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占扎录村长城烽燧遗址考察记</p><p class="ql-block"> 李廣平</p><p class="ql-block"> 早晨七点在人民桥和诗人潘硕珍汇合,乘坐十路公交车,到占扎录村下车,村庄背靠阴坡山,山上松林茂密,植被良好,山上有烽火台遗址,探微寻幽。占扎录村古名占藏里,占扎录是现在人依口语语音随意而写,现在又改名为绿源村,将沿用了数百年的村名随意更改,丢失了历史也丢失了地理位置上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能查阅到的历史记载是明代的资料, 据《宕昌县志◎大事记》记载:“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占藏等族番民起义,宕昌土司马都宗前往扎瓦桥平之。”</p><p class="ql-block"> “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春,黑峪黄高僧变,马国栋追至占藏里镇之。后黄高僧又联合任藏等族番民于巅角寨、师婆寨等处活动,阶州参将调西固、岷州守备会同马国栋征剿,黄高僧死于脚力铺。”</p><p class="ql-block"> 今天走进村庄,左拐至清真寺上寺,再左拐至山咀下,有小路蜿蜒上山。在最低的山咀上有县级文物保护碑,上刻“阴坡山咀烽燧遗址”,下方有小字“岷县人民政府二零二二年八月三十日公布。岷县文体和广电旅游局二零二四年四月立”。山咀呈三角形,分上下平台,大约十二三个平方,站在这里可以眺望整个迭藏河谷和村庄,是一个眺望的最佳位置。</p><p class="ql-block"> 沿山道盘桓而上,在山脊的松林和草地间穿行。在第二个大的台地上有一个巨大的圆形烽燧遗址,高度在三四米左右,周长在二十米左右,高耸巍峨,很是壮观。烽燧前有近百个平方米的大平台,平台上山花烂漫,芳草萋萋。</p><p class="ql-block"> 复沿山道继续向上行走,在山坡上发现有人工石砌墙体遗址,沿山坡向上有十多米,在山咀的一个小转角石墙体遗址上长着一颗两米多高的串河柳,像一位伟岸的守护者,守卫着古老的长城。</p><p class="ql-block"> 再往上行走,就到了第三个平台,右边斜坡上有十米多的一道石墙体遗址,直通上面的烽燧遗址。烽燧遗址的东面紧靠烽燧立着一个由麻子川镇镇政府和岷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共同公示的文物保护牌,上书“桦树坡烽火台遗址”,并附印有文物管理人名字和手机号等文字,但牌子遮挡了观看烽燧的视线。烽燧遗址东面和南面的横剥面暴露出十公分厚的黄土夯层,高有两米多,周长大约有十五米, 西面和北面都为生长旺盛的草木覆盖。烽燧遗址后面的山坡,也就是西面,是一个平坦开阔的草坡平地,绿草茵茵,生长着很多纯白的蘑菇,像天空中散落的星星。 </p><p class="ql-block"> 这块平台的中间部位有一条宽两米,长约二十米,高十公分的墙基遗址,东西走向,与下方的烽燧遗址呈一条平行线,由于遗址漫患,具体状况有待研究。</p><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里向东可俯视迭藏河谷里的甘川通道,向南可俯视通往大拉梁和漩涡牧场的山谷,北面可眺望瞭沟梁,因此其所属的重要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应该是古代防御羌藏的重点防御体系所在地。据诗人苗菁说,她们在这里考察时在山下的路边发现了一块战国时期瓦当残片,足可证明其烽燧遗址起始年代的久远,以及与秦长城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在山坡上遇到一个骑摩托车放牧的少年,今年十九岁,向他打问了这个山的山名,以及去谷堆坡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宽阔的桦树坡往上走,在一个高压铁塔处右转弯,有一条细细的小路伸向草丛深处,我们便沿着这条隐没于荒草丛中的路平行行走一段路,就看见了一个延伸出去的山梁,向两个在地里干活的农人打问谷堆坡,他指着前面的山梁说那里就是。坡上有一个巨大的圆形土台,类似于桦树坡的第二个烽燧遗址,但比较低一点。这里我上回来过,因为来的方向不同,感觉就不一样。从这里下去,便是巴仁村了。</p><p class="ql-block"> 在山坡休息补充能量,然后下山进入巴仁村,再次观看巴仁堡。见巴仁堡北面有条小路通往东面的田地,便和潘老师沿路走去,路有两米多宽,由于走的人少,路两边都长满了荒草,中间只有一尺多宽的土路,沿路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路上的石子之间有一块绳纹瓦残片,一公分厚,当是战国秦瓦。再走几步又发现一块,随有惊喜之感。潘老师说这条路应该是通巴仁堡的老路,在这里捡到秦瓦说明这是一条秦汉古道。这也证明老一辈学者李璘先生在巴仁堡墙体遗址发现的秦瓦残片和我们今天在这里发现的是一致的,巴仁堡应该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是无凝的。</p><p class="ql-block"> 走在这盛开着野棉花的古道上,阳光灿烂,草木芳香。数千年后,这些秦瓦仍然固执而顽强的从已经荒废了的秦汉古道上露出它们残损的身躯,宣告着时光的悠远,佐证着历史的真实。</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走过这个有着古老历史的村庄,走过桦树坡、谷堆坡、阴坡,有山花名:飞燕草、羽叶千里光、野棉花。有山河名:桦树坡、秦长城、烽火台。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流雲翻卷,有流水蜿蜒,有群山绵延,这是岷州最美的季节,得有多大的缘分才能一起跋山涉水啊。</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8日</p> <p class="ql-block">远眺占扎录村阴坡山</p> <p class="ql-block">阴坡山咀遗址</p> <p class="ql-block">阴坡山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和诗人潘硕珍在阴坡山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石砌墙体遗址上的串河柳</p> <p class="ql-block">石砌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桦树坡石砌墙体遗址和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桦树坡烽火台遗址北</p> <p class="ql-block">桦树坡遗址公示牌</p> <p class="ql-block">桦树坡烽火台遗址东</p> <p class="ql-block">桦树坡烽火台遗址南</p> <p class="ql-block">桦树坡烽火台遗址西</p> <p class="ql-block">烽火台遗址与绿叶河河谷</p> <p class="ql-block">与诗人潘硕珍在桦树坡遗址</p> <p class="ql-block">俯瞰通往旋窝村的山谷</p> <p class="ql-block">通往大拉梁和陇南的交叉要道</p> <p class="ql-block">桦树坡平台</p> <p class="ql-block">山顶的谷堆坡</p> <p class="ql-block">谷堆坡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巴仁堡古道发现的战国绳纹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