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业写完了吗?没写完赶紧去写,别磨蹭!” 这是很多父母回到家,看到孩子最先说的一句话。可是,孩子却没有因为催促而乖乖去写作业,反而是一会儿喊饿了,一会儿要看动画片。经过反复催促,好不容易坐在学习桌前,也是在发呆、神游,完全没有写作业的想法...... 每天的状态基本都是:孩子不催不动,一催动一下。原本1小时能完成的作业,往往拖到晚上10点才写完。这是不是你家娃每天放学回家后的常态? </p> 01.孩子写作业为啥这么爱磨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找到孩子磨蹭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这4个磨蹭的“幕后黑手”,咱们家长一定要好好注意起来。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孩子很敏锐,会感受到被忽视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民日报调查发现:孩子最讨厌的就是每天回家,爸爸妈妈问的那句“作业写完了吗?” 家长也许认为,我关心你才督促你写作业。孩子却会敏锐捕捉到你话里的情绪,从而觉得:你爱作业胜过爱我。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孩子用“拖沓”来无声反抗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拖延的孩子背后都可能藏着一位性格急躁、控制欲强的父亲或母亲。他们会习惯性地不顾孩子的意愿和能力,给孩子定许多期望目标,然后不断催促孩子完成。 我们想一想,就算被迫完成了目标,孩子会开心吗?会有成就感吗? 不会的,因为稍微松口气后,紧接着就会有更多、更重的目标压下来。孩子没有反抗的能力,所以就很容易用拖延反抗父母。在“虽然我反抗不了,但是我可以拖着”的心理暗示下,拖延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3.孩子时间观念弱,不懂得时间管理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做事情慢,磨磨蹭蹭,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时间观念。科学家和儿科医生通过研究,总结出来的幼儿生理节律证实了这一点: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岁半到3岁,开始初步认识「时间」、「先后」,能分辨「过去」、「现在」和「未来」;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岁,具备一定的时间观念,可以描述一些日常做过的事情,但要到五岁,才能逐步说得出具体什么时间做的;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岁,喜欢听从前的故事,开始能记住几点,但对于「10分钟」、「半小时」的长短,依旧没感觉;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 岁,能够看时钟,分辨具体时间了,却依然磨蹭,因为潜意识里还未接受「什么时间需要做什么事」这个观点。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孩子不知道一分钟可以做多少事情,也不知道一小时对他的意义。或许也没有体验到抓紧时间写完作业会带来多大的乐趣。更不知道该如何去分配时间才能让事情更高效地完成。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4.缺乏动力,孩子没有兴趣、难自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玩起来喊几百遍吃饭都喊不来,让写个作业就立马喊着要吃饭”。为啥孩子写作业不能像玩的时候一样有动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 快与慢》中提到,人的大脑有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原始系统,位于边缘系统,掌管感情和奖励回路,喜欢快乐,被称为快乐小猴。系统2是进化系统,位于大脑前叶,是理性的思考决策系统,喜欢做艰难的事情,被称为理性决策者。对于孩子来说,大脑发育不成熟,系统1在领先地位,系统2就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孩子会优先玩乐,而逃避一些困难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感受到小家伙们眼神中对偷闲的渴望 ,我能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感受到逃避的欲望,因为孩子玩的时候会感到开心,不用催自己就干。写作业、完成家长任务、按时上学、按时上床睡觉之类的,自己不喜欢,需要克服困难,就拖着不做。所以,大脑的结构问题导致孩子会拖延,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找到做作业的动力,让孩子学习感兴趣,才能更好地克服拖延。</p> 02. 做好4件事, 改善孩子拖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先关心孩子,再关心作业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放学后,我们可以先花几分钟,跟孩子聊聊天,谈谈心。比如问问孩子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让他在倾诉中感受到家人的关爱。问问他有什么好的表现,及时肯定他的进步,让孩子在鼓励中增强自信。 学到这一点之后,每次孩子回家,都不会急着问孩子有没有写作业,而是先和孩子打招呼: “回来了,今天你累不累啊?老师教了什么有趣的知识吗?别那么着急写作业,休息一会再写吧。” 孩子感受到了来自爸爸妈妈的关心,也确认了自己高于作业,所以每次都会和我聊上几句,然后乖乖的回房间写作业。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不喜欢写作业是因为太难了。但说实在的,比起作业难,孩子更不喜欢的是父母的态度!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让孩子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科学研究表明:大脑是最耗能的器官,人在饥饿状态下,注意力是无法集中的。 经过一下午的学习,孩子身体里的能量已经消耗殆尽,经常一回家就喊饿。但是先吃晚饭,饭后血液集中在胃部而非大脑,孩子容易犯困,完成作业的效率也将不高。最好的安排是,让孩子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我们可以提前孩子为准备一些体积小、营养价值高的零食,比如水果、酸奶、奶酪、坚果、饼干等,既帮助孩子补充能量,不会心不在焉,又不至于使他吃太撑。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帮孩子安排一下作业总量和顺序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晚孩子开始写作业前,我们可以问问孩子: “今天的作业都有哪些呢?” 帮孩子统计一下当天的作业总量,依照作业的难度和数量来规定写作业的时间和顺序。例如,可以让孩子先做稍微少一点的作业,增加成就感和自信心;进入状态后,再做最多的作业,最后再做最少的作业,轻松收尾。这样不仅可以加快孩子写作业的速度,还可以最大程度地让孩子写作业的过程变得愉悦。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帮孩子找动力,他律永远不如自律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指出,人的学习效果受“情感过滤器”的影响很大。如果人在学习过程中很焦虑、不自信将会对大脑中的语言学习起阻碍作用;如果人在学习过程中自信心强、很愉悦,那么接受度也会更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放学后,如何有技巧地去跟孩子交流,其实就是怎样调动情感过滤器的一个过程。每个孩子天生都希望被人认可,被人看到。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时候,父母适当表现出一些“无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需要,其实也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让他们养成主动写作业的好习惯。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有个好朋友桃子,她的妈妈特别希望桃子能把书读好,但却从来没有逼过她读书或是写作业,哪怕是桃子放学后玩疯了,她也只是叮嘱一句记得把作业写完。 但是,她的妈妈每天会雷打不动地和桃子学习几个知识点,她后来和我说“那时我对学习的大部分动力都是来自于回家教妈妈”。 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可以让他变得更自信,从而激发他主动思考、主动去完成作业的潜能。从此刻起,我们不妨试着以一种轻松的心情,温柔坚定地引导孩子自己养成一个主动写作业的习惯,才是一劳永逸的好办法。他律不如自律。只有让孩子生出自律的翅膀,他才能够在成功的路上昂首阔步,地久天长走下去。 </p><p class="ql-block">转自:人民日报 </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让每一叶小舟都扬帆远航</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培养具有“石的品质”“帆的力量”的新时代扬帆少年</font></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辑:金丽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审:张琳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审:雷金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审:刘耀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