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风老君山 叩少林山门 观龙门石窟

平静

<p class="ql-block">  9月18日清晨,郑州还在湿漉漉的夜雨余韵里沉睡,天空灰得像一块浸了水的旧布,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征兆,最后我们还是决定吃完早餐继续前行。走进街边小店,点了我最爱的逍遥胡辣汤,配上热腾腾的包子和金黄酥脆的炸菜角。胡辣汤驱散了秋晨的寒意,这顿早餐吃得格外满足,为接下来的骑行悄悄蓄满了力气。</p> <p class="ql-block">  出城三十多公里,细雨就悄无声息地落了下来。起初只是零星几点,打在脸上凉丝丝的,可没骑多久,衣服就湿了大半。</p> <p class="ql-block">  大雨持续不断,路面泛着湿亮的光。我们骑行在风雨中,风一吹,寒意袭来。我们索性不再躲,把雨衣一披,头一低,冲进雨幕里。我们在和这场雨较劲,又像是在和自己对话。每一步踏板的转动,都是对坚持的无声回应。</p> <p class="ql-block">  郑开快速通道,起初还算平坦,可没过多久,路面便悄悄起了变化——不是陡峭的山崖,却是连绵不断的缓坡,像一道道看不见的坎,横在前行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路面汇成细流,车轮碾过,水花四溅。我们就这在“上坡吃力、下坡惊心”的反复切换中艰难前行。衣服</span>早己湿透,贴在身上像一层冰冷的壳。抹一把脸,雨水和泥点混在一起,抬手一看,满手污痕。可笑的是,鞋子里的水“咕叽咕叽”响,每踩一下踏板,都像在划一艘小船。冷是真冷,累是真累,可这种狼狈里的坚持,反而让人上瘾。</p> <p class="ql-block">  中午,我们终于抵达登封市区。我冷得发抖,又累又饿,整个人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入住民宿,冲个热水澡,暖意一点点裹住全身,有种“终于活了”的感觉。我们今日骑行80公里,穿过了雨,顶住了风,踩碎了冷,尝过了人间冷暖。</p> <p class="ql-block">  9月19日是我们骑行河南老君山的第5天。登封市的雨昨夜就没停过,淅淅沥沥敲打着窗棂,直到上午9时才稍稍收敛了势头,却依旧淅淅沥沥,没有要彻底停歇的迹象。于是我们决定冒雨出发——骑行前往十七公里外的嵩山少林寺游览参观。</p> <p class="ql-block">  我们踏上了前往嵩山少林寺的路。骑车远眺,嵩山的轮廓渐渐清晰,层峦叠嶂间透着几分灵秀,心里对这座千年古刹的期待也愈发浓烈。</p> <p class="ql-block">  我们骑行抵达少林寺时,雨还没停。我们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走进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刹。香火在雨雾中袅袅升起,带着几分朦胧的禅意。</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山门,“少林寺”三个朱红大字便映入眼帘,笔力浑厚,透着一股庄严肃穆。跨进山门,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的古柏枝繁叶茂,已伫立逾千年。</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中轴线继续前行,大雄宝殿的恢宏气势让人惊叹。殿内香烟袅袅,佛像庄严肃穆,信徒们虔诚地跪拜祈福,空气中弥漫着宁静而神圣的气息。殿外的石阶上,偶尔能看到身着僧衣的僧人走过,步履从容,自带一股淡然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  穿过少林寺常住院的红墙,循着山间微风里的草木气息往西南行,不过数百米,一片错落的古塔便从绿树间探出头来——这便是少林寺塔林,228座砖石墓塔依山而建,像一群沉默的守护者,守着千年少林的禅意与时光。少林寺塔林是少林寺历代住持和有成就、有贡献的僧人的墓群。</p> <p class="ql-block">  绕着塔林慢慢走,每一座塔都是一段故事。有的塔铭记载着塔主的修行历程,有的浮雕讲述着佛教典故,还有的塔前残留着小小的供台,不知是哪朝哪代的弟子曾来此祭拜。这些塔不只是冰冷的砖石建筑,更是少林僧人的“精神坐标”——他们生前为少林倾注心血,身后便化作塔林的一部分,继续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刹。</p> <p class="ql-block">  这趟少林之行,不仅看到了古刹的恢宏、武术的精妙,更触摸到了千年文化的厚重。少林寺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在嵩山深处,静静诉说着属于它的故事,也让每一位到访者,都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悟离去。</p> <p class="ql-block">  游览结束己下午2点,见时间尚早,我们便马不停蹄地向洛阳—龙门石窟景区行进。骑行至洛阳途中,终于见到了久违的蓝天白云,希望明日有个好天气。</p> <p class="ql-block">  傍晚骑行至洛阳市龙门镇,入住龙门《遇见汉服民宿》,今日骑行76公里。</p> <p class="ql-block">  9月20日是我们骑行河南老君山的第6天。清晨,老天终于掀开了连日的云层,当第一缕阳光笼照大地时,我们己经吃完早餐、整装待发,骑行向龙门石窟景区行进。</p><p class="ql-block"> 车轮碾过带着晨露的柏油路,一路向南追寻龙门石窟的光影。风里裹着洛河的水汽,街边偶遇洛阳牡丹,连骑行的节奏都跟着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8点景区开门,我们做了第一批踏入石窟的访客。</p><p class="ql-block"> 我们按计划从西山门进,刚迈过门槛,喧闹就被远远抛在身后。清晨的阳光斜斜洒在崖壁上,卢舍那大佛的轮廓先撞进眼里,佛龛里的造像还沾着点晨露的润气,石壁上的纹路在柔光里看得格外清晰,连残留的彩绘痕迹都像醒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步道慢慢绕,从奉先寺到万佛洞,再到古阳洞,脚步轻得怕惊扰了这份晨静。朝阳越过山头,把河水染成金红色,对岸东山的石窟群在雾里若隐若现,倒像是一幅刚铺展开的水墨长卷。</p> <p class="ql-block">  一圈逛下来,太阳已经升得老高,景区里的人也渐渐多了。我们往回走时,回头望了眼西山崖壁,卢舍那大佛的微笑依旧温和,只是晨光里的那份独有的宁静,成了我们最珍贵的收获。原来旅行里最难得的,不只是风景本身,还有这般赶在人潮前,与历史静静相对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  从龙门石窟的佛国光影中抽身,沿伊水西岸的石阶拾级而上,便撞进了白园的清幽里。这里没有崖壁佛龛的庄严厚重,却藏着“诗魔”白居易的晚年风骨,一草一木都浸着笔墨书香。</p> <p class="ql-block">  入园先见“听伊亭”,青瓦木柱立在水边,伊水潺潺从亭下流过,风穿亭角的铜铃,发出细碎的声响,倒真应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缠绵意境。转过一道弯,“乐天堂”赫然眼前,堂内白居易的塑像端坐正中,手持书卷,眉目舒展,仿佛正沉浸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闲适里。</p> <p class="ql-block">  最吸引我们的是后山的“白冢”。沿陡峭的石阶攀上半山腰,圆形的墓冢被松柏环绕,墓碑上“唐少傅白公之墓”,恍惚间似能听见白居易轻吟“此时无声胜有声”,字句都融在这山水之间。在这里驻足,不必追赶光影,只需静静听风、读诗、望水,便懂了何为“知足常乐。原来最美的景致,从来都与心境相依,与岁月共生。</p> <p class="ql-block">  游览结束,时间已经过了11点,简单吃过午饭,我们继续骑行向老君山方向进发。</p><p class="ql-block"> 进山了,道路蜿蜒曲折,车轮刚碾上山路,便一头扎进了“忽上忽下”的节奏里。不用赶时间,就顺着山路的曲线慢慢骑。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路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听山涧的溪水声,忽远忽近,像一路相伴的背景音。所有的烦扰都被抛在身后,只剩风的拥抱和山野的馈赠,心情也跟着变得轻快又明亮。下午4点多,骑行103公里至旧县镇,找了家附近的酒店安顿下来,推开窗就能看到远处的山影,想着离老君山又近了一步,疲惫里也藏着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