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的广袤河谷中,一座暗红色砖石垒筑的高塔刺破苍穹,这便是被当地人称为 "诗歌塔" 的布拉纳塔(Burana Tower)。它静静矗立在托克马克市西南 12 公里处,既是中亚最古老的伊斯兰建筑遗迹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布拉纳塔坐落于楚河谷地的核心区域,北望天山雪峰,南临楚河支流,距离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约 80 公里。这片土地曾是古代中亚的政治文化枢纽 —— 公元 10 至 11 世纪,这里是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的夏都巴拉沙衮(Balasagun)所在地,而布拉纳塔正是这座丝路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作为当时伊斯兰世界向东扩张的前沿,巴拉沙衮融合了突厥游牧文化、波斯艺术与中原文明,这种多元特质在布拉纳塔的建筑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这座宣礼塔的建造本身就是一部建筑史诗。它始建于 10 世纪末至 11 世纪初,最初高度约 45-46 米,是中亚最早采用烧砖结构的大型建筑之一。塔身呈完美的圆锥形,底部直径约 9 米,顶部收窄至 6 米,倾斜角度精确指向麦加方向,展现了伊斯兰建筑的典型特征。砖石之间采用特殊的黏土砂浆连接,这种古老工艺赋予了建筑惊人的抗震能力。</p> <p class="ql-block"> 15 世纪的一场强烈地震摧毁了塔的上半部分,现存高度约 21-25 米。尽管如此,布拉纳塔依然保持着挺拔的姿态,其倾斜的塔身反而成为独特的历史印记。1970 年代,苏联考古学家对塔体进行了加固修复,在保留原始砖砌工艺的基础上,增设了内部螺旋石阶,使游客得以登顶俯瞰楚河谷地的壮丽景色。沿 30 厘米高的陡峭台阶攀升时,指尖触及的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千年的风霜。</p> <p class="ql-block"> 布拉纳塔的意义远超出宗教建筑的范畴。塔名 "布拉纳" 源自突厥语 "云",既形容其高耸入云的形态,也暗示着与古代突厥诗歌文化的关联。在当地传说中,这里与喀喇汗王朝著名诗人优素福・哈斯・哈吉甫有关,他的不朽著作《福乐智慧》便诞生于巴拉沙衮,因此古塔</p> <p class="ql-block"> 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东南约 8 公里处)是唐代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中最西端的重镇,地处丝绸之路北道要冲,扼守中亚草原与西域绿洲的交通咽喉。唐代在此驻军屯粮,既是防御西突厥的军事要塞,也是中原文化与中亚文明交融的节点。</p> <p class="ql-block"> 考古发现显示,碎叶城遗址呈方形,周长约 2600 米,设有城墙、城门、角楼等防御设施,城内布局模仿长安街坊制度,出土的唐代钱币、陶俑、汉文碑刻(如《杜怀宝碑》)均证明其与中原行政体系的紧密联系。</p> <p class="ql-block"> 最早提及李白出生地的是唐代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铭》:“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 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此处未明言碎叶,但宋代欧阳修《新唐书・李白传》明确记载:“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结合唐代西域疆域,“徙西域” 的核心据点即碎叶城 —— 当时李氏家族因避隋末战乱,可能在碎叶经商或定居。</p> <p class="ql-block"> 20 世纪初,俄国考古学家科兹洛夫在托克马克附近发现阿克・贝希姆遗址,出土唐代 “开元通宝” 钱币及刻有 “碎叶镇” 字样的汉文瓦当,证实此处为碎叶城遗址。国学大师陈寅恪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中进一步考证:李白家族可能为西域胡商后裔,因定居碎叶受中原文化熏陶,故其诗中既有 “明月出天山” 的西域壮阔,又含 “长安一片月” 的中原情怀。</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碎叶城遗址仅存残垣断壁,城墙最高处约 3 米,城内可见佛寺、官署遗址的夯土痕迹。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将其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旁立有 “李白出生地” 的纪念标识,成为中吉两国文化交流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尽管碎叶城已远离当代中国疆域,但其作为李白 “精神故乡” 的意义从未褪色。李白诗中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前有一樽酒行》)的西域风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拟作)的边塞想象,均与其童年时期在碎叶的生活体验密不可分。这座古城不仅是唐代西域治理的历史见证,更成为解读李白诗歌多元文化基因的关键密码。</p> <p class="ql-block"> 碎叶城遗址管理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