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画轻舞,——指尖上的梦幻美女夏玲老师

博文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朔风轻吟,古韵悠长,根脉绵延塞北大地上;绿洲焕彩,新力汇聚,文明传承在时代潮头。朔州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齐聚一堂,共赴一场边塞文化融合之旅。活动启幕之际,刘夏玲老师以指尖作笔、黄沙为墨,倾情演绎沙画艺术《朔州古韵 塞上绿洲》,一幅融合历史厚重与生态新貌的画卷徐徐铺展,美轮美奂,令人神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沙自指间滑落,像时光的碎屑,无声洒落在光影之上。那一刻,舞台静了,风也仿佛屏息。我坐在台下,凝视着那双灵巧的纤纤玉手在灯下翻飞着,如同牵引着这座老城的记忆在缓缓苏醒。一座城池在黄沙中浮现,烽火台屹立于山脊,驼铃声轻作响,商旅穿行于风沙之间——那是朔州的前世,是长城脚下千年的守望。战鼓曾经在这里震颤大地,而如今化作一粒粒细沙,轻舞飞扬落在画布上,也落进了人们的心里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紧接着绿意悄然蔓延着,沙粒一一堆堆叠出林带的明显轮廓,一片片新绿自荒原中破土而出,像是大地在重新呼吸。我忽然想起去年的春天,随朋友路过右玉县看到植树造林。那天的风大得几乎站不稳当,可是大家还是在弯着腰,一锹一土,把一棵棵树苗栽进干涸的土地。为何有人愿意几十年如一日地种树,直到此刻,在这方寸沙画之间,我才真正明白了:那不是种树,是在播种新的希望,是给黄沙绘颜色,给岁月以回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画面流转,现代城市的剪影浮现,高铁穿城而过,新能源风车在高原上缓缓旋转,校园里传来朗朗书声。这些景象与古老的城墙并置,竟毫无违和。原来传承从不是固守过去,而是让旧魂融入新生的脉搏。我身边一位年轻的设计师轻声说:“我们做的文创,就是想让年轻人觉得,朔州不只是历史课本里的地名。”她眼里有光,像极了沙画中那一抹跃动的晨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没有纸、没有笔,手握一把沙,一抹、一捏、一洒,五彩缤纷的世界就这样出现了。再轻轻一挥,场景马上变换,搭配剪辑效果,如同在欣赏一部精彩的动画。刘夏玲老师的指尖划过细沙,像是在拨动时间的弦。沙粒在掌心滑落的瞬间,山川、河流、飞鸟与城市于是悄然浮现。这根本不是魔法,却比魔法更动人——这是沙画者的低语,是流动的记忆在掌心起舞。我静静地坐在台下,凝视着那双手在光影间游走,一捧黄沙洒下,即刻便成了秋日的落叶;轻轻一抹,又化作春夜的星河。瞬间我忽然明白了最短暂的东西,有时反而最接近永恒。</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夏玲老师在做画《朔风古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网络媒体报道刘夏玲老师,沙画艺术大师,山西省朔州市人,1989年5月29日出生,中国民协会员,“三晋英才”。她创作的沙画作品如《平鲁》《印象朔州》《山西非遗》《朔州非遗》《右玉精神》《山西》《二青会》《沙画里的塞上绿洲》《教师节》《建党百年》《沙画讲述非遗里的年》等,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日报、中新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央广网、山西新闻网、山西卫视、山西日报、山西妇女报、山西晚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广受赞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她的指尖仿佛有风,轻轻拂过细沙,便唤醒了一座城的记忆。从朔州的黄土高坡到右玉的绿色奇迹,从年俗的烟火气到非遗的千年回响,她用一捧沙,勾勒出山西的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9年10月,她受邀登上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第七期节目,现场挥洒沙粒,完成一幅大型地面沙画,那一刻,沙与光交织,历史与当下对话,观众屏息凝神,仿佛看见时光在指尖流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0年,她受山西省禁毒委员会之邀,创作系列禁毒主题沙画,以艺术之名传递警示之声。她将抽象的警示化为具象的画面——破碎的家庭、挣扎的身影、重燃的希望,在沙的流动中层层展开,直击人心。因这份社会责任感,她被授予“山西省禁毒先进个人”称号,艺术不再只是美的表达,更成了唤醒良知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年,她受人民日报邀请,为上海市委宣传部创作《30年,而立浦东》,用沙画讲述一座城市的崛起;也为深圳市委宣传部绘制《沙画回顾深圳特区40年》,在流动的沙影中,特区从渔村走向繁华的历程如电影般徐徐展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1年,她再次受人民日报之邀,为湖北省文旅厅打造《荆风楚韵 湖北印记》,作品在人民日报微博、湖北客户端等平台播出,让更多人透过沙的诗意,看见荆楚大地的文化脉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1年10月,她登上天津卫视舞台,现场执沙作画,地面沙画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大地在呼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她受北京冬奥会组委会邀请,创作大型地面沙画《北京欢迎您》,以沙为媒,向世界传递中国的热情与包容。那幅画里,有长城的蜿蜒,有冰雪的晶莹,更有东方美学的静谧与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5月,她受邀参加《人民日报》与中华文化促进会联合发起的公益活动,在人民视频直播中,用沙画讲述文化传承的故事。她相信,艺术不该只在展厅,更该走进人群,点亮心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她创作的《年俗文化》再次引发关注,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山西日报、朔州电视台等纷纷报道。她用沙画重现贴春联、蒸年馍、舞龙灯的场景,唤起无数人对“年味”的记忆。那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场文化的回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年2月20日,她受泰中友好协会邀请,远赴泰国进行文化交流。在异国他乡,她以沙为笔,现场描绘朔州的古城、长城、非遗技艺,向外国友人讲述这座塞上小城的故事。那一刻,沙粒成了语言,艺术成了桥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她受邀走进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馆,继续用沙画开展文化交流。她说:“我想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不仅有宏大的叙事,也有细腻的民间记忆,而朔州,就是我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夏玲老师和丽娟老师等做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朔风古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活动结束后的夜晚,我驱车穿过朔州老城,眼前的景象让我瞬间愣住了。古今交融的画卷,就这样毫无预兆地在我眼前展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夜风轻拂,车窗外的灯光与车流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新建的仿古城楼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仿佛穿越时空而来的使者,而远处真实的古城残垣,则默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一刻,我仿佛能听到古今的对话,它们在这片土地上悄然交汇,共同编织着朔州的故事。朔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它的故事从来都不是封存在博物馆里的冰冷文物。它是流动在沙画的光影里,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岁月的痕迹;它生长在每一片嫩绿的新叶上,见证着生命的轮回与更迭;它更写在每一个愿意讲述它的人心中,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与传承。而我们作为这条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既承载着过去的厚重,也肩负着未来的希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