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德化白瓷,赞大国工匠技艺

马儿

<p class="ql-block">九月的上海暑热难消,但大国工匠“素白瓷光”的魅力难挡。上海中华艺术宫正在展出德化白瓷,我终于赶在撤展前欣赏了一场独属“中国白”的瓷艺华章,饱了眼福也涨了知识。</p> <p class="ql-block">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作为千年古县,德化于3700年前夏商时期即开始青瓷的烧造,德化窑因位于福建德化县而得名,与江西景德镇和广州潮州齐名。德化白瓷始于宋,盛于元明,衰于清,17-18世纪外销至欧洲各个国家蜚声海内外,他们认为是中国瓷器的上品,被誉为“中国白”。因其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又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2006年德化白瓷的传统烧制技艺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顶着烈日来到上海中华艺术宫,走进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展厅,迎面是《世博和鼎》震撼开场。它由陈仁海先生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福建馆特别制作。粗壮的三足和圆形的鼎身,保持了鼎的工整形态,但通体的雪白,以及载满花卉的造型,一改青铜鼎留给我的沉重刻板的印象,灵动的气韵令人肃然起敬,内心震撼无比。</p> <p class="ql-block">《神话》惊艳四方,它的四周围满了观者,人们都细细的打量着不愿离开。</p> <p class="ql-block">这是瓷吗?通体白色,亭亭玉立、挽手伫立,欲语还休。分明是一位水灵灵的女子。她的衣裙薄如蝉翼,发丝根根分明,远看似纱、近看是瓷,瓷衣厚度仅0.2毫米,坚硬陶瓷化作绕指柔纱,真是神了。</p> <p class="ql-block">入选金砖国礼的《玉玲珑梅瓶》。</p> <p class="ql-block">《象牙白饕餮纹鼎式炉》为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珍宝。</p> <p class="ql-block">《等花开》由一朵朵小花组成,花树错落、色彩斑斓,将传统捏塑工艺发挥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纸》以极致的轻薄柔软,重塑白瓷的坚硬形态,从层层叠叠、薄如蝉翼的“纸”中,流淌出极致的反差感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婴儿熟睡在德化白瓷柔软的枕头和花丛里~</p> <p class="ql-block">《极彩·如愿多宝佛》,融会中西古今、贯通古希腊雕塑、魏晋石刻、唐卡、珠宝镶嵌工艺等不同艺术门类,创造出了德化白瓷的精神高度和美学高度。</p> <p class="ql-block">《虚谷长馨之荷花》和《草帽》,德化白瓷不止于白,如此鲜艳的色彩也是德化白瓷的杰作,花朵绽放满室生香。</p> <p class="ql-block">《汉字艺术·百家姓》好似一座方塔,原来是由造型各异写有姓氏的小物件层层垒叠而成,大家都环绕四周寻找着自己的姓氏。</p> <p class="ql-block">德化瓷按颜色分为,青瓷、青白瓷、白瓷,其中白瓷中又分象牙白、猪油白、孩儿红,它们是德化白瓷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偌大的展厅中展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多媒体演播室,播放大师们制作德化瓷的介绍;还有工人们筑窑、烧窑、开窑的过程。从泥到作品,德化白瓷要经历72道程序。每道程序之中,又有许多的小步骤。</p> <p class="ql-block">薄如轻羽的花瓣、瀑布般垂落的菊花丝带,纤毫可见的发丝和流苏,清风可翻的书页……,种种惊艳之处,都是极难塑造的。更不用说瓷胎在炉中由于温度变化、水分减少而可能形成的裂痕、变形。每个变数,都足以使之前功尽弃。这些大国工匠们巧夺天工把泥巴变成今天我们所见的精美艺术,不仅需要娴熟的技法、心手一致的专注,还得配备屡败屡战的耐心和定力。无法不感叹,人类文明发展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手机摄于2025.9.12</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到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