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 马蹄寺 (裕固族自治县 距张掖市65公里)。2025.09.11

顺其自然(一)

<p class="ql-block">马蹄寺</p><p class="ql-block">是AAAA级景区,位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境内,北距张掖市市区65公里,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藏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p><p class="ql-block">石窟由 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始建于北凉。马蹄寺因传说中的天马在此饮水落有马蹄印而得名。传说中的马蹄印迹现存于普光寺马蹄殿内,成为镇寺之宝。</p><p class="ql-block">著名景点 千佛洞、格萨尔王殿、三十三天佛洞、马蹄殿、藏佛殿。</p> <p class="ql-block">马蹄寺</p><p class="ql-block">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境内,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藏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石窟始建于北凉,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马蹄寺石窟是一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体。它包括七个小石窟群,迤逦近三十公里,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民间传说:天马下凡时一蹄落在了这里的一块岩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个</p><p class="ql-block">石窟群。每个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两窟,总共有七十多窟。</p><p class="ql-block">这些石窟中最早的建于晋代,是敦煌人 郭瑀及其弟子所凿,先为郭的隐居讲学处,后人增塑佛像,鼎盛时期曾有僧众三百多人。</p><p class="ql-block">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改名普光寺,寺内原存的金鞍、龙袍,系清代乾隆赐给的御物。</p><p class="ql-block">马蹄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 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 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p><p class="ql-block">马蹄寺石窟群,从东晋以来,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国到近代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是省历史悠久、艺术价值很高的文物古迹之一。马蹄寺石窟的独特之处在于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宠大,是体验草原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马蹄寺,也叫普光寺,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已逾1600年,然而令人痛惜的是,由于当时的北方军阀割据,混乱一片,加之历代王朝更替,战火绵延,马蹄寺原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多被毁于战火之中,这其中就包括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马蹄寺、观音洞以及众多石窟等。 马蹄寺在北凉时期,最早为汉传佛教寺院,后来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寺院,属于藏传佛教 格鲁派 青海东科尔寺的属寺,寺院自建寺以来,香火就极为鼎盛,最盛时的僧众可达1000余人,而建国初期僧众也尚有50余人,足可见历史上马蹄寺的辉煌。</p><p class="ql-block">马蹄寺的又一次被破坏发生在动乱的十年文革时期,不仅寺中石窟、壁画、佛像几乎被毁坏殆尽,而且石窟外的建筑则更是荡然无存。马蹄寺所存的 三十三天石窟、马蹄印石窟、藏佛殿石窟、胜果寺、千佛洞石窟等,多为改革开放之后重新修复,而寺中主要的建筑如 1.大雄宝殿、2.站佛殿、3.观音殿、4.药师殿等多为明万历年间旧迹,实为不幸中之大幸,这些殿阁虽经历百年风雨侵袭,但仍巍峨屹立于百丈悬崖之上,令人不禁惊叹古人卓越的建筑技艺,给人以视觉与心灵的巨大震撼,而寺中收藏的晋代的站佛、北魏时的文殊菩萨宝剑、清康熙帝的龙袍、乾隆帝的马鞍等众多文物,更令人感叹历史风雨沧桑和马蹄寺曾有的辉煌。</p><p class="ql-block">马蹄寺石窟的独特之处在于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宏大;金塔寺中的大型肉雕飞天古朴稚雅,为国内仅有;普光寺的三十三天洞,上下五层二十一窟,宝塔形排列,内有佛殿,外有回廊,共开内外窟龛达49孔之多,造型奇特。马蹄寺环境秀丽,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游客在这里旅游还可以住藏族帐篷,喝青稞酒,吃手抓肉,体验草原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这里有数不清的石塔和凿于峭壁上的千佛洞,三十三天、藏佛殿、马蹄殿、药王殿、格萨尔王殿等,堪称中国石窟艺术的杰作。此外,开阔宽敞的兰花坪,如五朵莲花盛开的莲花峰,飞流直下的临松瀑布,葱茏的原始森林和可一试骑姿的草原,更是叫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马蹄山林木茂密,峰顶四季白雪皑皑。马蹄寺原包括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等7个石窟群和各寺寺院,石窟计70余个,是甘肃境内 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和 永靖炳灵寺 之外的最大石窟群。其中 北寺规模最大,有30余窟,千佛洞次之;金塔寺只有2窟。马蹄殿青石板上有两个明显的马蹄印迹,地名、寺名均由此而来。民间传说马蹄是天马下界留下的。《甘肃府志》记载:“普光寺又名马蹄寺,为晋之郭瑀隐处,石洞凿于郭瑀及其弟子,后人扩而大之,加以佛像”。 马蹄寺一开始是汉传佛教寺院,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演变为藏传与汉传佛教相结合的寺院。马蹄寺的寺院原来是为藏族部落马蹄东南热琼十四族所建,并由热琼十四族供养。马蹄寺寺院建筑规模宏大,非常有气势,最兴盛时仅北寺、南寺和千佛洞3处就有僧众100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有僧众50余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寺院损失惨重,石窟佛像、壁画破坏殆尽,石窟外的古建筑荡然无存。1986年修复了马蹄寺北“三十三”天石窟佛殿,后来最下层石窟的经堂也被修复。</p> <p class="ql-block">寺庙石窟</p><p class="ql-block">石窟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始建于北凉。马蹄寺因传说中的天马在此落有马蹄印而得名。传说中的马蹄印迹现存于普光寺马蹄殿内,成为镇寺之宝。马蹄寺石窟群属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群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距今约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金塔寺、千佛洞等石窟内一些早期的形制、造像与壁画都保留着古拙挺拔和厚朴实的特点和风格。马蹄寺是中国河西走廊的佛教圣地之一,早期崇信汉传佛教,元代以后藏传佛教在此兴盛,汉传和藏传佛教同时并存。藏语为“卓玛让象”,意为菩萨自然出现的地方。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也曾来此朝圣,青海等地信徒一生不能来此拜佛会抱憾终生。</p><p class="ql-block">马蹄寺石窟群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屹立于石窟艺术之林。那气势恢弘的“三十三天”,以五层二十一窟呈宝塔形开凿于悬崖峭壁,令人叹为观止;金塔寺那飘然欲仙的高肉雕泥塑飞天,在全国实属罕见;藏佛殿石窟规格之宏大,千佛洞石窟雕刻之精巧,虽非鬼斧神工,却也有梦挂魂牵之魅力。</p><p class="ql-block">马蹄寺石窟群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景色秀丽的临松薤谷,那“清泉挂碧峰”的壮观飞瀑;那媚材埠林,云衣迷陉,岚气袭人的欹丽风光;六月飞雪,夏无炎暑,游人到此,寻古揽胜,避暑游玩,留连忘返。 形似观音菩萨莲花宝座的莲花仙峰脚下,五彩缤纷的民族帐篷,似朵朵烂漫的山花争奇斗艳。饱蘸藏族、裕固族和蒙古族民族盛情的风俗接待服务,为游客提供草原特有的风味食品、帐篷旅馆和裕固歌舞,让游客亲身体验少数民族的风情习俗。</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先后投资一千多万元,建成了30.4公里的金马公路、自来水工程、仿古商贸区、防洪、景区围栏、35千伏变电站、景区人行步道、民族景点接待等。景区水电齐全、交通便捷、通讯网络遍布景区。群山起舞,松柏鼓涛,溪流鸣唱,万花颔首,马蹄寺将以宽松的投资环境,优惠的地方政策,真诚欢迎八方客商来马蹄寺旅游区投资开发建设,热情好客的裕固族人民真诚欢迎国内外游人前来观光旅游。</p><p class="ql-block">马蹄寺——北寺石窟是马蹄寺石窟群的经典,使凿于东晋时期,其中,“三十三天”石窟是马蹄寺石窟群的标志性建筑,由7层21窟组成,呈宝塔型开凿于百米高的岩壁上,内供奉绿度母菩萨;藏佛殿是国内现存最大的石窟之一;马蹄寺内存有天马神迹,马蹄寺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 马蹄寺三十三天石窟:七层宝塔之姿 研究佛教艺术瑰宝 甘肃 千年石窟匠心传承 厚道甘肃 文化中国行 壁画里的中国</p><p class="ql-block">肃南的海拔比张掖要高许多,只要张掖刮风,马蹄寺必定下雨。所以多雨季节避免游览,去马蹄寺是一直大幅度的升海拔,到了马蹄寺之后去格萨尔王殿还要经过一段砂石路,如果下雨车几乎是上不去的,去的时候愣是晃上去了,把看护的老人惊的够戗。所以才特许我在龙睛洞里拍了绝版的照片。游览最好选择在秋季,路边的景色变化大,石窟也赋予了特殊的活力。</p><p class="ql-block">游客在这里旅游可以住藏族帐逢,体验草原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名寺名庙,分布较广,它们是旅游者颇爱光顾游览的重点,但旅游者在游历寺庙时有四忌需牢记心头,以免引起争执和不快。</p><p class="ql-block">马蹄寺的必游景点,山体内的垂直通道有多险,手脚并用吓出一身汗</p><p class="ql-block">一忌称呼不当。对寺庙的僧人、道人应尊称为“师”或“法师”,对主持僧人称其为“长老”、“方丈”、“禅师”。喇嘛庙中的僧人称其“喇嘛”,即“上师”意,忌直称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称呼。</p><p class="ql-block">二忌礼节失当。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p><p class="ql-block">三忌谈吐不当。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p><p class="ql-block">四忌行为举止失当。游历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乱动寺庙之物,尤禁乱摸乱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同时,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年少无知而做出不礼貌的事。</p><p class="ql-block">交通信息 1. 从张掖市区包车,小车当天来回约300-400元/车。2. 张掖市区汽车南站可以乘坐去往马蹄寺的旅游专线车,1-2小时后到达马蹄寺的三十三天广场,班车发车时间为每天7:25、8:25、9:25、16:30各一班。班车可以在三十三天佛窟和千佛洞区域各停靠一段时间,可以乘车游玩。班车票价为单程13元,可以直接购买往返车票游玩后离开,也可单程前来游玩后乘坐其他班车返回,返回末班车为16:30。</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1日,有网友发帖称,在甘肃张掖市马蹄寺至金塔寺的208县道和334乡道上,遭景区人员设卡收费,每人300元且不包含景点门票。网友质疑,这笔费用成为按人头缴纳的“过路费”。22日,肃南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回应记者称,设卡收费属实,该行为不合适也不合法,今年已收到多起类似投诉。上周,当地文旅部门已联合交通部门向景区下达了工作整改函,目前景区正在整改中。</p> <p class="ql-block">马蹄寺旅游景区 (头条内容)</p><p class="ql-block">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景区</p><p class="ql-block">马蹄寺旅游景区,是中国AAAA级自然旅游景区,地处中国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北距张掖市市区65公里。景区规划面积109.78平方公里,核心面积13.85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马蹄寺最初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因传说天马在此饮水落有马蹄印而得名。传说中的马蹄印迹保存于普光寺马蹄殿内,成为镇寺之宝。马蹄寺旅游景区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民族风情和宗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石窟由1.胜果寺、2.普光寺、3.千佛洞、4.金塔寺、5.上观音洞、6.中观音洞、7.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其中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宏大。马蹄寺石窟群,从东晋以来,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国等,有1600多年的历史,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等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它是甘肃省历史悠久、艺术价值很高的文物古迹之一。2025年2月,马蹄寺旅游景区创建AAAAA级景区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完善工作方案,力争获得中国AAAAA级旅游景区“金字招牌”。</p><p class="ql-block">1996年,马蹄寺石窟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马蹄寺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12月,马蹄寺被中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布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p><p class="ql-block">马蹄生态文化旅游区,地处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北距张掖市市区65公里。景区规划面积109.78平方公里,核心面积13.85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气候具有温差大,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又具有水热显著的垂直地带性变化的高山气候特点;既有夏季降水集中的季风气候特点,又具有以沙尘暴天气为主要标志的极端大陆性气候特点,形成了水热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变化的立体气候。湿润山地草原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冷夏凉,热量少,无霜期短,光能资源丰富。夏雨多:冬春雪少,春季降水量变化率大,冬春寒潮、低温及霜冻等天气灾害较频繁。</p><p class="ql-block">生物多样性</p><p class="ql-block">植被:马蹄生态文化旅游区内主要有森林、草原、草甸等植被群落,平均海拔2400一3000米,气候属于湿润山地草原气候,原始森林资源丰富,以旱生草植物,沙棘、柏枝、草地为主,有羌活、大黄、黄柏、荆芥等多种中药材。芳香植物有:青海云杉、艾蒿、小茴香、刺玫。观赏植物:青海云杉,祁连园柏、山丹花、石竹、榆叶梅、柳叶兰登。</p><p class="ql-block">野生动物:马蹄生态文化旅游区内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珍贵动物种类较多,建有祁连山野生驯养繁殖中心。兽类有:在海拔2400一3000米的高山草原、灌木丛和河谷林灌地带栖居有马鹿、石羊、青羊、牦牛等野生动物。</p><p class="ql-block">鸟类:由于马蹄生态文化旅游区内山势陡峭一群峰耸峙,重岩迭嶂、峡谷幽深、沟壑纵横,随着海拔高度的递增,鸟类资源比较丰富,在景区内有:高原雪鸡、蓝马鸡、黑头鸦、红嘴山鸦、环劲雉、石鸡等。</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 马蹄寺石窟最初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相传北凉国主沮渠蒙逊的母亲来马蹄寺时,突然得了重病,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在举行葬礼的那天,空中出现了鲜艳的五色彩虹,彩虹中间有八瓣莲花的形象,天上降下各色鲜花,等葬礼完毕后,各种奇彩就慢慢地消失了。每逢纪念母亲的日子,天空中就出现长虹,生出种种的奇迹来,年岁丰收,人无灾病,这时的沮渠蒙逊突然醒悟道,母亲在世时长期信奉佛法,修炼成道,去世后法身显灵,于是,为了纪念他的母亲,在马蹄寺千佛洞的红砂岩石上开凿一石窟,并为他母亲造了5米高的塑像,以便世代祭奠。《甘州府志》记载,马蹄寺石窟为东晋敦煌高士郭瑀隐居讲学时开凿,“而后人扩而大之加以佛像”,石窟内保存有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西夏、元、明、清以来的壁画与造像,是马蹄寺石窟艺术的精华。马蹄寺禅院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永乐十四年(1416)成祖皇帝朱棣敕赐“普光寺”,番僧达五六百人;明万历年间,西藏三世达赖喇嘛曾亲临顶礼膜拜;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圣祖皇帝亲赐“青莲筏”三字匾额,金银紫檀塔一座;乾隆皇帝御赐的黄龙袍、银饰与马鞍。民国时马蹄寺属青海塔尔寺管辖。在1958年以前,马蹄寺还有大小殿堂691间,其中南寺大经堂61间,密宗学院10间,北寺经堂55间。</p><p class="ql-block">1958年以后,马蹄寺被严重破坏,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石窟才被修复。2024年春节期间,马蹄寺旅游景区客流持续走高,共接待游客超24000人次。</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马蹄寺风景区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民族风情和宗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其中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宏大。马蹄寺石窟群,从东晋以来,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国等有1600多年的历史,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它是甘肃省历史悠久、艺术价值很高的文物古迹之一。</p><p class="ql-block">千佛洞</p><p class="ql-block">从大门入口进来以后首先能够经过的就是千佛洞,千佛洞有近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宏大,如今现存的是元、明时期,寺院旁的山崖上开凿出的数百个佛龛,在这些凿于峭壁上的佛龛里,原来都塑有一个到几个佛像或佛塔,于是“千佛洞”也因此而得名。千佛洞为典型的汉传佛教寺庙,石窟依山崖的走势分为南、中、北三段,南、中两段以佛窟为主,北段则是浮雕石塔林。这些佛塔都是苦心僧开凿用于坐禅修炼或存放舍利子的地方,大部分开凿于元、明时期。岩体上无规则的石窝,为天然风化而成,是蜂窝状丹霞地貌景观。窟内有唐代的三尊石雕以及九十年代以后请进的佛像。明代留下的壁画内容多为讲经说法图。</p><p class="ql-block">马蹄殿</p><p class="ql-block">马蹄殿是马蹄寺的核心所在,也就是马蹄寺名称的来源。据说,一日天高云淡,丽日当空,藏族英雄格萨尔王骑着自己的天马,路过马蹄寺,格萨尔王在马背上闭目养神,天马被马蹄寺优美的风景深深的折服了,于是天马就想在此停留下来歇息观赏一会,它找到了一个阴凉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马蹄殿,马蹄子刚一落地,格萨尔王就从马背上惊醒过来了,他一勒马缰绳,天马天腾空而起又飞走了,而马蹄印却永远的留在了这里。马蹄殿开凿于东晋十六国北凉时期,中心柱石窟。殿内地面岩石上有一深深的马蹄印迹,形态逼真,相传是古时神马在此饮水时所留的天马神迹,马蹄寺、马蹄殿因此而得名。马蹄印记使无数中外游客慕名而至,一睹为快,因而有“游马蹄寺必观马蹄印迹”之说。石窟平面近方形,窟内有中心方柱。窟高3、9米,宽10.06米,深8.60米。窟内南、北、西三壁凿圆拱形龛 ,中心柱两则明代重绘的力士和供养人像残迹。中心柱正壁新塑三尊头戴桃形“班霞”,金光耀眼的佛像,中间一尊为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左面一尊为宗喀巴大弟子嘉操杰塑像,右面一尊为宗喀巴二弟子克珠杰塑像。这三尊一组的塑像被格鲁教派尊称为“杰亚赛松”,意为师徒三尊,极受藏传佛教徒的尊崇。</p><p class="ql-block">藏佛殿 </p><p class="ql-block">从马蹄殿下来以后就是藏佛殿,位于三十三天石窟北侧,是马蹄寺规模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石窟,洞窟构造复杂,属于石窟艺术中罕见的一种形式。藏佛殿又称站佛殿,石窟开凿于北魏,是马蹄寺规模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石窟,由前堂、拜殿、甬道组成。石窟内原有一尊八米多高的站佛,站佛的腹内藏有一尊白玉度母像,所以称此窟为藏佛殿。窟内有一口水井称“八功德圣水”,相传饮用此水可以强身健体、祛病消灾。</p><p class="ql-block">胜果寺(马蹄南寺)</p><p class="ql-block">胜果寺始建于明代,胜果寺建成后请钦差大臣传奏皇帝赐寺名时,朝廷正得南方军事获胜捷报,皇帝龙颜大悦,赐名“胜果寺”。清乾隆皇帝为该寺御赐寺名匾牌、龙袍、马鞍。 胜果寺又名 马蹄南寺,南寺原建有大经堂、三佛宝殿辉煌壮丽,气势不凡,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寺院,寺院的第一个修建者名叫琼察格西拉丹。大经堂建于明永乐年间,同时在各石窟中置众佛像,一度佛教兴盛,僧人达五六百人。寺院中曾出了不少精通佛法教义的高僧大德。格西、拉让巴、阿旺喜饶、珍息、噶居华丹次成等讲授黄教领袖宗喀巴大师的经典名著《菩提道次精要》等。土观呼图克图前几世任该寺堪布。该寺第一世阿齐堪布进西藏求学,经典学业出众,荣获西藏三大寺庙最高法相品位——噶丹赤巴金座法位,获得转世系统;在此期间,曾任色拉寺郭门扎仓堪布,这就是历辈堪布的由来。第八世阿齐堪布洛曲志嘉措1994年坐床。</p><p class="ql-block">金塔寺</p><p class="ql-block">金塔寺石窟位于马蹄大都麻河西岸的红砂岩壁上,距地表约六十多米,传说有金光佛身在此显灵,故名金塔寺。金塔寺分为东、西两窟,东窟规模较大,保存有北凉、北魏、隋、唐、西夏、元、明、清时期的珍贵塑像200余身,最为典型的是大型的“高肉雕泥塑飞天”。著名考古学家石岩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塑像“比莫高窟的中小型乳雕式飞天提升了一步。”被认为是“东方飞天之精华”。</p><p class="ql-block">观音洞</p><p class="ql-block">上、中、下观音洞坐落在离寺院东面7公里处,四周灌木和森林环绕,环境十分幽静,因三处洞窟建在三座不同的石峰上,以上中下不同方位排列而得名。上、中、下观音洞的中心柱和窟壁上仍保存着一些早期的像和壁画,有些十分完整和醒目,尤其是“四神戏水”的壁画。上、中、下观音洞三处的石窟均有中心柱。据《安多政教史》记载,上、中、下观音洞三处有罗哲培王子的喇嘛阿哇杜德瓦师徒三人的静修院而得名。上观音洞内曾有阿哇杜德瓦原身法体。几百年过去了,面部红润,气色不变,像入静的佛像一样端坐于莲花座上。因他调服了该地兴妖作恶的罗刹女--更增拉毛而成名。中观音洞有罗哲培王子的塑像,他用智慧利剑调服了作恶多端的小龙而有名气,下观音洞塑有改邪归正,皈依佛法成仙的更增拉毛的塑像。</p><p class="ql-block">格萨尔王殿</p><p class="ql-block">格萨尔王相传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弘扬佛法,传播民族文化。他十六岁赛马选王并登上王位,迎娶珠姆为妻。早在十至十一世纪就赢得了雄狮大王的称号,是藏族人民引以为豪的旷世英雄。殿内塑有格萨尔王亲率西皇察刚、嘉察等三十三员大将和众将士南征北战,浴血拼杀,统一大小一百五十多个部落,使岭国领土始归一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三十三天石窟</p><p class="ql-block">“三十三天”石窟是开凿在普光寺的红沙岩壁上,从景区往北,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来到白塔前,远远就可以看到“三十三天”石窟。虽然看似不高的山崖之上,却比于千佛洞的更加峻峭,险要。三十三天石窟从北朝开始开凿,先后历时几百年,好多代人不停努力。石窟开凿在普光寺的红沙岩壁上,距地表四十三米,共七层二十一窟,下大上小呈宝塔形,这种结构的石窟造形独特,国内极为罕见,这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奇迹。洞窟自下而上整齐排列为五层。第一、二、三层各平列开窟五个,第四层开窟三个,第五层开一窟,最上层的左上方又开二窟。洞窟层层叠叠,每层之间都有隧道相通,由第一层的北边入内,隧道呈“之”字形,回廊曲折。“三十三”天是梵文的意译,音译为“仞利天”,为佛教用语。</p><p class="ql-block">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马蹄寺在北凉时期,最早为汉传佛教寺院,后来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寺院,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青海东科尔寺的属寺。马蹄寺是中国河西走廊的佛教圣地之一,早期崇信汉传佛教,元代以后藏传佛教在此兴盛,藏语为“卓玛让象”,意为菩萨自然出现的地方。汉传和藏传佛教同时并存,是马蹄寺的一大特点。游客在这里旅游还可以住裕固族帐篷,喝青稞酒,吃手抓肉。在裕固族、藏族民族景点门口,身穿民族节日盛装的姑娘小伙正在盛情迎接者宾客的到来,他们用献哈达、敬酒、唱歌等隆重的迎宾仪式迎接您的到来。宾客进入帐篷入座后,主人用民族风味食品如酥油奶茶、油果子、手抓羊肉、烤全羊、酸奶、揪面片等民族特色饮食招待宾客。等客人吃好后,民族歌手用美妙的歌曲,给客人敬上一碗碗青稞美酒。在民族景点里宾客可亲自领略到民族风情,使宾客了解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酒文化、服饰、礼仪、待客、习俗诸多方面的民族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独有的裕固族,更会为宾客展示独有的民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所获荣誉</p><p class="ql-block">1996年,马蹄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4年10月,马蹄寺被甘肃省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2005年12月,马蹄寺被中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布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p><p class="ql-block">马蹄寺旅游景区还曾获得森林公园、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点、甘肃最具民族风情、最佳人文旅游景区等荣誉。</p><p class="ql-block">保护传承</p><p class="ql-block">2004年6月8日,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马蹄寺石窟群病害治理系列工程已陆续启动,有关部门会对马蹄寺石窟群进行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保护维修。马蹄北寺3号窟开凿于红砂岩壁上,本身岩质疏松、吸水性强、遇水易软化,岩体裂缝现象由来已久,是长期折磨3号窟的主要“病痛”。此外,洞窟渗水、酥碱、表面岩体脱落甚至塌方等“小病”也时有发生。多种“病害”不仅损害文物,也给游客安全带来威胁。1992年开始接待游客的3号窟被迫于2002年关闭。2003年,国家文物局已下拨专款对马蹄北寺、金塔寺及千佛洞的壁画、彩塑进行保护修复。</p><p class="ql-block">各石窟群参观点,均设有专门人员进行值守。这些值守人员,主要职责就是负责疏导游客、看护文物等,每天要有日志,做好记录工作。此外,在“物防”方面,景区一直注意设置各种护栏,并进行加固维修,同时排除水害、虫害、鼠害等,通过物质上的投入,加大对石窟群的保护力度。同时,景区会通过广播等方式,对游客流量进行监测,石窟群的所有参观点,均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聘请专家进行论证,精确确定合理的游客承载量。关于传承,会聘请专家学者参与石窟文化的研究、开放、展示等等。下一步通过建立模拟石窟、数字石窟AI展示等方式,向全社会展示文化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相关文化</p><p class="ql-block">明代诗人朱惟筠游马蹄寺赋诗道:古刹层层出上方,云梯石磴步回长。金身宝像莲开座,玉梵清音月近床。茶沸烟腾禅出定,花飞泉落水流香。逢僧共说无生话,回首尘劳意自忙。</p><p class="ql-block">相关事件</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1日,有网友发帖称,在甘肃张掖市马蹄寺至金塔寺的208县道和334乡道上,遭景区人员设卡收费,每人300元且不包含景点门票。网友质疑,这笔费用成为按人头缴纳的“过路费”。同月22日,肃南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设卡收费属实,该行为既不合适也不合法。同时,当地文旅部门已联合交通部门向景区下达了工作整改函,景区已在整改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