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硝烟远去台儿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一条乌篷船披着晚霞的余晖缓缓停靠在嵌有“天下第一庄”五个大字的古城城门下。本是南北走向的千里大运河,在这里令人匪夷所思地突然拐了个弯,仿佛是历史的长河穿透岁月的沉霾不经意地走进了今天。</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台儿庄,鲁南苏北交界处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村落,如今却以自身所承载的一种浑厚凝重的民族精神积淀而为海内外华人所向往、所期待、所敬重。</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青石铺就的街巷小路上,两边是一排排斗拱飞檐、雕梁画柱的明清式建筑,穿着不同朝代服饰的小商小贩用齐鲁方言争相打招呼,偶尔有三两个或汉服或唐装或旗袍的袅娜身形款款而过,留下阵阵鬓影香风。街角绿地上,站立着反映小市民简朴生活的青铜塑像--有锔锅补盆的,有缀鞋编筐的,有卜卦算命的,有代写家书的……恍惚间,那种淡泊恬然的田园风光让人宛若穿越过时空的隧道,拈起一枚枚前尘旧影来仔细把玩。</p> <p class="ql-block">重建的台儿庄城,一个“古”字道出了它的沧桑感。说是“古城”,整个城区却都是复建的,游人们只能拂去历史的尘埃,从典籍中来体味它的古韵。早在先秦时期,台儿庄便出现在竹帛文献中,汉晋以迄隋唐两宋明清,尽管隶属多变,却一直为历代王朝所看重,这主要在于它地处要津,交通便利,既是山东南大门,又为江苏北部屏障,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属“兵家必争之地”。明朝万历年间,台儿庄始设巡检司;清朝雍正初年,台儿庄增设参将署、县丞署,被视为运河沿岸的军事重镇。据《峄县志》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居于古峄县40个集镇之首。进入清代中期,台儿庄愈加繁荣富庶,商贾云集,船舶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小镇的名声之大,甚至惊动御驾,由此才有乾隆皇帝驾临的传说。乾隆三十年,第四次下江南的乾隆皇帝途经台儿庄,登岸后看到舟楫穿梭,商贾兴旺,百业繁荣,民生殷阜,不由得龙颜大悦,于是亲笔赐名,称台儿庄是"天下第一庄”。这五个字也成为台儿庄人几百年来挥之不去的家园情结,它为后来重建古城奠定了强劲的人文脉理与深厚的乡土基础。</p> <p class="ql-block">一座座龙庭崩塌,一顶顶王冠落地,台儿庄,在此后的岁月轮回中默默地更换着它的容颜,那条永不干涸的水道,托举起一叶叶桅帆,涤荡着几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渐渐在世人的记忆里远去、淡出…… </p><p class="ql-block">是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和一位抗日将领,令台儿庄在沉寂数百年后,又一次站到了历史舞台之上。那就是台儿庄大捷和它的指挥者李宗仁。</p> <p class="ql-block">从台儿庄古城出来往西南方向走,在早年的台儿庄火车站旧址附近,有一座气势恢弘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1938年3月至4月,国民政府命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桂系将领李宗仁率军在台儿庄与意图由山东分两路进攻徐州的日军精锐师团正面交战。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李宗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指挥近五万将士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以伤亡 7500 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 11984人的巨大胜利。这场战役,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对于振奋全国人民的民心士气,对于巩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李宗仁也由此一战扬名。也是因为这场战役,台儿庄,在被炮火夷为平地之后,反倒被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各国人民视作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体现。 </p><p class="ql-block">李宗仁把台儿庄大捷看作是他戎马生涯中最辉煌的杰作,在回忆录里,他用了很大篇幅记述这次战役的详细过程。大战结束后,他一身戎装,特地在已经是一片废墟的台儿庄火车站残破的站牌下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后来,在周总理的提议下,李宗仁故乡的广西电影制片厂最终将这次大捷拍摄成纪实故事片《血战台儿庄》,成为第一部由大陆拍摄的颂扬国民党军将士英勇抗日的影片。1986年4月,该片在香港举行了首映式,受到海内外华人的普遍赞誉。经中共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同意,影片的拷贝辗转来到中国台湾。蒋经国看过该片后,沉默有顷,终于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37年后,终于把苦苦的乡愁化作了喜悦的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一部关于自己的影片,成为实现两岸“三通”的先声,这是台儿庄这个小小的鲁南乡村所无法预料的。今天,在台儿庄的街道上,来自台湾地区的游客中,最多的便是当年参加过那场惨烈战斗的老兵,或是他们的后人。在一尊头戴钢盔、腰缠子弹带、伏在掩体后向着敌人瞄准射击的战士雕像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兵痛哭失声。七十多年过去了,他们为民族独立而付出的巨大牺牲已化作一尊尊雕像立在这片他们曾经浴血奋战的土地上,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耀更能让这些老兵感到激动和满足呢?</p> <p class="ql-block">据说,李宗仁晚年的时候,他的妻子曾经问他,在当时日寇气焰嚣张、中国军队连战连败的情况下,是什么使他义无反顾地置身死地,与侵略者做出那场斯巴达式的决斗呢?这位将军沉吟良久,轻轻吐出三个字:“民族魂。”</p> <p class="ql-block">是的,在台儿庄,天空、河水、树木、花草、舟车、房舍、朴实憨厚的汉子、穿红戴绿的女人、一曲曲沂蒙小调、一张张莜面煎饼……所有的所有,都浸润着“民族魂”这三个字。它比“天下第一庄”那块御赐匾额更能体现台儿庄人的心灵世界。</p> <p class="ql-block">创办于雍正十年(公元1732)的“谢裕大茶行”傍运河而建。我与友人拾级而上,凭窗品茗,习习河风伴着黄山毛峰的醉人馨香沁入心脾。这家徽商老字号见证了台儿庄的三百年兴衰。友人问我,小憩台儿庄,你最强烈的感慨是什么?我端起精致的茶盅,浅啜一口,缓缓答道,想起了那首歌一-《我是中国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