浙江嘉兴人,著名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治淮委员会委员兼工程部部长等,生前最后职务是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作为中国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他背负着中华民族的忧患,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弟子,修建了一座又一座的水利工程,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的科学著作。他七十多年来为我国水利事业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高贵品德更是值得深刻铭记、永远学习。</p> <p class="ql-block">汪胡桢先生书房,位于北面主房西侧第一间。2006年,汪胡熙先生专程到嘉兴捐赠父亲汪胡桢先生生前使用过的书籍、手稿、照片等313件,现为嘉兴市文物保护所收藏,其中部分史料用于陈列展览。</p> <p class="ql-block">汪胡祯先生著作墙。汪胡桢先生毕生收藏各类水利水工书籍2000余册,其中“经史子集”全套90本,元、明、清时期编著的水利书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各类外文水利科技书籍等。汪胡桢先生把一生所珍藏的各类书籍分期分批全部捐赠给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即现在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1964-1965年捐赠1134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捐赠431册,生前与去世后由子女代为捐赠445册。</p> <p class="ql-block">嘉善县文物保护单位;丰钱桥;嘉善县人民政府,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公布。游览于2025年9月7日白露正日。</p> <p class="ql-block">丰钱桥,坐落于嘉善南部的大云镇缪家村钱家浜东,雄跨钱桥港,以南北走向连接两岸。这座桥,在《嘉善县乡镇志》中有着详细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丰钱桥。桥中孔两侧刻有“光绪七年(1881)重修”。1986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占地54平方米,为三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钱桥港,桥长20.6米,桥面宽2.3米,桥堍宽2.6米,中孔矢高3.3米。</p> <p class="ql-block">丰钱桥。原无护栏(现已加),南北各有12级台阶。丰钱桥是嘉善县境内唯一保存的三孔石拱桥。桥两边各有一楹联,东边为“桥通南北月平分两邑界,水汇东西湖清澈万年春”;西边为“丰衍盛年菽栗收成满似水,钱称泉府贷财生殖涌如潮”。</p> <p class="ql-block">丰钱桥桥顶千斤石。奇怪的是该桥桥顶石(千斤石)是素的,没有一般石拱桥千斤石上都有的石刻纹图(如水波纹等)。</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镇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零一三年三月五日公布;浙江省人民政府,二零一三年六月七日立。游览于2025年9月16日。</p> <p class="ql-block">吴镇纪念馆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魏塘镇花园路178号,是为纪念元代四大画家之一吴镇(1280-1354)而建的纪念性文化机构,2000年8月建成开放。</p> <p class="ql-block">吴镇 (1280~1354年 ),元代时浙江省嘉兴路嘉兴县魏塘人(今嘉善县魏塘);画家、书法家、诗人,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p> <p class="ql-block">嘉禾八景图,1344年吴镇创作的墨笔画,纸本墨笔,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65岁时的力作,是吴镇一幅非常有名的作品,它既是中国画横幅的范作,又是真实地点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元至正十四年甲午九月十五日(公元1354年11月1日)子时,吴镇殁于梅花庵,享年75岁,葬梅花庵梦复窗外梅园,他自选墓地,自题墓碑,碑文为"梅花和尚之塔",元末明初,碑断为三,失其二,残碑已移至展厅。今墓前之碑,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5)嘉善知县谢应祥书“此画隐吴仲圭高士之墓”。吴镇墓历六百多年风雨沧桑,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湖十景·三潭印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0一三年三月五日公布;杭州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三潭印月石碑。碑刻通高约266厘米,碑身高约159厘米,宽约77厘米。题字者为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该碑刻于1699年康熙南巡西湖时,原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碑为1980年按原尺寸摹刻重立,仍保留康熙亲笔题写的“三潭印月”四字。 现为“西湖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湖三潭印月石塔。现存石塔为明代重建的版本,保留了中空圆塔身、六角小亭及葫芦顶的独特造型。三塔呈等边三角形排列,每边相距约60米,形成稳定的水上景观。</p> <p class="ql-block">西湖湖心岛上风景(九狮石)。</p> <p class="ql-block">西湖湖心岛上风景(亭亭亭)。</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嘉兴分水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0一三年三月公布;浙江省人民政府二0一三年立。游览于2025年9月18日。</p> <p class="ql-block">分水墩位于嘉兴城北运河上,修建于公元7世纪,现面积2850平方米。分水墩北是古杉青闸,当运河西来之水进入运河狭窄的闸河前,其中一部分通过分水墩南的长纤塘东流,运河水过闸时能大体保持平稳缓和的状态,有利于船只安全过闸。</p> <p class="ql-block">分水墩古时作为大运河主航道上对运河来水进行分流的水工设施,起调节运河水位和流速,保证航运安全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水天庵。最初建于唐神龙二年(706年),位于分水墩之上,主要用于船只祈福和水利管理。根据记载,该建筑在清代同治年间(约1862-1875年)曾进行过重修,并在2002年再次重建。 </p> <p class="ql-block">上墩桥。2015年大运河申遗后,分水墩与芦席汇间造了一座上墩桥,桥柱两旁有一副楹联:“东接鉏河汇三店,西靠芦席引两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