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国殇 振兴中华——我家在抗战中的经历

原天申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我出生于抗战胜利前夕,自幼常听父母断断续续讲述那段岁月里长辈们所经历的苦难与抗争。如今,我尝试将那些记忆的片段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拼凑起来,尽己所能,还原一份真实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历史不容篡改,苦难永不忘记,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九一八事变、731部队、南京大屠杀……这些民族伤疤,至今仍刺痛人心。而我所熟知的,还有日本轰炸开封、潭头惨案、空袭西安等惨痛经历,它们不仅存在于史料,也烙印在我的家族记忆里。 </p><p class="ql-block"> 国弱则民哀,唯有国家强大,百姓方能安居乐业。先辈们用血与泪换来的教训,我们一刻也不敢遗忘。“振兴中华”,是他们的殷切期望,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责任。</p> 流亡镇平 祖父失业 <p class="ql-block">  我老家是河南省温县北平皋村。我祖父早年就离开老家到当时的河南省省会开封读书、工作。我祖母、父亲、母亲和叔父也都在开封生活。</p><p class="ql-block"> 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河南省省会开封是日寇进攻的重点城镇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开封的一些机关单位,普通市民开始撤离开封。原为一个小职员的我祖父原嘉征(字伯庸)<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能是随单位</span>离开开封流亡至河南南阳镇平,因单位撤销而失业,靠行医维持生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当时正在河南省立商丘中学读高中的我父亲原葆真、在河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我母亲王佩贤(当时我父母已结婚但未圆房)及还在读高小的我叔父原葆民及我祖母夏淑贞还滞留在开封。一九三八年四月九日,日本飞机首次对开封进行轰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我祖父得知后,非常担心,紧急电话联系我父亲、叔父得知平安后方才放心。紧接着我祖母及我父亲、母亲和我叔父撤出开封,也辗转到了南阳镇平,寄住于救济院。从开封等地迁至河南省西南的学校重新开学以后,我父亲、叔父则在南阳附近继续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一九六二年,我叔父看到一件我祖父曾在南阳镇平使用过的破旧的黑色牛毛毡,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了一组五言诗,记叙了镇平避战之事:</span></p><p class="ql-block"> 一袭牛毛毡,廿载庇风寒。</p><p class="ql-block"> 覩物伤亲故,镇平忆当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斯乡嘗避战,吾父医名传。</p><p class="ql-block"> 旧地问故老,记否此姓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敌机虐汴垣,只身断歌弦。</p><p class="ql-block"> 寒夜电话呼,热流哽喉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年流离苦,此邑曾聚首。</p><p class="ql-block"> 寄篱救济院,青灯伴石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我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和我叔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母亲的母校—河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日军轰炸开封惨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日军轰炸开封惨状</span></p> 抗日救亡 父母尽力 <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九年,我父亲考上了河南大学文学院经济系。其时,河南大学已从开封迁至洛阳嵩县(现栾川县)潭头镇。我父亲就到潭头上大学,随之,我祖母和母亲也到了潭头镇。祖父仍留在南阳镇平当中医师,治病救人。</p><p class="ql-block"> 从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四年,我们家一直住在潭头,其间,我父亲追随嵇文甫(时任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解放后任河南省副省长)、王毅斋(时任河南大学文学院经济系主任,解放后任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副省长)、王锡璋(时任中共豫西南地委学生工作委员会书记,解放后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救亡学生运动。我母亲也参加了抗日宣传队,积极宣传抗日救亡,至今我还记得母亲给我们唱抗日救亡歌曲时的神采。我父母确实为抗日做出了他们应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由于生活困难,我父亲在大学就学期间,不得不上一年学,休学一年到河南大学在潭头创办的附属中学任教,教授物理和英语。得到的报酬则充作两年的生活费,然后再读一年书,再休学一年,再到中学任教。因此,本应一九四三年毕业的父亲一直到一九四五年才大学毕业。</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一或一九四二年我母亲生下了我姐姐,一九四四年怀上了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九四四年日军发动河南战役,</span>五月十二日,在获悉嵩县县城沦陷的消息后,河南大学迅速通知全体师生撤离潭头。在轰鸣的炮声中,多数师生踏上了再次流亡之路。我父亲也带领全家撤离了潭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河南大学潭头办学旧址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河南大学潭头办学旧址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河南大学潭头办学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河南大学潭头办学旧址</span></p> 潭头惨案 惨绝人寰 <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四年五月,日军第三十七师团所属部队从嵩县进犯潭头地区,因暴雨山洪导致滞留当地的河南大学师生转移受阻。日军在潭头、秋扒等七个乡镇实施屠杀,造成一百余名平民死亡、四十余名妇女被侵害,烧毁房屋一百余间,劫掠粮食四万余斤,宰杀牛马六百余头、猪羊近千只,损毁农田两千余亩。河南大学师生中,助教商绍汤等人遭刺杀,孔繁韬和一女生被铁丝串联投入水井致死,医学院院长张静吾之妻吴之惠遇害,理学院十五间仪器室及藏书设备焚毁,河南大学师生死亡失踪四十余人。日军同时掳走农学院院长王直青等二十人,造成图书遗失六千八百余册及校产损失超一百六十一万元。</p><p class="ql-block">  “潭头惨案”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无数流血惨案之一。在河南大学师生惨遭追杀的同时,当地民众也在日军烧杀抢掠中无以为生。面对侵略者的暴行,潭头及其附近的村民毫无畏惧,千方百计保护河南大学的教学设备,掩护师生脱逃险境,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潭头惨案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潭头惨案纪念碑</span></p> 历尽艰辛 逃难西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潭头到荆紫关要翻越伏牛山,一路全是山路。日寇占领潭头以后,大量的群众和河南大学的师生一起向荆紫关方向逃难。后因我母亲怀孕即将生产,我们家从荆紫关又翻山越岭逃难至西安。</p><p class="ql-block"> 当时是徒步走山路,路崎岖难走,而祖母还是小脚,父亲要背着她翻山。父亲先把正怀着我的母亲和我两岁多的姐姐送到前一站休息,再返回去背我祖母过来,然后一家人再前行。在比较好走的路上,则租用独轮车或架子车推着我祖母及我姐姐沿道路前行。在逃难过程中,还时不时有日本飞机飞来扫射轰炸,我父亲就亲眼看到在他前边不远处逃难的一家人全部被炸死 。<span style="font-size:18px;">逃难的人不得不跑到树林里躲飞机。</span></p><p class="ql-block"> 逃难时,白天要躲日本飞机,晚上才能前进,走进深山老林,不时还能听到狼嚎,担惊受怕,提心吊胆。既担心遭到日本飞机轰炸,又担心狼群的攻击。就这样翻山越岭,没吃没喝,连行李也都丢弃在逃难途中。我们一家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逃到了西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九四四年夏,在</span>河南内乡西峡国立一中一分校读书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叔父考上了中央大学农业经济系到重庆读书。我祖父也离开镇平,在禹县行医一段时间后也到达了西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伏牛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伏牛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日本飞机轰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日本飞机轰炸</span></p> 祖母离世 家姐夭折 <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四年七月,历经千辛万苦,我们一家终于逃到了西安。由于逃难途中丢失了大部分行李,带的钱也所剩无几,只能住在难民比较集中、房租比较低的西安市崇礼路一间破败不堪的小房子里。</p><p class="ql-block"> 到西安不久,我姐姐因为在战火中逃难时的折腾和恐惧,积恐成疾,仅仅才三岁就夭折了。我父母失去爱女而悲痛欲绝,对日本侵略者又增加了一桩刻骨仇恨。</p><p class="ql-block">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是连接西北与西南的交通枢纽。国民政府在此设立西安行营,调集三十万精锐部队(如胡宗南部)驻守,是日本侵华战争的重大障碍。从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就一直没有停止对西安的轰炸。我们家逃难到西安后就遭遇过几次日本飞机的轰炸。<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九四四年冬,</span>我祖母在一次日寇的空袭中受伤,伤病卧床至一九四五年二月,终于不治。这是日本侵略者对我们家欠下的又一桩血债!</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二年,我叔父曾写过一阙《江城子》祭奠我祖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逢腊尽倍感伤,西北望,泪满眶,</p><p class="ql-block"> 迢迢渭水亲骨未还乡。</p><p class="ql-block"> 山村别时年未冠,齿倍增,几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昨夜梦中亲祭響,旧院墙,坟草荒,</p><p class="ql-block"> 号咷仆地警醒孩儿娘:</p><p class="ql-block"> “古城新建新墓园,姑有灵,应安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日本轰炸西安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日本轰炸西安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日本轰炸西安遗址</span></p> 鄙人出生 大难不死 <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五年一月九日,风雪交加之夜,我出生在西安崇礼路那间破房子里。据我母亲说,逃难途中的艰辛使她身体一直不好,所以我出生时非常瘦弱,皮包骨头,她说甚至可以把我放到我父亲的鞋壳篓‌里。加之母亲身体虚弱,奶水很少,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就说,这孩子是喂不活了。</span>但,我母亲一点也没放弃,抱着我求爷爷告奶奶地找奶水比较足的邻居妈妈,能多吃一口就多吃一口,还喂一些小米粥上面的那一层米油,我终于算是活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我祖父用中药给我母亲调养身体,母亲的身体得以慢慢恢复,两三个月以后,奶水逐渐多了起来,基本够我吃了。我母亲说,到那个时候我才吃胖起来。</p><p class="ql-block"> 在西安,我也有一次大难不死的经历。因为所住的房子十分破败,经不起狂风暴雨。一天晚上,狂风大作 ,暴雨倾盆,我母亲带着我住在靠墙的一张床上,她突然觉得墙壁要出问题,立马抱着我从床上滚下来。说时迟那时快,我母亲刚从床上滚下来,那堵墙就砸下来,直接就把我母亲刚刚睡过的那张床砸碎了,幸好母亲及时抱着我从床上滚下来,不然后果真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 也算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吧。我能活到现在,享受幸福的退休生活,见证祖国的繁荣富强,看到九三阅兵的盛大场面,该是何等的幸运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抗战时的西安街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抗战时的西安街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抗战时的西安街景</span></p> 举家返汴 结束流亡 <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五年四月,河南大学师生步行八百余里,从紫荆关到达西安。稍作休整后,于五月到达宝鸡继续办学。我父亲也随河南大学师生到了宝鸡石羊庙复课直到大学毕业。</p><p class="ql-block"> 河南大学迁往宝鸡后,物资供应十分紧张。河南大学师生只能吃杂粮、咸菜,常常处于饥饿状态。但河大师生不忘教育报国初心,历经磨难、播迁传火,把读书当作战斗。学校师生坚持认真办学,毕业班学生则按学校规定撰写毕业论文,进行论文答辩。</p><p class="ql-block"> 父亲大学毕业后即留校工作。一九四五年年底,河南大学结束流亡回到了阔别八年之久的开封。我们家也随河南大学搬回了开封,住开封辘轳湾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1945年2月,校长张仲鲁带领部分教师从荆紫关迁至陕西商南县赵川避护,受到当地绅民热烈接待,临别时国立河南大学同仁向当地赠“维护文化”之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宝鸡市西城高中矗立的“国立河南大学抗战办学纪念碑”</span></p> 日本投降 举国欢腾 <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六时,日本政府分别电请瑞典、瑞士,将投降之意转达中、美、英、苏四国,“日本政府决定无条件投降”的消息通过无线电波迅速传遍了全世界。日本要投降了!得知这一消息,遭受日机狂轰滥炸长达七年之久,生命、财产损失无法估计的西安民众个个惊喜若狂。八点三十分,东大街东段响起了第一掛爆竹,钟楼附近的路人,还以为是枪击哩。随后,由那些拉着空车奔跑的洋车夫和无数的儿童们,把胜利的喜讯撒向每一角落去。于是,爆竹声在大街小巷里普遍爆燃开了”(《西京日报》1945年8月11日载)。接着,叫喊、狂笑和爆竹、鼓乐搅成一片,人们纷纷涌上街头,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内心无以伦比的喜悦,省政府的乐队在街道里吹奏,各军校学生和军队的士兵结队游行,沿途高呼“中华民族万岁!”,吉普车、小汽车在人群中穿来穿去,车上的人向群众招手呼叫,商店停止营业,伙计拥在门口,小孩们跳着叫着,老太婆们痴立街心,有位公务员模样的人,高兴得喝醉了,在钟楼高喊:“谁说我们打不过日本鬼子?我们打倒日本鬼子了!痛快不痛快?”群众附和着他喊叫“痛快!”另一位商人说:“放鞭,放鞭!这比过十个年还痛快!”六七位同盟国友人,举着酒瓶,欢呼、跳跃、狂奔。在这辰光,所有的人都狂欢得忘形了。</p><p class="ql-block"> 八月十四日,日本政府照会美、中、英、苏四国政府,表示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了!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奋斗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举国欢腾,普天同庆,西安民众亦欢欣异常,人们奔走相告,到处燃放爆竹,市中心钟楼附近变成了欢乐的中心,士兵们没有爆竹就板着机枪朝天鸣枪以示庆贺,茶馆供应免费茶叶,酒楼供应免费酒。入夜,张灯结彩,锣鼓暄天,人潮如流,街上的欢庆场面较之十日初获日本投降消息时,尤为热烈。这一夜,是西安人,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狂欢夜、不眠夜。</p><p class="ql-block"> 九月三日,陕西省各界庆祝抗战胜利大会举行,盛况空前。下午五时,新城广场上已人满,参加庆祝人数,远远超过预计,逾十五万以上。六时正庆祝抗战胜利大会正式开始,先由祝绍周主席、谷正鼎主任委员、王宗山议长讲演,主要讲述了胜利来之不易及今后努力方向。次由大会通过向蒋介石主席及前方将士致敬电文后,全场欢呼胜利口号。大会仪式虽于三十五分钟完成,然隆重兴奋热烈之状,实为亘古未有。六时五十分由周嘉宾司令宣布游行开始,约七时四十分始进抵钟楼,各界首长及盟军高级将领均登楼参观,游行行列秩序异常良好,九时半后尽欢而散。具体盛况九月四日《秦风工商报》的报道甚详细:“(昨日)天甫黎明,阴云四布,全城人民多恐又要落雨,搅扰盛会,仍不肯放松时机,提早造饭,预备出游。”“下午五时许,成千成万的各部队、各机关、各学校与市民群众,分持花灯、火炬,排列整齐,步入新城会场。战斗机十二架,盘旋空际,或高入云霄,或低至屋齐,往返翱翔,以助盛举。又有运输机一架,低飞发散传单,与会聚众,更欢忭如狂,于军乐声中,举行过庆祝仪式,开始火炬游行。大队步骑军人,男女学生,保甲人员等高举灯炬,排列成极长的乐队,由军队锣鼓前导,出新城东门绕尚仁路南折向东大街前进。盟友空军将士,分乘吉普车多辆,参加游行,其盛大热烈之状,实为空前所未有。东大街竹芭市南院门一带,参观男女,不下数十万人,堪称万人空巷,两旁商户楼窗屋顶,亦满集人群,鞭灯花火,沿途遍放,歌声掌声,欢笑如雷。”九月三日,是全西安、乃至全中国最狂欢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大公报》的报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西安市庆祝抗战胜利大会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西安市庆祝抗战胜利大会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西安市庆祝抗战胜利大会现场</span></p> 铭记国殇 振兴中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十载光阴流转,历史的钟声依旧沉重回响。当我们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节点上眺望,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并未随硝烟散尽而湮灭,反而在民族记忆的深处愈发清晰。这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殊死抗争,是四万万人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长城,更是中华儿女在至暗时刻迸发出的不屈之光。</p><p class="ql-block"> 国殇,是南京城三十万冤魂的无声哭泣,是卢沟晓月下燃烧的烽火,是遍体鳞伤的土地上每一个弹孔诉说的痛楚。它不仅是历史书页上的冰冷数字,更是镌刻在民族基因里的创伤记忆。这些记忆应当如青铜鼎上的铭文,历经风雨而永不磨灭。唯有铭记苦难,才能理解和平的珍贵;唯有直面伤痕,才能懂得自强的重要。一个善于反思历史的民族,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一个敢于直面伤痛的国家,才能在磨难中实现精神的涅槃。</p><p class="ql-block"> 抗战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的淬炼。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展现出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万众一心的团结力量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这个古老民族穿越最黑暗的夜晚,迎来胜利的曙光。如今,烽火虽熄,但精神之火应当代代相传。它呼唤我们在和平年代保持居安思危的警觉,在发展征程上葆有艰苦奋斗的品格,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文化自信的定力。</p><p class="ql-block"> 振兴中华,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这振兴,不仅是经济科技的腾飞,更是民族精神的弘扬;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提升,更是文明价值的彰显。我们要让世界看到的,是一个从苦难中崛起却不忘初心的中国,一个面向未来却铭记来路的中国。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成为这段历史的传承者、民族复兴的实践者,以实实在在的奋斗,推动这个伟大国度不断向前。</p><p class="ql-block"> 时光的铜鼎盛满记忆,也映照未来。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既是对牺牲者的深切缅怀,也是对后来者的庄严嘱托。让“铭记国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口号,而成为每个中国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信念与行动,共同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勿忘国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铭记国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