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凤堰稻谷香

巴山游民

<p class="ql-block">巴山游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5850162</p><p class="ql-block">探秘景点: 汉阴县旋涡镇堰坪</p> <p class="ql-block">  凤堰,是陕西省汉阴县旋涡镇凤江与堰坪的统称。二者虽同处凤凰山脚下,却有着各异的地形与风貌。对于陕南人而言,凤堰梯田早已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凤堰古梯田集多重荣誉于一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还曾获评“中国最美田园”。景区坐落于汉阴县漩涡镇,属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连片面积达1.2万余亩,距今已有250余年历史,景区总面积38.78平方公里,更是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其荣誉历程清晰: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2013年被省水利厅命名为省级水利风景区,2014年获农业部“中国美丽田园”称号且被纳入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还建成了全国首个移民生态博物馆;2020年,正式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4年9月3日,更成功入选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去年刚获此殊荣的凤堰,如今手工打谷的传统仍在田间延续,更显珍贵。</p> <p class="ql-block">堰坪</p> <p class="ql-block">风江</p> <p class="ql-block">  凤堰梯田四季皆景,景致各异:春日菜花香溢,夏麦翻涌金浪,秋日稻满谷场,冬日雪落飞扬。我家距凤江不算太远,车程仅三小时有余,可每年能前往的次数却屈指可数。有句俗语道“有菜谁不会喝酒”,细想之下,这话可引申为:若有闲有钱,自然能轻松奔赴心中的诗与远方。哈哈,扯得有些远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每年都会抽时间去凤堰,且多选择春秋两季。这两个季节气候宜人、风景如画,总能带来惊喜,让人心情愉悦。</p> <p class="ql-block">  前几日,我给堰坪的摄影之家农家乐打去电话,询问稻谷是否开始收割。对方告知,眼下正在打稻谷。得知消息,我立刻联系两位摄友,三人一拍即合。因居住位置不同,我们约定在紫阳蒿坪千亩茶园会合。9月15日凌晨6点,我和祥子带着行囊从安康出发,经包茂高速直奔集合点。天气预报说当日阴有小雨,可对热爱摄影的我们来说,这点天气根本不算事儿。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抵达茶园时,眼前景象令人心生愉悦:秋雾已笼罩远方山尖,千亩茶园在湿气浸润下更显生机。我们各自取出摄影工具,寻觅着心仪的拍摄角度。山间雾气愈发浓重,雨点也稀疏落下。我正收拾器材时,忽觉身后有人,抬头一看,正是家朝。与老友相逢,别有一番感慨。简单寒暄几句后,我为他介绍了摄友宏祥,两人礼节性地握手问好。至此,三人两车终于会合。</p><p class="ql-block">(硒镇明珠蒿坪镇千亩茶园)</p> <p class="ql-block">  我们简单规划了出行路线:蒿坪茶园→G56→旋涡→堰坪,随后吃了自带的早点,便按计划出发。沿途风景醉人,我们时不时停车拍照。天气也渐渐由阴转晴,阳光暖意渐浓,在路边稍作停歇,车内就闷热难忍。一路走走停停,转眼已到上午11点多,肚子也开始“抗议”,听说紫阳汉王镇的羊肉泡馍是当地特色,我们便直奔镇上,以这碗热乎饭果腹。饭后车子被阳光晒得滚烫,我打开左右车门反复开合,排出车内热气,又打开空调,才继续驱车直奔堰坪。</p> <p class="ql-block">  抵达堰坪摄影之家农家,停下车后,我们简单向主人询问了收割情况,便约定下午四点出去采风。迷迷糊糊间,听到老板喊:“打谷开始啦!”睁眼一看,正好下午四点。我们瞬间来了精神,带上摄影设备下楼,先跟老板娘定了四菜一汤的晚饭,随后顺着她指引的方向和路线,从田埂走到了打谷场。</p> <p class="ql-block">  当天在打谷的是一对兄弟和一位七十八岁的老妇人。老人负责割稻,兄弟俩则忙着打谷子、捆稻垛、装袋,忙得间隙还会抽手帮忙割稻。我们好奇地问为何不用机械,老妇人笑着解释:“我就这么两块小地,机械转不开身,只能请两个侄儿来帮忙手工打。”</p> <p class="ql-block">  她一边和我们聊天,一边弯腰用镰刀割稻,泛白的发丝沾着田间的潮气,镰刀划过稻秆的“唰唰”声,在田埂间格外清晰。</p> <p class="ql-block">  他们在胶泥遍布的稻田里忙碌,裤脚沾满泥点也不在意,我们虽帮不上忙,只能劝道“歇会儿吧”,可他们却摆摆手说:“不累!今天天热,天气预报说明天有大暴雨,得抓紧时间,能多打一点是一点。”看着老人弯曲的脊背、兄弟俩额头的汗珠,我打心底里敬佩,只能在他们专注劳作时,悄悄按下快门,为这份坚守多留些影像。</p> <p class="ql-block">  三个小时转瞬即逝,到了约定的晚饭时间。我们和老人、兄弟俩道别后,便准备返回农家乐。返程路上,我们还遇到了晒谷子的老人,他见我们举着相机,热情地招呼:“快过来看看,今年的谷子饱满得很!”我们笑着上前寒暄几句,全然没有外人的生分。三人边走边聊,都觉得这里不仅有金黄稻浪与远山云雾的景致,更有这般淳朴的民风,这才是文明乡村该有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吃过晚饭,我们和老板一家唠了会儿家常,约定好第二天的早餐和午饭时间,便洗漱休息。虽身心疲惫,可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打谷场上老妇人挥镰的身影、兄弟俩扛着稻袋的背影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恍惚间,得拙诗一首,以记此次出游心情:《堰坪觅秋》记</p><p class="ql-block">巴山夸父心似烧,驱车观景乐逍遥。</p><p class="ql-block">不畏暑气高温烤,寻觅秋日金黄稻。</p><p class="ql-block">邹氏兄弟抢收忙,八旬老躯谷场跑。</p><p class="ql-block">凤堰梯田景如画,淳朴家风美名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山游民2025.9.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