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石头记.千山大观园”之见与思

王兴杰

<p class="ql-block">  全国有许多个红楼梦大观园,而辽宁的“石头记·千山大观园‌”坐落于鞍山,人文历史看,当然与曹雪芹的祖籍家世有关。从地貌特征看,红楼梦核心在于石,这里处于山峦叠嶂的群山之石的龙脉之围,风水角度看,鞍山的石头记大观园能够形成园之形与山之势的结合,这是其他石头记观园难以具备的特点。记得,1979年,著名红学家冯其庸与胡文彬来到我读书的学校作报告,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关于曹雪芹祖籍辽阳的最新考证成果,曾令我们感到耳目一新。之后,关于曹雪芹祖先活动于鞍山、沈阳、铁岭、辽东的说法也就在情理之中,因为曹雪芹的先祖毕竟为名门望族,自有一定活跃范围。(曹家曾世代担任江宁织造,曹雪芹祖父曹寅继任后还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深受康熙帝信任)。</p><p class="ql-block"> 来到鞍山“石头记.大观园”,可见这里的景观仍然按照《红楼梦》设计。但由于选址为千山,自有千山“石头记”的特点。藏风聚气,钟灵毓秀,外围巧借千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园内堆石,源于太湖,借以理水通灵。</span>红楼之梦,繁华烟云,恍如太虚幻境。女娲补天,遗石凡间,落地通灵宝玉;顽石无羁,无视功名,痴心男女之爱。</p><p class="ql-block"> 石为核心,情景交融,理便在其中也。衔水抱山,山外千山,飞龙起舞福照壁;白墙黛瓦,亭台楼榭,江南美景入关东。怡红院中,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犹见茜纱之窗”;潇湘馆里,竹影婆娑‌,‌幽静雅致,更见清高孤傲;稻香村外,‌稻香四溢,‌耕织劳作,不乏田园景象;栊翠庵内,香烟袅袅,幽静空灵,超越凡尘之地;藕香榭旁,曲廊伸延,亦藏亦露,水木清华意象;秋爽斋庭,窗明几净,琴棋书画,才情风流雅集。</p> <p class="ql-block"> 石头是《红楼梦》的核心意象,石头源自女娲补天神话,也是贾宝玉的物化象征。曹雪芹以石释义的要义应该包括:第一,作为通灵宝玉,一方面是身份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是悟道的象征。第二,作为未被选用的顽石,一方面注定了“无材补天”的悲剧性,另一方面,也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象征,也是人性自由的无羁象征。第三,从石的易经五行特征看,石为土之精,土代表生化与红尘,水代表智慧,通过土的调控可以确保智慧升华,体现为悟道。无论是石,还是红,都属于“色”的表象。“色即是空”,本源于古印度的梵人合一佛家思想,但在中国特色传统作用下,常是无奈之下的逃遁之门。所以,红楼梦的结语:“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以悲剧形式揭示了封建制度衰落、个人命运必然性、人性自由抗争、生命价值意义等多维度内涵。无论就其社会传统延续,还是个人的命运与自由问题,《红楼梦》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都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对于我们这些与社会主义同龄的一代人,历经文革灾难与知青岁月,面对制度造就的错乱与传统观念的束缚,我们渴望人性自由并进行过抗争。但历史传承面前,命运之神预定面前,个人总有难以摆脱的无奈。兴衰成败,功名利禄,琼楼玉宇,寒舍薄衣……一切皆在必然中。回望往事,烟云一梦,似有心意,豁然翩翩……一切本于无形中。</p> <p class="ql-block">秋爽斋,才女探春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怡红院,贾宝玉的住所,可感受原著中“怡红快绿”的意境。<span style="font-size:18px;">门前对应着石头,就是红楼梦的核心</span></p> <p class="ql-block">堆石以理水,典型的江南园林手法</p> <p class="ql-block">荣庆堂,贾母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鞍山紧邻辽阳,曹寅在鞍山有过活动或就职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潇湘馆是为林黛玉居住,主演林黛玉的陈晓旭也为鞍山人,这里的大观园就把陈晓旭纪念馆搬到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藕香榭,惜春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稻香村,李纨的住所,一派田园风格</p> <p class="ql-block">‌缀锦楼,贾迎春的住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