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景区开封府

何国强

<p class="ql-block">开封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府级行政区,治所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别称东京或南衙,初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历经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朝代,至1912年撤府,曾是北宋都城核心行政机构,被誉为“天下首府”;现为以宋代府衙为原型重建的文化景区,于2003年开放,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我们老两口于2025年9月18日来到这里。</p><p class="ql-block">雨后的开封府,青石板泛着微光,檐角滴水落在石阶前,溅起细小的水花。我撑着伞走过大门,两尊石狮子静立两侧,仿佛守了千年。游人三三两两穿行在回廊间,有人驻足拍照,有人轻声谈论包公断案的传说。这座曾掌管东京十六县的“天下首府”,如今以另一种方式苏醒——不再是铁面判官的堂前威仪,而是历史在砖瓦间低语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开封府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初为汴州升格,后唐时一度降为汴州,后晋复升并定都东京。北宋时期(960-1127年)达到鼎盛,辖16县,户26万余,负责治安、诉讼、市政等职能,包拯任内推行诉讼直诉制度改革,形成司法典范。金贞元元年(1153年)更名南京开封府,为金朝五京之一;元改汴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设北京开封府,后降为普通府级行政区,清延续为河南省会,1912年撤府。‌‌</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块介绍开封府历史的石碑,石碑上刻有中英文双语文字,详细介绍了开封府的建立时间、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石碑位于一个绿树成荫的环境中,背景中可以看到红色的墙壁和传统的中式建筑。石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见,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p> <p class="ql-block">拐过仪门,一块蓝底红字的导览图静静立在绿荫下,屋檐式的小亭遮住日晒雨淋。我凑近细看,上面标着“包公断案”“升堂表演”“廉政展陈”等点位,像一张通往宋代官衙生活的地图。原来,这里不只是建筑的复刻,更是时间的剧场——每天都有故事在重演。</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矗立在古色古香的建筑前,碑身刻有“开封府题名记碑”字样,字体清晰,周围环绕着红色的柱子和传统的屋檐,地面湿润,反射出周围的景物,显得庄严肃穆。“开封府题名记碑”前,水光映着飞檐倒影,字迹如刀刻斧凿,一笔一划都透着庄重。据说旧时官员上任,必来此碑前默念前任之名,既是致敬,也是自省。如今虽无实权更替,但站在这里,仍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重量——那是千年来对公正的期待,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走过的人心上。</p> <p class="ql-block">妻子手指着登堂鼓。建筑的屋檐下有精美的彩绘和雕刻,门楣上悬挂着一块蓝色的牌匾,上面写着“仪门”二字。建筑的窗户和门框均为红色,整体风格古朴典雅,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彩绘的梁枋在雨后显得格外鲜亮,仿佛刚被时光重新上色。这道门,曾是百姓通往公堂的第一道关口,如今成了我们回望历史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登堂鼓静立在廊下,鼓面微凹,像是等待一只伸冤的手。这鼓早已不再为鸣冤而响,但它仍在那里,提醒着人们:曾有人击鼓三声,只为一句公道。</p> <p class="ql-block">公升明石位于开封府正厅入口处,巨石正面镌刻“公生明”三字,背面刻有太宗皇帝御笔“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巨石作为视觉焦点,警示官员唯有恪守公正,方能明察秋毫‌。‌历史渊源‌.:源自宋代官箴制度,由宋太宗赵光义颁行,要求全国府、州、县衙门竖立同类戒石‌。与“大堂牌匾”(如“明镜高悬”)功能互补,共同约束官员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厅前,一块巨石迎面而立,“公生明”三字朱红醒目。绕到背面,那句“尔俸尔禄,民膏民脂”赫然入目,字字如针,刺破千年的官场浮华。这块石头,曾是宋代官员每日必见的警钟。如今游客来来往往,有人拍照,有人念诵,或许就在这一瞬,那句“上天难欺”悄然落进了心里。</p> <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公生明”‌:强调公正无私是明辨是非的前提,体现包拯“孝刚廉明”的为官准则‌。“戒石铭”‌:直指官员俸禄源于民脂民膏,欺压百姓必遭天谴,语言犀利震慑人心‌。‌现实关联‌:与包公祠形成“东府西祠”格局,成为开封府廉政教育基地的核心展陈‌。戒石铭内容被《水浒传》引用(如大名府场景),反映其深远社会影响‌。该石不仅是文物,更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以民为本”思想的永恒见证‌。这府衙不只是纪念包拯的庙堂,更是中国人对清官梦的集体记忆。它不靠香火延续,而靠一代代人走过时的那一声轻叹、一次驻足。</p> <p class="ql-block">开封府铡刀是北宋包拯在开封府任尹时使用的刑具,由宋仁宗御赐,分为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三种规格。龙头铡用于处决皇亲国戚,虎头铡惩治贪官污吏,狗头铡制裁恶霸无赖。</p> <p class="ql-block">一座红色的古建筑入口,门楣上悬挂着“议事厅”的牌匾,两侧对联清晰可见,内部装饰华丽,色彩鲜艳,厅内长桌列案,文房四宝齐备,仿佛刚才还有官员在此商议京师治安。如今虽无政令发出,但那些关于宽简治民、慎刑恤狱的讨论,早已化作空气里的气息,弥漫在这座府衙的每一寸空间。</p> <p class="ql-block">这块木质的介绍牌,上面用白色字体写着“欧阳修‘宽简治京师’”。介绍牌详细描述了这组塑像的制作材料和特点,提到塑像由高分子硅胶制作而成,形象逼真。作者采用超级写实手法再现了欧阳修(中间身着紫袍)与推官、判官和左右巡使、司录司知事集体办案的场景。背景中可以看到一些木质家具和地面的纹理。转角处一组塑像正在“办案”——欧阳修端坐中央,紫袍玉带,神情专注。他身侧的属官或执笔记录,或低声禀报,连衣褶都透着紧张感。</p> <p class="ql-block">我们正好观看了一场相亲节目。</p> <p class="ql-block">潜龙宫,是宋仁宗赵祯(北宋第四位皇帝)为纪念他的父亲宋真宗赵恒(北宋第三位皇帝)而建造。为什么称之为潜龙宫,因为赵恒在当皇帝前曾在这里担任开封府尹。赵恒的父亲赵光义(北宋第二位皇帝)也曾担任过开封府尹,他的后代宋钦宗赵桓(北宋第九位皇帝)也曾担任过开封府尹,所以潜龙殿里面供奉了这三位皇帝的雕塑:正中间是宋太宗赵光义,东边是宋真宗赵恒,西边是宋钦宗赵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