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芭蕾的权威传承——POB 2007版《吉赛尔》(下篇)

行走天下,感悟音乐

<p class="ql-block">本篇继续分享POB 2007版《吉赛尔》的精彩内容。</p><p class="ql-block">15、“阿尔布雷希特与吉赛尔亡灵之舞”(选自第二幕)</p><p class="ql-block"> 舞者:莱蒂西娅·普约尔、尼古拉斯·勒里奇。</p><p class="ql-block">阿尔布雷希特手捧白色百合鲜花前来悼念吉赛尔,随后与吉赛尔亡灵展开一段撕心裂肺的双人舞,它是情感转折的核心,展现了二人的爱情悲剧。</p><p class="ql-block">舞蹈一开始奏出的缓慢、低沉的弦乐乐句,表达了阿尔布雷希特此刻极其悲痛之心情。他缓步来到吉赛尔碑前并跪地献花。正当他向吉赛尔下跪表达深深的懊悔之意时,吉赛尔亡灵似乎获得感应,出现在他的面前,阴阳两隔的一对儿情人终于再次“相会”。</p><p class="ql-block">本舞中,饰演阿尔布雷希特的勒里奇展现出极强的戏剧张力,跳跃轻盈,情感表达深沉。其托举控制力与情感表达被称为“将悔恨具象化为肢体语言”。尤其在托举中展现出非凡的控制力,好似将吉赛尔“悬浮”于空中,突显幽灵的虚无感。他与普约尔的配合默契,被形容为“灵肉分离的完美平衡”。</p> <p class="ql-block">视频:“阿尔布雷希特与吉赛尔亡灵之舞”</p> <p class="ql-block">16、“希拉里翁之死”(选自第二幕)</p><p class="ql-block">舞者:维尔弗德·罗莫利(Wilfried Romoli)饰演希拉里翁(Hilarion)。</p><p class="ql-block">一群被未婚夫抛弃后在婚礼前死去的少女的幽灵——威利。她们在午夜被鬼女王米尔塔召唤出来,对所有闯入林中的男性进行无情的审判:强迫他们跳舞直至力竭而亡。</p><p class="ql-block">某天,希拉里翁——那位爱慕吉赛尔却间接导致了悲剧的守林人,来到了吉赛尔的墓前。他充满了悲伤、愧疚与恐惧:战战兢兢地进入阴雾弥漫的森林。他感受到了周遭超自然的气息,恐惧万分。这时,众威利从四面八方涌来将其团团围住。铜管乐器奏出的强有力音乐营造出众威利的强大气场与威慑力,希拉里翁在与她们的抗争中毫无胜算,他试图奋力逃脱却无果,被逼跳舞直至力竭。即便他下跪向鬼王求饶也无济于事,最终被威利投入湖中溺亡。</p><p class="ql-block">该舞段,希拉里翁充满了原始的恐惧与挣扎。他的动作是踉跄的、绝望的、充满求生的欲望。他跳跃、翻滚、试图冲出重围,但每一次都无功而返。罗莫利在这里充分展示了其表演才华与技能。</p><p class="ql-block">该舞是将整个剧情推向高潮并深刻展现作品主题的经典段落。它既有惊心动魄的视觉冲击,也富含深刻的悲剧色彩,是芭蕾舞剧中以舞叙事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视频:“希拉里翁之死”</p> <p class="ql-block">17、“吉赛尔求情之舞”(选自第二幕)</p><p class="ql-block"> 舞者:莱蒂西娅·普约尔、尼古拉斯·勒里奇。</p><p class="ql-block">希拉里翁被处死后,紧接着厄运便降临至阿尔布雷希特头上:威利女王米尔塔率领幽灵们抓住了负心人阿尔布雷希特。根据法则,她们强迫他不停地跳舞,直至精力耗尽而亡。阿尔布雷希特已精疲力竭,命悬一线。此刻吉赛尔挺身而出,向女王求情,试图阻止悲剧发生。</p><p class="ql-block">吉赛尔的舞步充满了绝望的祈求。她的动作不再是第一幕中那个轻盈、天真的乡村少女,而是带着鬼魂的飘忽和深沉的悲伤。她伸出手臂,身体前倾,甚至跪伏在米尔塔面前,用整个身体语言诉说着“请饶恕他”。饰演吉赛尔的普约尔脸上写满了无尽的哀伤与恳求,每一个手势都充满了绝望的力量。她挡在阿尔布雷希特身前时,姿态既是保护,也是乞求,将吉赛尔无私、宽恕和至死不渝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普约尔的技巧无懈可击,但从不炫技。所有的动作——那无比轻盈的足尖移动(仿佛真的没有重量)、流畅至极的阿拉贝斯克、柔若无骨的手臂动作等都表达一个目的:塑造一个幽灵的形象。她的舞蹈有一种“空气感”,仿佛一阵风就能吹散,这完美契合了鬼魂的设定。</p><p class="ql-block">同样,勒里奇的舞蹈情感交流多于技术展示。他望向吉赛尔的眼神,充满了依赖、感激和无尽的爱意,他的托举有种轻飘飘的无重感。在二人共舞时,他仿佛从吉赛尔那里汲取力量,每一个被支撑的动作都显得无比脆弱和需要被拯救。这种舞台上的化学反应极为罕见和珍贵。他们的合作堪称珠联璧合。这是被许多评论家和芭蕾爱好者视为“教科书级别”的演绎,两位艺术家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将这部浪漫芭蕾的巅峰之作推向了极高的艺术境界。</p><p class="ql-block">作为结局,鬼王米尔达最终并未被说服,但她的魔力得到了限制——黎明到来,魔法时间结束。吉赛尔的爱为阿尔布雷希特赢得了时间,使他撑到了获救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视频:“吉赛尔求情之舞”</p> <p class="ql-block">18、“阿尔布雷希特的救赎与悲悼之舞”(选自第二幕)</p><p class="ql-block"> 舞者:尼古拉斯.勒里奇</p><p class="ql-block">在吉赛尔的求情和保护下,阿尔布雷希特虽未因舞致命,但已精疲力竭。当他意识到是吉赛尔——这个因他而死的爱人——在保护自己时,他仿佛又重新获得了得以支撑的巨大精神力量。其舞蹈在充满懊悔与悲伤的同时,也充满了对吉赛尔无私之爱的无限感激。他的一系列大跳和旋转,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情感迸发的表现,表达了他对吉赛尔崇高灵魂的仰慕。</p><p class="ql-block">这段独舞也是阿尔布雷希特的精神救赎之旅。通过舞蹈,他不再是第一幕中那个轻浮的贵族青年,而是一个经历了真正痛苦、并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的灵魂。他的挣扎是肉体与灵魂的双重挣扎,他渴望得到救赎,但深知这救赎完全依赖于吉赛尔的恩典。</p><p class="ql-block">这段独舞对男舞者的技术、体力和戏剧表现力要求极高。它包含了一系列高难度的空中击腿跳,以及连续的单足旋转等,要求舞者具备极强的核心控制力和稳定性,同时在极限平衡中表达出情感,展现其内心的激动与挣扎。勒里奇的表演十分完美,无可挑剔!</p><p class="ql-block">通过这段独舞,阿尔布雷希特完成了从欺骗者到忏悔者,再到真正体验并理解爱情之深沉的悲剧人物的转变。它可让观众感受到他所承受的惩罚并非来自外力的鞭笞,而是来自内心无尽的悔恨与爱而不得的痛苦。正是这段舞蹈所展现出的真挚忏悔和巨大痛苦,最终使得吉赛尔的保护和他的救赎具有了说服力和悲剧美感。</p> <p class="ql-block">视频:“阿尔布雷希特的救赎与悲悼之舞”</p> <p class="ql-block">19、“吉赛尔的告别与永恒之爱之舞”(选自第二幕)</p><p class="ql-block">舞者:莱蒂西娅·普约尔,尼古拉斯·勒里奇。 </p><p class="ql-block">这是在阿尔布雷希特精疲力竭倒地之后,黎明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吉赛尔作为幽灵在人间的最后时刻,是她对爱人的最终告别。随着黎明到来,她必须返回坟墓,与他永别。阿尔布雷希特的独舞所表达的巨大痛苦和真挚悔意,深深触动了她。这段独舞是她对他的回应,是她接受命运后,用尽最后力量给予的安慰与祝福。</p><p class="ql-block">吉赛尔的这段独舞呈现出一种虚幻、空灵、柔美而哀伤的质感,情感层次极为丰富。伴随着吉赛尔主题音乐旋律,她登场亮相。其舞蹈动作如烟如雾,无一丝沉重感。大量的漂浮般的脚尖行走、轻盈的跳跃和优雅的控腿,展现了她已不属于沉重的人间。她的灵魂正在逐渐脱离复仇的执念和尘世的苦痛,趋向永恒的安宁。该舞不仅是与阿尔布雷希特的告别,也是吉赛尔自身灵魂的解脱。她通过爱与宽恕,最终摆脱了威利的诅咒,获得了真正的安宁。</p><p class="ql-block">这段独舞是女舞者技术与艺术表现力的试金石。极致的控制力:需要展现出一种“失重”的轻盈感,每一个动作的衔接都需平滑如丝,毫无棱角,仿佛真的没有体重。面部表情必须微妙而深刻,不能是强烈的悲伤,而是一种混合着哀伤、微笑与泪水的复杂神情,一种“彼岸”的宁静。普约尔的表演非常恰如其分,很好地诠释了“吉赛尔”这个角色为何能成为浪漫芭蕾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这段舞蹈与之前阿尔布雷希特的独舞一刚一柔,一悲怆一宁静,形成了戏剧张力与情感层次的完美对照,共同将这部悲剧推向荡气回肠的终曲。</p> <p class="ql-block">视频:“吉赛尔的告别与永恒之爱之舞”</p> <p class="ql-block">20、“人魂永诀,黎明别离之舞”(选自第二幕)</p><p class="ql-block">舞者:莱蒂西娅·普约尔,尼古拉斯·勒里奇。</p><p class="ql-block">该双人舞是整部芭蕾舞剧的终曲,也是将悲剧情感升华至顶点的华彩篇章,是一场人与魂、生与死之间的终极对话和告别。毫无疑问,它是全剧最感人至深和撕心裂肺的舞段,没有之一!</p><p class="ql-block">当钟声敲响的那一刻,黎明的第一缕曙光划破夜空,宣告幽灵们必须回归坟墓的时刻到来,这段双人舞就是在倒计时的紧迫感与诀别的极致痛苦中展开的。它是阿尔布雷希特与吉赛尔之间最后、最亲昵也最心碎的互动场景。</p><p class="ql-block">阿尔布雷希特疯狂地一次次试图拥抱吉赛尔,但她的灵魂体却一次次从他怀中轻盈地滑走、消散、又重现。这些托举和缠绕不再是甜蜜的依偎,而是触碰不到的绝望。他的拥抱越用力,分离就显得越残酷。这是生与死之间不可逾越鸿沟直观体现。</p><p class="ql-block">这段双人舞的难度在于极致的戏剧表现力而非技术炫技。男舞者必须表现出吉赛尔几乎没有重量的感觉,托举和扶持既要稳定,又要展现出一种虚幻和易逝的质感,仿佛抱着一缕轻烟。男舞者需要演绎出从绝望的爆发到最终心死的巨大情感跨度。女舞者则需在形象上展现出幽灵的特质:目光呆滞、动作机械、行走飘忽;在情感上从母性的安抚、离别的哀伤和超脱的宁静之间无缝切换。</p><p class="ql-block">勒里奇和普约尔的表演配合默契、精彩至极!勒里奇出场时连续双腿交叉的原地跳,好似脚底安装了弹簧,像是在蹦床上弹跳一般,轻松自如,博得观众阵阵掌声。他用火山喷发般的戏剧张力和精湛技术,塑造了一个令人心碎、真实的人类悲剧形象;普约尔则用空灵的诗意、神性的悲悯和绝对的控制力,塑造了一个超越凡尘的救赎天使。二人一刚一柔,一热一冷,一实一虚,共同演绎了一段爱与悔恨、宽恕与永别的悲歌,达到了芭蕾艺术极高的境界。这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戏剧芭蕾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作为舞台设计的一个细节,当吉赛尔返回其墓地时迅速消失。这很可能是通过预先设置在舞台上的“陷阱门”来实现的。当吉赛尔站在“陷阱门”上时,它向下迅速打开,吉赛尔的身体随之垂直下降。下降过程平稳而快速,仿佛瞬间被大地“吞噬”,其所达到的视觉艺术效果超赞。</p> <p class="ql-block">视频:“人魂永诀,黎明别离之舞”</p> <p class="ql-block">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POB)2007版《吉赛尔》承袭浪漫主义正统传统,在写实人间农庄与幽冥幻境的二元对比中,展现出诗意与悲怆的高度统一。第一幕细腻铺叙了少女的纯真与幻灭,疯舞段落以心理转折的细致描绘震撼人心;第二幕则以威利群舞的冷峻秩序与纯净美感,呈现POB独有的群舞极致。音乐与舞台美学相辅相成,使吉赛尔从少女到幽魂的旅程,不仅是爱情与背叛的故事,更是浪漫主义精神在当代舞台上的鲜活再现。</p><p class="ql-block">该版《吉赛尔》以正统浪漫主义传承、极致群舞美感和深刻心理刻画,奠定了它在当代舞台上的权威地位。</p> <p class="ql-block">全文完,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