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草間彌生(Yayoi Kusama, 1929–)的藝術裝置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重複的符號語言與沉浸式空間體驗聞名,是當代裝置藝術最具代表性的創作者之一。以下從幾個角度介紹她的裝置特色與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1. 核心觀念</p><p class="ql-block">無限與自我消解:草間自幼患有幻視與幻聽,她將這種「看見無數圓點」的經驗轉化為藝術語言。圓點(Polka Dots)成為象徵無限宇宙與自我消融的符號。</p><p class="ql-block">重複與強迫:她的裝置常以無數的重複元素——圓點、鏡面、燈光——製造無限延伸的空間,呈現一種心理療癒又帶點瘋狂的氛圍。</p><p class="ql-block">參與與沉浸:觀眾不只是觀看者,而是被邀請進入作品,成為作品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2. 代表裝置作品</p><p class="ql-block">系列/作品 特徵與體驗</p><p class="ql-block">《無限鏡屋》(Infinity Mirror Rooms) 由鏡面、LED燈、懸浮燈泡構成的封閉空間。鏡面反射讓燈光和觀眾的身影無限延伸,象徵宇宙與無盡自我。各大美術館巡迴展出時皆引發長時間排隊。</p><p class="ql-block">《南瓜》(Pumpkin Sculptures & Installations) 黃底黑點的大型南瓜雕塑,是她童年對農村景象的記憶,也帶有母性的守護意象。日本直島草間彌生南瓜成為地標。</p><p class="ql-block">《草間的天花板》(Obliteration Room) 觀眾被邀請在全白空間貼上彩色圓點貼紙,最終整個房間被「點」吞沒,象徵集體創作與自我消解。</p><p class="ql-block">《Fireflies on the Water》 水面、鏡面與小燈組成的寂靜空間,水光交映宛如星辰。</p><p class="ql-block">3. 形式與材料</p><p class="ql-block">鏡面:反射與延展空間,製造無限效果。</p><p class="ql-block">燈光與LED:營造流動、脈動的宇宙感。</p><p class="ql-block">大型雕塑與纖維強化塑料(FRP):呈現巨大南瓜或波點物件。</p><p class="ql-block">互動媒材:貼紙、觀眾自身的影像都成為作品一部分。</p><p class="ql-block">4. 影響與地位</p><p class="ql-block">草間彌生將精神病經驗轉化為極具普世吸引力的視覺語言,挑戰了藝術與療癒的界線。</p><p class="ql-block">她的裝置藝術將觀眾捲入「無限」的體驗,影響後來的沉浸式展覽風潮。</p><p class="ql-block">無論在日本、歐美或全球當代藝術市場,她的作品都具備極高辨識度與收藏價值。</p><p class="ql-block">總結</p><p class="ql-block">草間彌生的裝置藝術以「無限、圓點、鏡像、參與」為核心。她把個人精神世界的幻象轉化為集體可感的奇幻宇宙,使每位走入其作品的人,都在光與鏡中體驗「自我消解又重新誕生」的瞬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