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损余补缺—学道德经第77章 </p><p class="ql-block">【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p><p class="ql-block">【译文】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弓弦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要把它拉满一些所以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剥夺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人有所作为而不子持功高,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表现出自己的贤能。</p><p class="ql-block">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种平等和均衡的思想,体现了老子的社会理想。</p><p class="ql-block">老子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到处是弱肉强食,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少数人巧取豪夺,据天下为已有,过着荒淫无耻的糜烂生活,而大多数人妻离子散,无遮体之衣,无果腹之食,无立锥之地。当时孔子和老子都看到了这种贫富不均的现象很严重,都表示不满,但两位圣人所作出的反应是有一定差别的。首先孔子和老子的反应强度有差别。孔子也反对贫富不均,但对此表现得相对淡然,认为一个国家不怕物质稀少,就怕分配不平均;不怕百姓贫困,就怕不安定。而老子对贫富不均的反应相对强烈,他强烈抨击贫富不均是有违天道的,天之道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人,而不是剥夺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人。其次,孔子和老子对贫富不均现象提出的解决方案有差别。孔子提出的方案相对温和些,孔子主张用十一之税的方法,少收些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免得矛盾尖锐。老子提出的方案相对彻底些,老子主张那些有余者把多余的部分拿出来补给不足的人。从这里看出老子对百姓的同情远胜于孔子,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比孔子要彻底些,主张均产。在阶级社会中,提出均产主张最早的人,就是老子了。</p><p class="ql-block">将老子的均产思想贯彻最彻底的非中国共产党莫属。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开始打土豪分田地,夺取政权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将地主的土地和资本家的企业收归国有或集体所有,使农民有田种,工人有活干,家家有房住。国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税收等手段,进行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通过社会保障等渠道,对社会弱者给予扶助。倡导公益事业,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反观我们的邻居资本主义的印度,是另一番天地。2019年,我骑游印度,看到在印度的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等相对发达的城市,有无数的农民进城打工,他们居无定所,在城市街道两旁打起临时的帐篷,艰难度日。资本主义是老子说的“人之道”,自由竞争,富的越富、穷的越穷,两极分化严重。社会主义有点替天行道的意思,以前讲均贫富,现在讲共同富裕。人们常说要建设一个橄榄型的社会,就是使财富分配更加平均、更加合理,这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p><p class="ql-block">损有余而补不足也是我们常人的生存之道。比如说,钱多身体不好,那么就要知道停止了。不要再贪得钱财了,要舍去赚钱的欲念,把机会留给别人,用多出来的时间休养调理身体,就会得到好的身体补报。但一些人却一意孤行,为了赚到更多的钱财,继续损耗身体,以至于累出大病,用多少钱也换不回来,赚多少钱也无福消受了。再比如,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上去了,可身体素质严重下降,这就要减少学习时间,增加身体锻炼时间。身体是一个人的根本,什么时候都不可偏废。</p><p class="ql-block">老子告诉我们:凡人处世,能消除物欲的贪念,舍己为公,为众生作奉献,抑强扶弱、损富济贫、损余补缺就是一种维护天地万物平衡助天道的德行。</p><p class="ql-block">(朱世岱写于2025年9月21日)</p> <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14日,环华骑游第220天,共骑行24436公里。当日,在台湾省高雄市一带骑游。</p> <p class="ql-block">抄写道德经第77章</p> <p class="ql-block">《环华骑游记》第十八章 台湾段 </p><p class="ql-block">第220天 2017年12月14日 来到高雄市(隶属台湾省)</p><p class="ql-block">1、苏幕遮(前片)</p><p class="ql-block">――游日月潭</p><p class="ql-block">水涵碧,</p><p class="ql-block">绿侵岸,</p><p class="ql-block">山合琉璃。</p><p class="ql-block">坐看云起时,</p><p class="ql-block">静听古寺宗师语。</p><p class="ql-block">微风拂煦,</p><p class="ql-block">幽径独行迷。</p><p class="ql-block">备注:</p><p class="ql-block">1、苏幕遮(前片):词牌名,本为双片,这里只写前片。</p><p class="ql-block">2、日月潭:它以光华岛为界,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状如弯月,故为日月潭。日月潭是中国台湾省第一大湖泊,位于台湾阿里山以北、能高山之南的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湖面海拔748米,常态面积为7.73平方公里(满水位时10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7米,湖周长约37公里。</p><p class="ql-block">3、宗师:日月潭四周,点缀着许多亭台楼阁和寺庙古塔。山腰的玄奘寺内存放着唐僧玄奘的部分遗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