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勒行纪----重走战斗渠·接续英雄路》 作者/张红英

红英

<p class="ql-block">  在2025年9月初、新疆天山南北金风送爽的美好时节,我应策勒县委办公室之邀,与著名西部边塞军旅诗人李兴林、乌鲁木齐文化学者董萍、海南屯昌援疆工作者刘洁一道,怀着无比激动与崇敬的心情,踏上策勒这片----父亲张学谦、母亲方俭曾奋斗半生的热土,参加县委、县政府举办的战斗渠建成35周年纪念活动,与策勒人民一起触摸“红色史脉”、当好“红色传人”,一起回望先辈日月经天之壮举、战天斗地之奇迹,一起追忆先辈坚定如磐、忠诚担当、经霜不凋、气贯穹苍的革命精神。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奔赴一场巍峨的昆仑雪峰、苍茫的塔克拉玛干沙与跨越时光的“战斗渠精神”的约定。</p> <p class="ql-block"> 一、 携满腔期待启程</p> <p class="ql-block">  拾一缕晨曦入怀,携满腔期待启程。9月6日,我们4人结伴从乌鲁木齐天山机场出发。正午12时15分,航班准时升空,两个多小时的航程里,窗外的景致从天山脚下的绿洲渐变为戈壁滩的辽阔,心也早已飞向了南疆的那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落地和田机场时,阳光依旧炽烈。策勒县委办派来的阿卜力克木师傅已等候在出口,他驾驶的车辆载着我们,驶上了昆仑山北麓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之间的公路。这是一条连接和田市与策勒县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G315国道</span>路,90多公里的路程,在绿洲与沙漠的交界处蜿蜒伸展。一侧是连绵的沙丘泛着金辉,一侧是成片的林带缀着绿意,车轮碾过路面的律动,与大漠的苍茫、绿洲的静谧交织,晕染成一幅独属于南疆的流动画卷。</p> <p class="ql-block">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诗意满怀。车行约一个半小时,下午4时许,我们终于抵达被沙海与绿洲温柔环抱的策勒县城。县委办早已为我们安排好食宿,落脚在县委大院的招待楼。九月的策勒,阳光暖而不燥,洒满大院的每一个角落。难得的空闲时光里,我们四人围坐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诵读起李兴林老师连夜为此次行程创作的《七律•战斗渠建成35周年》与《念奴娇•战斗渠颂》。字句间满是对“战斗渠精神”的敬仰,也让我们对次日县委、县政府即将举办的“传承战斗渠精神纪念活动”,更添了几分期待与喜悦。</p> <p class="ql-block">  这份期待,亦源于策勒本身的厚重与魅力。这座位于新疆最南端的小城,南枕皑皑昆仑,北踏浩浩沙海,从南到北铺展着雪山、草原、绿洲、沙漠的立体画卷。古称“渠勒”的它,曾是玉石之路、丝绸之路、香料之路上的要冲,如今更是“昆仑之源”“红枣名县”,3.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辖6乡2镇1街道,126个行政村与17个社区错落分布。“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自治区园林县城”——一个个荣誉称号,更是这座小城生生不息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二、共鉴战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  9月7日9时,参观战斗渠活动的人员从县委大院乘车出发。在县委书记贺山峰、县长吐逊古丽的带领下,策勒县各级各界主要负责人,修建战斗渠老同志及家属、师生代表,特邀嘉宾等200余人,共同开启“重走战斗渠,接续英雄路”之行。</p><p class="ql-block"> 战斗渠始于奴尔河出山口布朗台,止于固拉合玛、达玛沟两乡干渠总闸口,全长86.3公里。沿渠而行,策勒大地的生机扑面而来:田畴作物郁郁葱葱,乡村新居错落有致。这鲜活景致与日新月异的变化,无不浸润着“愚公移山”的精神,跳动着红色基因的脉搏,彰显着策勒人民“逆天改命”的自信底气。</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抵达新修建的奴尔水库。这座因战斗渠焕发生机的中型水利枢纽,如苍龙卧地,以昆仑雪水为源、卡拉塔什山为脉,滋养着策勒广袤农田,为流域带来丰饶与光明。</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大坝之上,清澈水流沿战斗渠延伸的景象尽收眼底,水利工程的民生福祉与当年奋斗成果的延续,在此刻直观呈现。</p> <p class="ql-block">  随后,队伍来到努尔乡战斗渠首闸口。老前辈们手指水渠,讲述起当年战天斗地的场景。聆听间,先辈们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透过回忆愈发清晰,昆仑雪水奔涌而下,仿佛将凿石开渠的劳动号子带回了山谷。</p> <p class="ql-block">  离开渠首,众人乘车至达玛沟乡战斗渠尾十号闸口——这里曾见证战斗渠通水典礼的历史性时刻。恍惚间,似能看见1992年夏天,2000多名各族群众欢呼庆祝,见证这条绿色飘带纵贯策勒,让昆仑雪水为这片土地“解渴”的壮阔场景。</p> <p class="ql-block">  行至新建的战斗渠纪念馆前,策勒县党政主要领导与老同志代表共同为新馆揭牌。</p> <p class="ql-block">  馆内,历史图片、斑驳工具与文字资料,串联起战斗渠30年建设历程: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里,策勒人民肩挑背扛,在戈壁中凿出了这条生命之渠。小小讲解员的深情解说,让泛黄照片里建设者挥汗如雨的身影、锈迹斑斑却承载着战斗渠精神的工具,都化作了那段激情岁月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  “一世春秋开堑壑,六旬忠骨铸渠圳”。战斗渠建设中,69位英模挺身而出,64位民工长眠于此,其中17人甚至未留下姓名。他们是昆仑山脚下的丰碑,被星空照亮、被笑声环绕、被丰收慰藉。</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碑前,众人手持黄菊缓步敬献,低头默哀,以最庄重的方式,缅怀用生命铸就战斗渠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 三、大地长空吟诗歌</p> <p class="ql-block">  驻足战斗渠纪念碑前,轻抚碑上镌刻的名字,那些未曾留下姓名的建设者,也在我们心中立起了无形的丰碑,他们把名字刻在了策勒建设的历史里,把生命献给了策勒这片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  著名西部边塞军旅诗人李兴林,在“重走战斗渠•接续英雄路”系列活动现场,即兴写下《战斗渠颂歌》:</p><p class="ql-block"> “巍巍昆仑雪融,叩击戈壁的苍茫;漠漠策勒山川,升起新的希望。一九六零年的春风,燃烧赤心的滚烫,砍土曼劈开冻土,包谷馕温暖饥肠,一双手逆天改命,光脊梁顶起骄阳,“战斗渠”三个字,刻进策勒的胸膛。</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寒来暑往,修筑一百七十多里渠长,雪水在掌心融化,浇铸不屈的向往。六十四颗星辰,坠入泥土守望,他们的名字,化作渠边的胡杨。</p><p class="ql-block"> 是改命的锤,敲碎干旱的屏障;是同命的绳,拴紧各族兄弟的臂膀;是革命的火,激发荒原的力量。这渠水奔涌,是奋斗和幸福在歌唱。一九九O年的夏天,满是喜悦和丰收的芳香。</p><p class="ql-block"> 今天,通水三十五载后,沙浪翻涌成金浪。当年的身影脚印,已长成绿洲的诗行,新生的战斗渠纪念馆,陪伴老纪念碑隔路相望,一年一度的纪念活动,既是告慰先烈的英灵,也是洗礼后代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看,开拓的旗帜,仍在风中飞扬。重走战斗渠,接续英雄路,新的策勒县委带领人民,正在续写新的荣光,相信策勒的明天会更好。文旅宝地,安居天堂,昆仑山下唯一的净土,神仙来了也不愿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诗人李兴林以“砍土曼劈开冻土,包谷馕温暖饥肠”“六十四颗星辰,坠入泥土守望”的诗句,定格下建设者的坚韧与牺牲,也歌颂着如今“沙浪翻涌成金浪”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中午,大家在纪念馆前大院同吃“忆苦思甜饭”。饭后又乘车返回县委大院,参加“重走战斗渠•接续英雄路——传承战斗渠精神座谈会”,让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在思想碰撞中继续延伸。</p> <p class="ql-block"> 四、一生不忘策勒情</p> <p class="ql-block">  在传承战斗渠精神座谈会上,我们首先观看了《战斗渠纪录片•传承》,合唱了《战斗渠劳动号子》,重温了战斗渠精神。参与战斗渠修建的老前辈们结合亲身经历,深情讲述当年战严寒、斗酷暑,肩挑手扛修水渠的难忘岁月。“戈壁滩上风沙大,一口饭半口沙;冬天冻得手裂口子,仍要抡镐开山……但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渠修通!”老人们的讲述朴实无华,却让在场者感受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磅礴力量。</p> <p class="ql-block">  老前辈的后代也纷纷登台,分享家族传承的故事。“我的父亲曾是战斗渠建设者,他常说‘渠修好了,子孙后代就不愁水喝了’。现在我接过他的接力棒,也要把这种精神传下去。”一位代表的话引发共鸣。</p> <p class="ql-block">  踏上策勒土地,回望峥嵘岁月,传承战斗渠精神,汲取奋进力量,接续坚定前行。我在传承战斗渠精神座谈会上满含真挚情谊地作了题为《追循父母足迹 赓续奉献薪火》的发言,座谈会现场成为精神互鉴的温暖舞台:</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父亲、母亲奋斗过的热土上,我以这份身临其境的感动、以这份与先辈精神共鸣的荣幸,向在座的各位致以最诚挚的敬意!我的父亲、母亲与策勒的缘分,始于1965年的金秋。那时,父亲带着建设边疆的赤诚来到这里担任县委副书记,母亲也追随而来,先后在县妇联、民政局、公安局、税务局等岗位上默默耕耘。他们把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昆仑深处的这片热土;把最真挚的情感,都融进了和田大地的一草一木。我童年的记忆,也深深地扎根在策勒县委大院。清晨听着广播里的晨曲醒来,傍晚跟着父母在田埂上看农民伯伯劳作,邻里间的一声问候,乡亲们递来的一块瓜果、递到手里的一个包谷馕…… 这些细碎的温暖,早已刻进了我的生命,成为我永远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谈及策勒的变迁,绕不开战斗渠这面‘精神旗帜’。时间拨回到 1960 年2 月,那时的策勒,还在‘沙进人退’的困境中挣扎着。风沙起时,‘风吹城跑’;干旱季里,土地龟裂缺水,成了压在乡亲们心头的巨石,是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希望,策勒县委一声号召,全县人民扛起锄头、拿起钢钎,向昆仑山‘借水’向大漠‘宣战’。战斗渠从 1960 年开建到 1990年建成,整整三十年鏖战,先辈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坚守、“战天斗地不怕苦”的坚韧,把‘海市蜃楼’般的引水梦,变成了滋养绿洲的幸福渠。</p><p class="ql-block"> 这条渠,流淌的不只是雪水,更是策勒人民自力更生的志气、艰苦奋斗的骨气、开拓创新的锐气,它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最生动的写照,也是策勒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在这场跨越三十年的战斗中,先辈们练就的信心与恒心、积淀的定力与勇气、凝聚的力量与精神,早已成为策勒县各族人民最宝贵的财富。我的父亲曾为这份壮举深深震撼,挥笔写下《戈壁惊开绿洲》,词中‘北筑长城锁风沙,戈壁惊开绿洲’‘劈开昆仑,沟通南北暖流’的句子,正是父亲他对战斗渠建设者最由衷的赞颂,也是对策勒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一代精忠悬日月,千秋正气壮山河。策勒的今天,从来不是凭空而来,它是一代又一代接棒者,踏着先辈足迹奋力奔跑的见证;是一茬又一茬奉献者,捧着初心不懈耕耘的成果。在此,我谨向带领策勒人民前行的贺山峰书记,向所有为这片土地挥洒过汗水、奉献过青春甚至生命的奋斗者、牺牲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战斗渠’,先辈未低头,我辈怎弯腰!为了赓续战斗渠血脉、传承战斗渠精神,作为先辈的后代,我们必须共同守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p><p class="ql-block"> 我的心语心愿,每一句话都承载着昆仑山脚下的热情,每一段文字都诉说着策勒儿女的感恩,瞬间点燃现场氛围,赢得全场阵阵掌声。</p> <p class="ql-block"> 五、 继往开来卓后志</p> <p class="ql-block">  在传承战斗渠精神座谈会上,令人动容的是一份“笔墨传情”的文化厚礼,著名西部边塞军旅诗人李兴林专为策勒县创作的《七律•战斗渠建成35周年》《念奴娇•战斗渠颂》,并讲述了创作诗歌的感悟。同时,他将军旅书法家张志峰书写的诗词书法长卷赠予策勒县战斗渠纪念馆,县委贺山峰书记郑重接收。</p> <p class="ql-block">  随后,李兴林、董萍、刘洁、张红英走上大舞台,字句铿锵有力、饱含深情地诵读了《七律•战斗渠建成35周年》诗:“昆仑雪水破荒岭,策勒群英战旱神。一世春秋开堑壑,六旬忠骨铸渠圳。汗融冻土千村绿,血沃良田万亩银。三十五年风雨顺,丰碑鉴照故园新。”</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不仅热烈庆祝战斗渠建成35周年,更是同声盛赞了战斗渠精神:“昆仑昂首,泻千秋雪水,欲穿鹰嘴。策勒干群多壮志,敢叫荒滩增翠。铁骨开渠,赤心破壁,血汗三旬岁。百多崎路,染成丹卷青史。遥想冻石飞歌,脊梁为柱,生死同根系。六十四魂归热土,化作岸边云霓。泽润桑田,粮丰仓实,今又庆胜利。精神赓续,再书开拓新纪。”这个将“战斗渠精神代代相传”的情缘凝于表演的集体朗诵,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  “奔流不息的战斗渠,见证着策勒人民战天斗地的奋斗历程,承载着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和感恩的心情,举办重走战斗渠、接续英雄路活动,纪念这条承载着策勒人民光荣与梦想的生命之渠建成通水35周年。在此,我代表策勒县委、政府和全县18万干部群众,向参加修建战斗渠的干部群众及其家属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策勒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县委书记贺山峰在座谈会总结讲话中这样说。</p><p class="ql-block"> 战斗渠是什么?贺书记在会上与大家分享体会:“战斗渠不仅是一条生命之渠,更是一条展现策勒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愚公移山、战天斗地,同甘共苦、团结拼搏,崇尚科学、务实创新的精神之渠。战斗渠是座不朽丰碑,英雄的策勒人民为何能有如此豪情胆识,敢立愚公移山之志,用30年的时间,以牺牲64人的代价,建成86.3公里长的战斗渠。这里有有党的领导、有天时之机、有地利之便、有人和之助、有经验之基。修建战斗渠,是策勒发展史上施工条件最艰苦、时间最长、投入劳力最多、牺牲巨大的一项水利工程。为什么那段战天斗地的历史,至今仍让我们心潮澎湃?是因为战斗渠精神永不褪色。一是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永不褪色;二是敢想敢干的拼搏精神永不褪色;三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永不褪色;四是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永不褪色;五是务实创新的求实精神永不褪色。</p><p class="ql-block"> 渠水奔流不息,精神薪火相传。贺书记号召大家说:“精神的火炬,需要代代相传;策勒的发展,在于接续奋斗。战斗渠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砥砺一代又一代的策勒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想敢干、创新创业。策勒的改革发展稳定,别无他法,唯有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加油干。一是旗帜必须举得高;二是思想必须放得开;三是责任必须抗得牢;四是作风必须过得硬;五是底线必须守得住。让我们从战斗渠的历史中汲取力量,把‘愚公移山、战天斗地’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用在当下、用在实处,用在改革发展稳定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奋力谱写策勒县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精神如炬,征程如虹。这次“重走战斗渠 接续英雄路”活动,通过实地参观、揭牌纪念、致敬英烈、座谈交流等形式,共同重温战斗渠建设的峥嵘岁月,感悟先辈精神的时代力量。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从奴尔水库的碧波到纪念馆的展陈,从纪念碑前的鲜花到座谈会上的誓言,战斗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作者张红英,在部队工作40多年,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2次受到全军表彰,从事军史编纂20多年,编撰出版多部史书,为研究甘祖昌、龚全珍、甘公荣精神的权威学者,并多次讲课和演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