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送老同学汤杰李丽》

老吉普

<p class="ql-block">编辑邓希唯 手机摄影战志佳 参加同学 张晓军 李丹 都基城 李丽 湯杰 王明堂 王家富 邓希唯 战志佳</p> <p class="ql-block">那天的阳光斜斜地穿过餐厅的窗棂,落在圆桌中央那盘还冒着热气的红烧肉上。我们围坐在一起,站立着汤杰在正中间,边上是战志佳挨着是李丹李丽,同学们笑得眼角都皱了起来。这顿饭,说是欢送,其实更像一次迟到的重聚。木墙上的绿牌子写着“主题饺子“”倒真应了此刻的心境——不是宴席,是回家。</p> <p class="ql-block">九位老同学围坐一桌,酒杯还没满,笑声已经先满了。有人提起当年汤杰逃课去打球被点名的糗事,李丽笑得直拍桌子。他们穿着简单的衬衫和毛衣,没有西装革履,却比任何正式场合都更显郑重。这顿饭不为别的,就为把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名字,重新拼成一张完整的面孔。</p> <p class="ql-block">前排三位女同学做着,后排的我们站着,摄影师喊“看这里”的时候,李丽悄悄抹了下眼角。桌上几盘菜还剩大半,没人真在意吃喝,心都在话里。汤杰起身说了几句,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屋子安静下来。他说:“走了也是没走,你们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同学会。”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所谓告别,不过是把记忆酿得更浓一点。</p> <p class="ql-block">酒杯举起来了,六只手从不同方向碰在一起,清脆的一声,像敲响了旧日的铃声。菜肴热着,话也热着,窗外天色渐暗,屋里的光却越来越亮。汤杰和李丽并肩坐着,像学生时代那样自然而然。我们不提将来,也不沉湎过去,只把这一刻的温度,存进每个人的记忆酒窖。</p> <p class="ql-block">四个人举杯的瞬间,我按下快门。两位男同学,两位女同学,笑容坦荡得像是从未被生活磨过棱角。酒杯在灯光下泛着微光,映着窗外城市的灯火,也映着我们不再年轻却依旧滚烫的心。这一杯,敬汤杰,敬李丽,也敬我们自己——那些年一起抄作业、一起逃课、一起在操场看星星的日子,从未真正走远。</p> <p class="ql-block">四个人围坐,碰杯的动作整齐得像排练过。桌上的菜丰盛得过分,仿佛要把这些年错过的饭局都补上。笑容在每个人脸上绽开,不是客套,是发自肺腑的欢喜。我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一次郑重的确认:哪怕各自天涯,只要一声招呼,我们仍能坐回同一张桌旁。</p> <p class="ql-block">圆桌旁坐着几位老同学,有头发花白的,也有尚带风霜的中年模样。他们举杯时动作慢却庄重,像在完成某种仪式。汤杰和李丽被簇拥在中间,接受着祝福,也回馈着感激。窗外光线柔和,照在每个人的侧脸上,仿佛时光也放轻了脚步,不忍惊扰这份温情。</p> <p class="ql-block">几位男同学围坐一桌,菜肴丰盛,气氛热烈。他们举起酒杯,不是为了豪饮,而是为了把话说进酒里。一句“保重”,一声“常联系”,都随着杯盏碰撞落进心底。木质墙面吸走了喧嚣,却留住了笑声的余温。这样的夜晚,让人愿意相信,友情从不因距离而褪色。</p> <p class="ql-block">几位男同学坐在木桌旁,汤杰拿起酒杯,忽然说:“今天这顿,我请——可这人情,你们得记一辈子。”我们都笑了。桌上几道家常菜,一瓶普通白酒,却吃出了满汉全席的滋味。不是因为菜好,是因为坐在一起的人,都曾见证过彼此最青涩也最真实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几位长者模样的老同学围坐在一起,举杯时手微微颤抖,笑容却坚定。他们说着慢条斯理的话,回忆着几十年前的课堂、校园、那棵老槐树下的约定。窗外的城市静静流淌,而屋内的时间仿佛凝固。汤杰和李丽被大家簇拥着,像被送行的旅人,又像被珍重托付的信使——带着我们的牵挂,走向下一段旅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顿饭散得很慢,没人急着走。最后只剩几副碗筷,一桌残羹,和满屋子没说完的话。我们不道别,只说“下次见”。因为知道,真正的告别从不在嘴上,而在心里——我们早已把彼此,活成了记忆里最温暖的那一餐。</p> <p class="ql-block">《谢谢欣赏》邓希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