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途中观景——2025.09.19-21

drxl

<p class="ql-block">在芒市大姐家住了十多天,八月十九号启程回家了。途中分别在大理喜洲古镇和西昌漫水湾镇住宿了两晚。游览了古镇和泡了漫水湾普林奔月温泉!旅途三日平安顺利回到家中</p> <p class="ql-block">路拍德宏州境内的朦胧群山影,行走在水墨丹青的画廊中。</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理,车窗里拍到的三圣寺塔</p> <p class="ql-block">宿喜洲花石沟客栈,游喜洲古镇。</p><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处,东临洱海,西枕苍山,是白族聚居城镇,它保存了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p> <p class="ql-block">喜洲是一个行政区划镇政府的所在地,但历史上它却具有一个城市的规模。早在南诏时期,这里就是白族先民“河蛮”的聚居地,当时称大厘城。传说,隋文帝的将领史万岁曾在这里驻扎兵马,所以又称喜州为史城。</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喜洲镇是南诏的军事重镇,文化比较发达,曾为国家输出了许多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喜洲的工商业也比较发达,曾是云南的商贸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严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严家大院有一百多年历史,从清末起建至民初垓工,建筑面积3066平方米,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的建就风格。大院由南北走向布局,1936年又在东南角的后花园建起洋楼一幢,并建有防空地下室。严家大院的大门“大夫第”是典型的殿阁式造型,二门“司马第”却采用了法式建筑的三角形和巴洛克式建筑的弧形门拱,可见严家走南闯北把西方的文化点滴带回了喜洲(在明清时代的制度五品以上的官衔可称“大夫”也可称“司马”,严子珍于清朝例授“同知衔”,因此有资格称“大夫”和“司马”) 。 </p><p class="ql-block"> 严家大院1987年被云南省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四方街广场是喜洲古镇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喜洲镇中心——四方街,是由店铺围成的小广场。这里竖着一座石坊,是近年重新修建的“文明坊”;原来的石坊叫“题名坊”,是明代镇上出了几位进士之后建的,那时候凡是在科举中取得功名的居民都要将其名字刻在石坊上。</p> <p class="ql-block">题名坊:题开汉武叶榆县,</p><p class="ql-block"> 名拓南诏史睑城。</p><p class="ql-block">光前励后</p><p class="ql-block">苍山含笑迎宾客,洱海飞帆壮画图。</p><p class="ql-block">注:叶榆县为中国西汉至南朝梁时期旧地名,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置县,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大理市西北喜洲,因叶榆夷得名。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改属永昌郡,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划归云南郡,西晋永嘉五年(311年)隶属河阳郡,东晋时期转属东河阳郡。南朝宋、齐两代为西河阳郡治所,至南朝梁大宝年间(550-551年)后废置。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诏国建都太和城,叶榆县建制延续至唐兴元元年(784年)南诏迁都羊苴咩城。</p><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又名叶榆城,位于苍山脚下,为南诏国和大理国都城,古城内保留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农历三四月举办“三月街”民族节日。叶榆县故城位于洱海西北部,其范围与战国至西汉时期洱海青铜农耕文化分布区大致重合。</p><p class="ql-block">大釐睑:唐代南诏地方行政区划名。</p><p class="ql-block">简介为“十睑”之一。又曰“史睑”。治所在大釐城,亦谓之史城,即今大理市喜洲镇。系南诏王避暑胜地,直接统辖中心区。</p> <p class="ql-block">傍晚欣赏白族妇女们跳广场舞</p> <p class="ql-block">在客栈房间拍摄苍山晚</p> <p class="ql-block">客栈里的黄色兰花儿漂亮</p> <p class="ql-block">驻足观景台,俯瞰洱海风光</p> <p class="ql-block">宿冕宁漫水湾镇普林奔月温泉酒店,免费泡温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