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电影《南京照相馆》改编自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真实历史事件,“京字第一号证据”——一本由日军自拍、记录其屠杀暴行的照片册,被两位中国平民罗瑾与吴旋冒死保存并上交,最终成为审判战犯谷寿夫的关键物证。</p> <p class="ql-block"> 那么这部电影的真实背景是什么呢? </p><p class="ql-block"> 本周日我们“金陵寻访小分队”一起前往毗卢寺,跟随南京抗战历史研究者,南京大屠杀史学会成员,秦淮区关工委爱国主义教育讲师,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专家许晶老师探寻《南京照相馆》真实背景。</p> <p class="ql-block"> 许老师以孩子能听懂的语言,生动细致讲述这个发生在1937年底至1938年初的真实故事。</p><p class="ql-block"> 15岁的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看到日本人在杀中国人,心里特别愤恨,在照片冲洗过程中,他偷偷的留下来一套。罗瑾挑选了16张照片,然后照片贴在本子上,并制作了封面。在封面上写了个耻字,画了个心在滴血。为了能把这份珍贵的照片保留下来,罗瑾将它藏在自己家的房梁上。几经辗转,又把它们藏在一个寺庙的墙洞中,可谁知照片不翼而飞!罗瑾担心引来杀身之祸,到处躲藏。后来照片被一个叫吴旋的青年意外发现,虽然吴璇不知道照片的来历,但是他知道这些照片的重要价值,又将它藏了起来。封面手绘滴血心脏、利刃与“耻”字,藏于南京毗卢寺壁龛内。后来,这本相册被通讯队学员吴旋发现并继续藏匿,抗战胜利后由吴旋上交南京临时参议会,成为1946年审判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p><p class="ql-block"> 相册共16张照片,画面血腥震撼,庭审时谷寿夫“手抖至眼镜掉落”。战后,这段往事被两位当事人深藏心底数十年,直到1980年代才公开。1995年,罗瑾与吴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重逢,完成历史见证的闭环。</p> <p class="ql-block">大家一起认真的聆听许老师的讲述。</p> <p class="ql-block">许老师带着大家来到照片藏匿的地点。</p> <p class="ql-block">大家边听边拍摄这一历史罪证的藏匿处。</p> <p class="ql-block">毗卢寺一景,孩子们争相品尝清冽的泉水。</p> <p class="ql-block"> 寻访“南京照相馆”及其历史背景,不仅是一次对城市微观记忆的“考古”,更是用脚丈量这块可歌可泣的土地,把“30万”这一抽象数字还原成可感、可触、可站立其上的空间,使大屠杀叙事不再是课本里的章节,而是“就在这条马路边、那扇木门后”的真实发生。</p><p class="ql-block"> 罗瑾、吴旋并非名将名宦,他们的勇气需要在城市空间里被“看见”,英雄史不只写在战场,也写在市井巷弄。</p><p class="ql-block"> 寻访南京照相馆,是把银幕上的感动变成街角的凝视,把平民的名字刻进城市的肌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