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位于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 20 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曾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p><p class="ql-block"> 站在那块刻着“世界文化遗产”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前,山风拂面,仿佛吹来了千年的战鼓声。看着这古老的砖墙与石砌城墙之间,像是历史长河中一个温柔的注脚。雁门关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它是边塞诗里跳动的脉搏,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情所系。走在这段长城上,脚下的每一块砖石都像是沉默的史官,记录着烽火连天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不愧是边关,那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情景历历在目。城楼高耸,飞檐如翼,一块写着“雁门关”的牌匾悬于正中,红旗下方,有人坐在墙边静静望着远山。灰白的天空下,这座关城显得格外沉静,却掩不住骨子里的肃杀之气。曾几何时,这里狼烟四起,号角长鸣,将士们凭此天险拒敌于外。如今烽火已熄,唯有风穿过城门,低语着那些未曾被遗忘的名字。站在这里,不必刻意想象,就能听见历史在砖缝间回响——那是戍边人望月思乡的叹息,也是战马嘶鸣、箭雨破空的决绝。</p> <p class="ql-block"> 边关的长城现在是风景游览区,那当年抗战经历呢,不知道多少民族英雄为守献出生命。蜿蜒的城墙沿着山脊攀爬,像一条沉睡的龙,被绿树温柔覆盖。塔楼静立,游客往来,笑声与快门声交织在晴空之下。可越是热闹,越让人想起这片土地曾经的沉重。抗战时期,雁门关再次成为血与火的前线,无数无名英雄在此阻击侵略者,用血肉之躯守住这道中原屏障。如今人们在这里拍照、驻足、欢笑,而历史并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藏在导游的讲述里,刻在纪念碑的铭文中,也留在每一个凝望远方的沉默瞬间。</p> <p class="ql-block"> 脚踩着长城,仿佛看到了古人镇守边疆情景。脚下的石砖早已被岁月磨得光滑,却依然坚固如初。松树在风中轻摇,蓝天白云映衬着远处的群山,生机盎然。可就在这明媚之中,我仍能“看见”那些披甲执戈的身影:他们在寒夜里巡哨,在晨雾中瞭望,在风雪中坚守。他们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后人记住,但他们知道,身后的土地不能失守。如今我们踏着他们的足迹而来,不是为了凭吊悲壮,而是为了记住——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p> <p class="ql-block"> 离开雁门关前往芦芽山,参观万年冰洞 ,冰洞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麻地沟村西南 3 千米的石灰岩漏斗中。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 300 万年历史,是世界中纬度中山(海拔 1000 米—3500 米为中山)地区最大的冰洞。岩石峭壁之上,“冰洞”二字金光闪烁,洞口隐于山腹,宛如大地的秘密入口。走进其中,寒气扑面,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洞内冰柱林立,冰帘垂挂,晶莹剔透,像是大自然用三百万年时间雕琢出的水晶宫殿。更神奇的是,洞外夏日炎炎,洞内却终年结冰,四季不化。这不仅是地质的奇迹,更是时间的见证——当人类文明还远未诞生时,这座冰洞已在默默凝结着地球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神奇的冰洞,是大自然馈赠与我们的瑰宝。它不说话,却比任何史书都更久远地记录着气候的变迁、山川的演化。站在冰洞深处,指尖轻触冰壁,那股寒意直抵心底,让人不由肃然。我们不过是地球漫长岁月中的一瞬过客,而它,静静守候了三百万年。这份馈赠,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提醒:在自然面前,人类应当心怀敬畏,学会倾听山河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们浙江文旅和山西文旅合作参加“华东地区万人包机畅游山西”的活动,每天两架飞机从南方飞入山西,把游客送入山西的各地旅游景点,天天游客络绎不绝,酒店爆满。我们这次从第一天的欢迎仪式和今天的联欢晚会,可以看出山西政府文旅不惜工本做好这块工作。晚会安排的非常温馨,“浙江山西文化走亲汇演”几个大字格外醒目,红灯笼与金色装饰交相辉映,传统建筑图案在幕布上静静展开,像一幅流动的画卷。这场晚会不只是表演,更像是一次文化的握手——江南的柔美与晋地的雄浑在此相遇。这次节目全是各个团队带来的各自拿手好戏,舞台上响起,观众为舞者鼓掌欢呼,旅游的意义也悄然升华:不只是看风景,更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山西用诚意打开大门,而我们这些游人,带着好奇与敬意走进来,带走的不只是照片,还有一段段有温度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