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高尔基,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高尔基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哥罗德镇的一个木工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 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p><p class="ql-block">书籍简介:</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阿廖沙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了人间的痛苦与丑恶。后来外公破产了,母亲也去世了,阿廖沙与外祖母相依为命。</p><p class="ql-block">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该小说讲述了作者一段沉痛的童年往事。主人公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小说塑造了贪婪吝啬、专横残暴的外祖父,宽厚善良、聪明能干的外祖母,还塑造了淳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 该小说构思严密,结构严谨,既有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又有细腻的心理剖析,语言生动,笔法凝练而质朴,真正做到了使语言富于深刻的内在思想含蓄性,又同人物的性格刻画,同作品的主题思想缜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作品思想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在苦难里仰望星光——读高尔基《童年》有感</p><p class="ql-block"> 翻开高尔基的《童年》,一股沉重而压抑的气息扑面而来。那个蜷缩在外祖父家中的阿廖沙,仿佛正用他清澈又惶恐的眼睛注视着我,让我这个站在讲台上多年的教师,也不禁为这种直击灵魂的童年叙事而震颤。</p><p class="ql-block"> 作为教育者,我们习惯于将童年浪漫化为无忧无虑的金色时光,而高尔基却以锐利的笔触揭开了另一幅童年图景——外祖父的暴力、舅舅们的贪婪、同伴的苦难,还有那无处不在的贫困与挣扎。阿廖沙的童年没有温馨的童话,只有残酷的现实;没有悉心的呵护,只有自生自灭的坚韧。这种叙事打破了我们对童年的单一想象,迫使我们去思考: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营造一个隔绝苦难的温室,还是赋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在阿廖沙黑暗的童年中,外祖母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她不识字,却拥有民间最质朴的智慧;她无力改变残酷的现实,却始终保持着人性的温暖与善良。她讲述的民间故事不仅为阿廖沙打开了文学世界的大门,更在他心中种下了美与善的种子。这位普通妇女的教育方式给予我极大启示——教育不在于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守护孩子心中的星光,能否在苦难中依然让他们相信人性的光辉。</p><p class="ql-block">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学生也许各自背负着不同的“童年苦难”——有的来自家庭困境,有的面临学业压力,有的遭遇人际挫折。《童年》提醒我们,教育者不能做漠然的旁观者,而应当成为学生黑暗中的“外祖母”,用理解与关怀为他们点燃希望。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能够看见他们痛苦、认可他们挣扎、相信他们力量的成人。</p><p class="ql-block"> 阿廖沙在苦难中非但没有沉沦,反而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和不屈的生命力。他的成长轨迹揭示了教育的另一重真谛——最好的教育不是避免苦难,而是教会学生在苦难中汲取力量,将生活的磨难转化为精神的财富。我们的课堂不应是隔绝现实的象牙塔,而应当帮助学生建立与真实世界的连接,培养他们应对复杂生活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合上《童年》,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教育使命感。每个孩子都可能在经历各自的“阿廖沙时刻”,或是家庭的变故,或是成长的迷茫,或是内心的挣扎。作为教师,我们或许无法为他们消除所有苦难,但我们可以像外祖母那样,用包容的目光注视他们,用温暖的话语鼓励他们,用坚定的信念支持他们。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苦难中看见希望,在挫折中学会坚强,最终成为有温度、有深度、有韧性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