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三言二拍》

山东人

<p class="ql-block">再读《三言二拍》于市井烟火中照见古今人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初读“三言二拍”,是为杜十娘沉箱的悲恸、卖油郎独占花魁的传奇所吸引,只当是看了一场场跌宕起伏的市井戏文。时隔数年再读,才惊觉冯梦龙与凌濛初笔下的文字,原是一面照见明代社会的铜镜,更是一扇洞穿古今人心的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读时,最先触到的是文字里滚烫的“烟火气”。不同于正史里帝王将相的权谋博弈,这里的主角是挑着担子的货郎、倚门卖笑的妓女、寒窗苦读的书生,连故事场景都落满生活褶皱——茶馆里的说书人拍醒木,绸缎庄的掌柜拨算盘,码头边的商贩讨价还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里,王三巧因寂寞错付真心,蒋兴哥虽愤怒却留有余地,最后破镜重圆的结局,没有苛责的道德审判,只有普通人面对欲望与情感的挣扎。这烟火气里,藏着明代商品经济勃兴时,市井百姓最真实的生存状态:既有对金钱的渴望,也有对情义的坚守,琐碎却鲜活,一如当下我们为生活奔波、为情感牵绊的日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令人动容的,是故事里从未褪色的“人性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依旧让人扼腕,但这次不再只叹李甲的薄情,更懂杜十娘的刚烈——她要的从不是锦衣玉食,而是一份平等的尊重。当百宝箱里的珠宝沉入江底,那飞溅的浪花,是对封建礼教最决绝的反抗。而《转运汉遇巧洞庭红》里,文若虚从落魄书生到富商的转变,虽带点“奇遇”色彩,却藏着古人对“努力就有机会”的朴素信仰。这些故事里的人性,没有非黑即白的绝对,有贪婪也有善良,有软弱也有勇敢,恰如我们身边的你我他,在欲望与道德间徘徊,在困境与希望中前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合上书页,窗外的车水马龙与书中的市井喧哗竟渐渐重合。原来“三言二拍”从不是尘封的古籍,那些关于情义、欲望、坚守的故事,早已在时光里流转成共同的人性密码。再读它,读的不只是明代的悲欢,更是我们自己心中未凉的烟火、未灭的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