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早过得巧,碰到何大佬。</p><p class="ql-block">放了老拐棍,坐下卯起搞。</p><p class="ql-block">吃过两面窝,来碗豆腐脑。</p><p class="ql-block">还要加糍粑,硬是冒吃饱。</p><p class="ql-block">打岔的蛮多,争相要拍照。</p><p class="ql-block">害我也沾光,录进视频了。</p><p class="ql-block">这个说再见,那个喊你好。</p><p class="ql-block">个个活着欢,汉口有活宝。</p> 列位客官,新武汉,旧武汉,轻轨分两半,请你过来看。<div><br>且说生活在新时代的徐州新村,偶然过解放大道或越1号地铁到北边的老社区,就像一下子回到上世纪80年代。这一带老地名叫长湖地,原跨铁路内外。湖没了,铁路也消失了,生长的是不同年代的房子。</div><div><br>你看这张刚拍的照片吧。原长湖村一带,呈现三级跳式的楼房互怼。左边羡慕右边,右边羡慕前边。左边这楼房,80年代正抖雄,过了一二十年,忽然发现右边的房子有了电梯,立马自惭形秽,看着别人身价百倍。而右边的业主搬过来住了上十年,也傲视了左边上十年,突然看到前边原江岸车辆厂一带平地崛起了高出一倍多的江景房,顿时黯然神伤,何不等它上十年再一步到位。看来住房如打渔,跑掉的都是大鱼。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如就从半空掉。</div><div><br>30年前,那人见人爱的宿舍区,像18岁的姑娘伢,现在怎么看就像是80岁老太婆了,憔悴沧桑。突然感觉,房子是用来淘汰的。正如人是用来老去的,总有新桃换旧符。 <br></div> 轻轨临江的一大片华丽转身,高楼崛起。但如雄安新城,还没形成自由市场,如果不想网购,买菜过早还得去二七街道的为群村。每次过去,就有一种优越感,就像从香港到了还没开发时的深圳。屈尊到此,好在能感受浓厚的烟火气,沉浸式体验上个世纪残存下来的人间市井。<div><br>这世道变化快,徐州新村的报刊亭拆了,为群人行天桥也拆了。但这条街还原封不动,一楼早就变身门面,餐饮火爆,几十种汉味小吃琳琅满目。以网络报道的“木林森面窝”为代表,带火了一条破街。</div><div><br>我最近三次过早,第一次吃的面窝、烧麦加豆腐脑;第二次吃的面窝、糊汤粉和财鱼水饺。今天要换个汤头,照顾一下豆皮生意,也来一碗豆腐脑,顺便跟老板扯野棉花。<br></div> <p class="ql-block">正吃着,忽然看到何祚欢老师来了,我连忙过去坐到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老师!又来吃么伙的?”连木林森面窝的收款员都回头一笑:“吃么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方言,不是老汉口根本不懂。我首先请教何老师,“么伙是么事?”他也没不懂装懂,说不晓得。连他都不晓得,那全汉口就再冒得人晓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首先说,“还是在京山采访过你两的。”他说“那只怕有30几年了。”何老师记忆不错,那是1994年,我刚调到长江日报,还留恋武钢文艺。“4月3日赴京山温泉宾馆参加笔会。访何祚欢、陈朝汉。与黄春华到宜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到这街上的过早,恐怕冒看到一种“油饺头(音砣)”,失传了。何老师马上来了精神,“那东西是好吃,不好卖,过手抓。有的说只这一点?老板说,我有哈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好像用秤称,几多钱一两。油饺头啊油饺头,“吃了我的油饺头,个个跑不脱。”</p> 何老师等来了热面窝。他牙口好,喜欢吃带焦脆的中间,而我喜欢吃的是软和肉砣“框框”。何老师还有说法,“有的人还喜欢吃破面窝来。”就是那种炸不成型的面窝,不中看但中吃,焦脆感满满,吃的油多。<div><br>饥饿年代的生活细节谁知晓——吃面窝后若手上沾了油,就往头发上抹,绝不让它浪费了。何老师跟我一样,一直保持这个习惯,取纸揩嘴只用一张,绝不会用二张、三张。而有的人往往抓了几张揩一下嘴就丢。“在自己屋里就不会这样。”何老师和我异口同声。这种大方浪费的豪气表现在公共场合,我也对这种国民素质深恶痛绝。</div><div><br>面窝吃完一个又来一个,糍粑也吃完了。助手问还要不要,再来一个也可得。于是又上了一块糍粑。何老师吃得津津有味,活色生香。他说油炸的东西吃多了不好,但就是好这一口。隔三差五来一次,实际上是感受汉口过早的那种气氛,吃的是文化,品的是乡愁。<br></div> “人不能停下来,要找事做。”何老师问,最近在写么事?<div><br>刚好我带了《热泪盈眶》样书,路上修改的。便拿出来给何老师看。他翻到一页后叹道,“董宏猷走了快三年了。”我说照他的地位,应该放在石门峰名人公墓。他说,“人死了,管它放哪里哟。”我便问你两动手术是哪年?他说,好像是2008年吧。</div><div><br></div><div>“救不活,找协和;快断气,送同济。”协和还是同济?他先说是协和,后肯定是同济,是两个主任开的刀。手术非常成功,挽救了市宝或国宝。得以有了这17年新的生命,延续了何老师的非凡人生。</div><div><br>我们过早说活,不断有人打岔。这个说,哟,你两是何祚欢?那个说,我是听你的评书长大。都来合影录像,像吃么伙的。我说,这是要收费的呀。何老师说,莫听他瞎滴滴嗒。他任凭别个拍照,一点不像名人大家。当时就有点遗憾,怎么冒得姑娘伢?</div> 有个小伙子说,我是从蔡甸来的。何老师说,“那的士费找老板报销。”这里哪是“木林森面窝”,分明是“活着欢面窝”,都是奔何老师而来。隔壁有家要开张,是安徽阜阳人,我要他请教一下何老师,看卖么事比较好,形成扎堆效应,凑的就是个热闹。<div><br>“你两吃好了冒?”司机问。何老师正欲起身,看纸碗里剩点豆腐脑,就端起来喝了。用汉口话说,这叫不丢“碗蔸子”,会说会做的,才是正宗汉口人。<br></div> <p class="ql-block">对了。以为我是远道而来,何老师问我住哪里,我说就住对面江景房。“你两能不能去看看?”“有酒喝冒?”我说茅台五粮液都有。何老师笑笑,打了个饱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点差5分,何老师拄起拐棍,助手开路,挤出重围,穿越过早的人群,往停车的方向走。沿路又是有人照相,还有个喝糊汤米酒的姑娘伢朝他说了声“再见”,不晓得上回他们在哪见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快出街口有个送外卖的来个急刹车:“你是何祚欢!”赶忙拢来接地气,又不晓得要说么事好。无非要向世人炫耀:我见过何祚欢。看他样子还是活得蛮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七横路上,走着何老师有点佝偻的身影,他的白发之上是滨江商务区的人寿大厦,广玉兰花式的造型。落成那天,会不会请何祚欢大师去剪彩,然后听他像黄陂人当年看到长江大桥那样发出惊叹:</p><p class="ql-block">“伙计,这高的房子!只怕要花几百块钱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欲知后事如何,没有下回分解。</p> 目送何老师的豪车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