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龙之源》这本书的由来,以及作者本人的一些感知和经历。因为本书主讲人王院长,来到江苏苏州东山镇,通过他的超强感知发现了惊天秘密,由此得来此纪录片对太湖进行探秘,进行深度挖掘探索。<div><br></div><div>纪录片《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的开机仪式正式开启。<br><br>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br>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制作部策划、撰稿;<br>纪录片《华夏·龙之源》之太湖探秘总策划 李稚田 教授</div> 中央电视台节目导演;纪录片《华夏·龙之源》之太湖探秘 总导演 魏忠升 太湖文昌书院创办人;《华夏·龙之源》作者;<br>纪录片《华夏·龙之源》之太湖探秘主讲人、出品人 王雷鸣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教授;纪录片《华夏·龙之源》之太湖探秘 视觉总监 魏程华 《华夏.龙之源》前言<br><br> 2016年3月,从北京迁至苏州东山太湖之畔。这里山势舒缓,林木翠茂,水清碧澈,浩渺而连天。如此清净之地,别无它扰,使人心静明清,时时享受虚静之妙境。<br> <br> 太湖,成象于天,化势于地,万般之灵秀,细查其中,玄机内蕴,此道始于上古,连绵不绝于当下,给人以极大之启迪。正应《道德经》所载:“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据此,由动追本溯源之心,此念为草拟《华夏.龙之源》之前奏也。<br> <br> 龙文化为华夏文明核心之载体,龙文化实为中华文明根中之根,本中之本。溯流追源,始点源于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开天地实为华夏文明原始之点也,此点为上古文明之源头,文化涓涓之活水,立于此点,文脉则清晰可寻,湛然朗朗也。木本水源,万载脉络相延绵,亘古不离其宗,万变不弃其本,龙族先民一直遵循这一法则,同源而共流,繁衍生息于自然道法之中。从远古之岩画,到精玉之琢磨,从甲骨之刻录,再到钟鼎之铭文,无处不蕴藏中华文明之密码。其文化基因之链,如跳动之脉搏从未停息,且勃勃生机,活力不减,源清流洁之道统,延绵万载而从未枯竭也。<br> <br>此书从太古时期盘古开天辟地开始着笔,先以一斧之下天地得以气交而定位,至盘古崩后,上化日月星辰,下育五岳湖川之始成,推演代表盘古之法器“斧、凿”对华夏文明延续之绝对影响。华夏文明传续于祭祀,祭祀之点始于盘古,从上古起,后人无不代代遵循,连绵而不绝,文化基因链由此而形成。先民繁衍生息之道恩赐予天地之德,此德即龙德,此道即龙道。从此,龙德通顶而接之,龙道于足而行之,衍生于万代,嫡传而正统,使得龙族文明不断光大而鼎立于世。<br> <br>道者,慧也,上古时期是由灵通达道者所引领,先由巢皇.有巢氏借鉴鹰巢而有居,安居乐业也;再有遂皇.燧人氏控火而民有熟食,此为跨越式滋养也。易以羲皇(觿璜)达天下,伏羲氏为盘古文化最大继承者、推动者。伏羲位乃东方,与泰山(盘古头颅之所)相应,被后人尊为“青龙”,载以天地之威德。伏羲成为上古时期华夏文明之开拓者、文化之引领者,在大伏羲文明期间,伏羲与女娲共同推动使得华夏乃至世界文明得以飞越式大发展,普天之下,伏羲女娲文明无处不在,无处不演。自伏羲女娲之后,太阳神炎帝之光明普照华夏大地,炎帝图腾遍及华夏神州,从岩画至玉石之祭器,从陶器至青铜之纹饰,至尊炎帝之神像处处可寻。炎帝神农为伏羲文明第一继承者、发扬光大者,然后轩辕黄帝继炎帝之后,进一步将华夏文明推演至人类制高点,炎黄时期华夏文明得以迅速发展,从天文至地理,从阴阳到五行,从感观宇宙之玄秘(璇玑)到运用地球之磁场(指南车),龙族先祖已运用天地法理应于人伦,已达无所不通也。乾坤阴阳所相应,三才聚聚而相依,黄帝所著内、外之经,贯通易理,为人类睿知智慧之结晶,天、地、人之大道也,次序也,纲常也,人以应之长安而久乐。炎黄二帝所创文明之基业如北斗高悬,光耀四海,引领华夏龙族雄立于世界文明之巅,经万载而不衰。<br> <br>何为“文物”?文物为以物而载文之载体也,此物所示先民核心文化之大成,图腾之定格也。何为“古董”?古董即董古,古物所现你董否?董之即为董古,董古即通古,董则通,通则明,明则清也。不董即不通,不通则不明,不明则不清,所以才有“人心不古”之词汇也。识辨文物、古董者可跨越时空而感知古物所载之神谕,感悟古法神韵而清辨入微,万载千年而无间距,所应匠心,通达而明示也。此书以图文所演示,其源多为国内外各大博物馆馆藏之上品,先由万载岩画为导引,以推演上古玉石文化为主流,相鉴于陶器、象形甲骨之文、青铜、铭文、画像石、画像砖、漆器、瓦当、碑刻、壁画等作以参照。本书以崭新之视角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逐个破析归纳出玉壁、玉琮、玉珪、玉璋(牙璋)、玉璜等祭器缘何而来,详示未解之密义。全书至始至终,玉脉连绵,可谓集萃于各时代古玉之大成,睹物而思源,使人心神相合,畅游于上古玉文化历史长河之中。古玉,所承乾坤之德,维系道统之上上载体,至高而至尊,它物不能及也。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君子以玉比德”,“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古圣先贤以玉为本而育化大众,今人应铭记而鉴之,可善养其德也。故,玉者,通于神明,达于四方,圣者拥之,贤者佩之;君子以参其性,以比其德,方能德玉配位,立于天地之间也。 玉之道者,冰清玉洁,无秽而无垢,至善而至美。先师孔子授予弟子:“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所以忧道,是因人心不古,无敬畏之心,末法而盲从,丢失本族文化之信仰,将枯本而竭源,所现礼崩乐坏之乱象也,岌岌可危也。道者,常怀忧患之心,自明而自省,所以能长久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古语实为警世真言。夫子一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活着,时而以“惶惶如丧家之犬”之语嘲讽自己之窘境,何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天下无道,生灵涂炭而百姓遭殃。天下次序已乱,道之将废,令人痛心疾首,为恢复周礼,以安天下,夫子身体而力行,他老人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行教于列国,有教而无类,“艰难玉成”,“殷忧启圣”为夫子常怀天下之结果,自强不息圣德之体现也。<br> <br>自古圣贤明鉴于天地之法理,兴于正道,可谓天行健也。大周朝之所以延续八百多载,实为忧患意识之激发,所怀理性而慧生,礼乐之制于和谐(和弦)使民悦乐长顺而久安。周人之自信,源于明君之远瞩;周人之自强,源于有感明君之圣德;周朝之鼎盛,源于夯实文化之根基上下同心而协力;周朝之长久,因其族之文脉,本体独具,源清而流清,喷涌不止,滋养、润泽于万民,所以其命维新也。周之国度,君民相合,同气而相求,所奏四海升平之乐章久久而不息,实为民族凝聚力之体现也。<br> <br>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br> <br>近期参阅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之重要讲话,倍感鼓舞,下面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之摘录:<br> <br>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br> <br>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br> <br>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习主席立于民族文化战略之高度,所讲肺腑之言,感人至深,让人心领神会,耳目一新。至此,国家宏观格局已定,前途郎朗,文化复兴实为众心所向,众望所归矣。<br> <br>观澜知源,知古而鉴今,谨以此书敬表华夏文明精髓之玉品,承接先祖之本意,饮上古文化之甘露,信而好古,自觉而自强,精神所至,龙马可出焉。吾辈应以上下同心,各尽其责,罡气盈盈而启于当下,复吾民族之大业,不辱华人之美誉也。古玉之华光由内蕴而升辉,君子常怀其德,佩也;若无视其德,而炫其铜臭,何德配矣?炎黄子孙,莫忘先祖之圣德,恭悲也,敬畏也,谨慎也,德修也,自省也,参玉而立命也。<br><br>华夏文明绝不仅仅是属于我们华夏民族,华夏文明一定是属于整个世界。<br><br>瑾以此书向世人展示华夏古老文明之密码<br>让华夏文明坚实之基因链友情连起五大洲 <br>让华夏文明魅力共筑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br><br>我们均为龙族传承者,书中有您,同感而共鸣!<br><br>王雷鸣 (东山田间人) 《华夏.龙之源》目录:<br> <br>一 : 开天辟地<br>二 :华夏之由来<br>三 :一斧定道法<br>四 :斧--盘古之象征<br>五 :进入青铜时代 之斧钺<br>六 :冠玉顶礼于首要<br>七 :日月同辉 五岳相应 <br>八 : 祭天神器--玉璧<br>九 :祭地神器--玉琮<br>十 :龙图腾<br>(1):龙始天德之化育神州<br>(2):以示龙德之玉灵贯甲骨<br>十一 :抱珠之龙——中国太湖<br>十二 :圭、璋之法定<br>(1):承接自然之法度<br>(2):所演牙璋之--神龙吐信<br>(3):守护法理之持之以恒<br>十三 :璜<br>(1):天赐有型于龙相<br>(2):发现巫玉之璜<br>(3):关于萧县金寨遗址<br>十四 :华夏先祖之有巢氏<br>(1):开辟王巢时代<br>(2):重大考古发现<br>(3):玉说--鹰之冠<br>(4):家之含义<br>(5):万载传承之徽派建筑<br>(6):凌家滩神玉之说<br>(7):神灵明鉴谓之龟兆<br>(8):启笛上古华美之乐章<br>(9):贾湖遗址改写世界考古史<br>十五 :火祖--燧皇<br>(1):燧人氏<br>(2):弇兹氏<br>(3):燧人弇兹氏晚期分布<br>十六 :人文始祖伏羲女娲<br>(1):始母华胥氏<br>(2):璜载天德之 羲皇<br>(3):啜饮水汽神龙之---玉觽<br>(4):伏羲与龙马<br>(5):创世女神之女娲娘娘<br>(6):生殖图腾之崇拜 彩陶纹饰<br>(7):繁殖之神---蟾蜍与蛙<br>(8):华丽神韵之蛙牌<br>(9):无处不在蛙图腾<br>(10):蛙神之坐标 韘佩<br>(11):刻录记忆之人文始祖<br>(12):神秘蛙纹之玄天之象<br>(13):雷电记忆之“喇叭”型器<br>(14):三皇之首 万代永瞻<br>(15):2016公祭伏羲大典(灵石入位卦台山)<br>十七 :地皇之---炎帝神农<br>(1):圣母感龙降神农<br>(2):炎帝图腾之太阳轮环<br>(3):神尊万载永相传<br>(4):远古神秘图腾之 扶桑神树<br>(5):图腾坐标之扶桑花<br>(6):太阳神鸟之朱雀 <br>(7):神农使者之羽人<br>(8):金玉之尊<br>(9):太阳崇拜之:神职于巫<br>(10):如日中天之光照万古<br>十八 :五帝之首----黄帝<br>(1): 赫赫始祖 吾华肇造<br>(2):感应天德之瑞龙灌顶而附身 <br>(3):历代圣母人龙有感之记载<br>(4):盘古法器之锥形于无限<br>(5):现龙于身之龙带钩<br>(6):见龙于身之蟒袍玉带<br>(7):龙行天下之嫡传正宗<br>(8): 《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br>(9): 黄帝受国于有熊<br>(10):黄帝元妃嫘祖<br>(11):龙兴云师之轩辕氏<br>(12):运用地球磁场之轩辕车<br>(13):功耀万代之黄帝道统<br>(14):稀世帛书《黄帝四经》<br>(15):鼎立东方<br>(16):成道而升天<br>(17):感召日月 亘古不变 黄帝陵大祭祀<br>(18):瑞龙祥现千禧年<br>十九 : 历代华夏先帝宗祖之列表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1集溯源之源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2集以石头为正(上)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2集以石为证(下)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3集天外来客(上)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3集天外来客(中)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3集天外来客(下)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4集太湖龙形(上)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4集太湖龙形(中)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4集太湖龙形(下)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5集龙兴之地(上)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5集龙兴之地(中)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5集龙兴之地(下)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6集滋养万物(上)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6集滋养万物(中)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6集滋养万物(下)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7集文明起源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8集崇文尚武(上)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8集崇文尚武(下)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9集东山再起(上)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9集东山再起(下) 《华夏·龙之源》第一季太湖探秘10集星火燎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湖鼍龙岛→赓续太湖龙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