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田漫记:一丘田埂里的南宋烟火与今时生机

易禧外婆

<p class="ql-block">今年杭州的秋来得缠绵,暑气褪得慢,桂香飘得迟,连西湖边的人潮都比盛夏稀薄了几分。今日几个老朋友小聚,召集人发来地址告诉我在八卦田旁边。“ 八卦田遗址公园”?这名字耳熟,像是历史课本里匆匆掠过的注脚,又像老杭州人闲聊时含糊带过的“皇田”,所以生出些许“不如绕道去看看”的兴致。</p> <p class="ql-block">离开吴山城隍阁,打车前往八卦田。车子沿着之江路往南,过了玉皇山隧道,视野突然敞亮。没有西湖景区的雕梁画栋,也没有商圈的车水马龙,远远看去,可见一大片方方正正的田畴,司机说这便是八卦田了。</p> <p class="ql-block">下了出租车,穿过一个牌坊往里走,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步道,没几步就是一个八卦石刻。道旁栽着鸡爪槭,叶子刚染了点浅红,风一吹就簌簌落。</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就见着一块青石碑,碑上刻着“南宋籍田遗址”几个字,旁边的说明牌倒比别处的详细些,字里行间藏着这方田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查资料得知:原来这八卦田,不是天生的“八卦”,是南宋皇帝“种”出来的。南宋定都临安后,宋高宗赵构总觉得偏安一隅心里不踏实,一方面想借“重农”稳住民心,另一方面也想仿着前代帝王的规矩,行“籍田之礼”—就是皇帝亲自下田耕种,向天下人表“重农桑、劝耕织”的态度。绍兴十六年,赵构让人在玉皇山南麓选了块地,按“八卦”形制开田,中间那一块是“太极”,种的是水稻,周围八块“卦田”,分别种稻、麦、黍、稷、豆、麻、蔬、果,凑齐了古人常说的“五谷六畜”里的作物。</p> <p class="ql-block">说是皇帝亲耕,我觉得其实赵构也就走个过场。史料里写着,每年春耕,他会穿一身素色的“冕服”,带着文武百官来这儿,先在田边的“籍田坛”上祭天,再由太监扶着,在“太极田”里插几株秧苗,刚插完就赶紧退出来,剩下的活儿全由农户代劳。可就这“走个过场”的仪式,却让这方田成了临安城的“网红地”。那会儿的百姓,都想凑过来看皇帝“种地”,田埂边挤满了人,连玉皇山上都站满了看热闹的,倒比赶集还热闹。</p>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这八卦田的“八卦”不只是形制上的讲究,还藏着实用的心思。八条田埂既是“卦象”,也是灌溉的沟渠,从玉皇山上流下来的水,顺着田埂分到每一块田里,不涝不旱;田块的朝向也按节气算过,南边的田向阳,种喜暖的稻,北边的田背阴,种耐凉的麦,连哪块田种豆、哪块田种麻,都按“五行相生”的说法来,古人的智慧,全藏在这一丘一埂的算计里。</p> <p class="ql-block">南宋灭了之后,这方“皇田”就归了百姓,八卦的形制倒没怎么变。明清时有人想把它改成普通的田,可一改就涝,再改就旱,农户们没办法,只好又按原来的田埂种,久而久之,“八卦田”的名字就传了下来。抗战时,田边的“籍田坛”被炸毁了,石碑也埋在土里,可田还在,农户们照样在这儿种稻、种菜,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杭州重修遗址公园,才把埋在土里的石碑挖出来,重新立在田边,又按史料里的记载,把田埂恢复成了八卦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沿着田埂边的步道往前走,绕着八卦田转了一圈,我发现围着八卦田是水域,充足的水资源滋润了这片土地。为了方便人们进田耕作,隔一段就有一座连接两岸的桥,这些形状各异的桥成了如今的一道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八卦田的南边是一个池塘,种的是一片荷花。现在早已立秋,所以眼前的荷塘不再是夏天那种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荷叶大多已经泛黄,边缘卷了起来,像被揉皱的纸,但是水平如镜的湖水将它倒影其中,倒有几份别样的荷韵。</p> <p class="ql-block">雨后的荷叶</p> <p class="ql-block">有的荷叶已经枯了,只剩下光秃秃的秆子,立在水里,像一个个瘦高的剪影。</p> <p class="ql-block">但也还有几株荷花还开着,花瓣是淡淡的粉色,花瓣尖已经有点发褐,却开得格外精神,像是舍不得谢。</p> <p class="ql-block">走了约莫半圈,步道拐到了八卦田的西侧,眼前又出现一片水,不是田埂里的灌溉渠,是一汪不大的池塘,池塘边围着一圈柳树,柳枝垂到水面上,风一吹就扫着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走近了才发现,这池塘是“借”的玉皇山的泉水,水极清,能看见水底的水草和鹅卵石,还有一群锦鲤在水里游。</p> <p class="ql-block">我在池边驻足,发现水里的锦鲤不怕人,有几条甚至游到了岸边,嘴巴贴着水面,像是在等投喂。我弯腰拍起巴掌,希望能把更多的锦鲤引过来,适得其反,先前游向我的几条锦鲤转身越游越远,我有点懊悔,早知道我就买点鱼食带来……</p> <p class="ql-block">正看着,突然听见“扑棱”一声,从柳树后面飞过来一只浑身白色羽毛,嘴巴长长的白鹭,它落在池塘中离我不远处的荷叶旁,缩着脖子,盯着水面,一动不动,像尊雕塑。没一会儿,它突然伸长脖子,“唰”地一下扎进水里,再抬起来时,嘴里叼着一条小鱼,脖子一扬,就吞了下去。那么近的距离,它完全忽略我的存在,我突然觉得应该带个相机,可以抓拍几张白鹭高清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池塘边,我又有新的发现,二只红嘴水鸟带着后面几只幼鸟在游戈。大鸟时不时猛的把头扎入水中,又升出水面,抖动着水珠转过头,对着小鸟叫了两声,像是在“教”它们怎么找鱼。有只小鸟试着往水里伸了伸脖子,没等碰到水就缩了回去,大鸟又叫了两声,像是在鼓励它。</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那儿看了十几分钟,小鸟们始终没敢下水,大鸟也不着急,偶尔扎进水里抓条小鱼,叼到小鸟面前,小鸟们立刻围过来,抢着啄食。阳光透过柳叶洒在水面上,光斑晃来晃去,水鸟的影子落在水里,跟着涟漪动,这倒让我忘了时间。</p> <p class="ql-block">这是什么鸟?我问了度娘,才知道这是黑水鸡,属于鹤形目秧鸡科,又名红骨顶。它是一种中型涉禽,具备陆地奔跑、水中游弋、空中飞翔的能力,还擅长潜水,一次可潜10米以上。作为“三有”动物(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同时也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常见于湿地、沼泽、池塘等水域环境,以水生植物、昆虫、小型水生动物为食。图中能看到它红橙色的喙,这是其显著特征之一,画面展现了黑水鸡的育雏场景。</p> <p class="ql-block">说到鸟,我看到八卦田的晚稻田里成群的小鸟飞来飞去,时而扎进稻里,时而又噗呲呲的飞起。开始我以为是麻雀在霍霍稻子,定睛一看又不像。看到一个拍鸟人,咨询他才知道这种鸟叫白腰文鸟。白腰文鸟是一种常见的小型鸟类,常成群结队在稻田等农作物区域活动。有人说这些小鸟在稻田里穿梭,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生态图景。我的感觉却不然……</p> <p class="ql-block">八卦田的好几片田里都种着这种挂着紫色穗子的庄稼,像稻非稻,这又是什么?原来这是紫稻,属于水稻的一个品种。紫稻的稻穗呈现出独特的紫色,是一种兼具食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的作物,常被用于特色农产品种植,例如制作紫米等,在一些地区的农业种植中用于丰富品种结构,同时也为农田景观增添了别样的色彩。长知识啦!</p> <p class="ql-block">在八卦田的小道边一溜溜的长着百日菊。百日菊也叫百日草、步步高。它是菊科百日草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墨西哥,现在在我国各地广泛栽培。花朵颜色丰富,有红、粉、黄、白等多种,花型多样,单朵花期长,还寓意“天长地久”“步步高升”,是很常见的观赏花卉。</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池塘边,看着水里的锦鲤、石头上的水鸟、田埂里的稻子、池边的秋荷,突然觉得,这八卦田最动人的,不是“南宋籍田”的名头,也不是“八卦形制”的精巧,是它身上的“烟火气”—从南宋皇帝的“亲耕仪式”,到农户们的春种秋收,再到如今公园里的稻花香、荷花影、水鸟声,一丘田埂里,藏着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是不变的四季,是生生不息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过去了,皇帝的冕服成了博物馆里的文物,临安城的城墙成了地下的遗址,可这方田还在,稻子还在长,荷花还在开,水鸟还在飞,就像时光在这里打了个结,把南宋的风、明清的雨、今时的阳光,都系在了这一丘八卦田的田埂里。</p> <p class="ql-block">和老朋友约定的小聚时间要到了,我竟觉得还没有尽兴,一边往外走一边想,下次再来,要赶在清晨,看老农插秧;要赶在盛夏,看荷花满池;要赶在冬天,看田埂白雪雪,看看这方田如何把四季都种成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