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大瑶山——缅怀费孝通先生诞辰115周年

琥珀(距绝加微信加QQ聊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费孝通先生的学生——徐平教授第五次上大瑶山!带着学生,按照费孝通王同惠九十年前的路线,从柳州到衰落的运江码头,再从象州县百丈镇进入金秀。一路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一路亲人般的关切问候,费门弟子再传弟子和学者欢聚一堂,隆重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5周年,逝世20周年,大瑶山调查90周年,切身感受“换了人间”的历史性变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当年费孝通与王同惠走过的水路与山径,徐平教授的脚步沉稳而深情。九十年前,两位年轻学者在这片瑶山深处踏出中国社会学的初啼;九十年后,一位弟子带着新的学人重溯源头。运江码头早已不复往日繁忙,江面静得能听见水波轻拍石岸的声音,仿佛时间也在此停驻,回望那段以脚步丈量乡土的岁月。进入金秀,山色依旧苍翠,村寨却已悄然蜕变——石板路旁多了研学的展板,老屋墙上挂着泛黄的调查手稿复刻,那些曾被记录在《花篮瑶社会组织》里的习俗与制度,如今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在一座临湖的廊亭前,徐教授驻足良久,云雾从山间缓缓流下,湖面如镜,倒映着飞檐翘角的瑶族木楼。那一刻,他仿佛看见老师年轻的身影,背着行囊,踏着泥泞小路走来。这不仅是一次地理的重返,更是一场精神的朝圣。费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如今,这句话在瑶山的山水间,正被新一代学人用脚步与思考重新书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片:这张图片展示了一场在室内举行的共建协议签约仪式。背景是一个大型蓝色屏幕,上面写着“上海大学费孝通学术思想研究中心 贵州民族大学费孝通研究中心 西北民族大学费孝通民族走廊研究中心 广西民族大学费孝通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内蒙古师范大学费孝通边疆发展研究中心 广西科技大学师范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 共建协议签约仪式”。一位女性站在讲台前发言,讲台上放置着麦克风和名牌。几位参与者坐在桌子后面,面前摆放着文件和水瓶,似乎正在进行签字仪式。整个场景显得正式而庄重,体现了学术合作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签约仪式在金秀县城的一处会议中心举行,蓝底白字的横幅庄重醒目,六个“费孝通研究中心”并列其上,像一条学术的纽带,横跨东西南北。签字笔落下的那一刻,不只是协议的达成,更是对费先生学术血脉的集体认领。来自各地的学者围坐一堂,有人翻看文件,有人低声交流,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费孝通的思想,曾如星火洒落边疆,如今终于在这片他曾深耕的土地上,聚成燎原之势。一位女学者发言时提到:“我们不是在纪念一个名字,而是在延续一种方法——走进田野,贴近人民。”这句话引来阵阵掌声。这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次学术共同体的集结号,提醒着后来者:真正的学问,永远生长在泥土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片:这张图片展示了一群人在一个室内会议场合合影。背景是一个大型蓝色横幅,上面写着“金山秀水·美美与共 第十二届费孝通学术思想研讨会”。参与者们穿着正式或半正式的服装,佩戴着蓝色的挂绳证件。他们站在横幅前,面带微笑,显得非常正式和庄重。场景位于一个现代化的建筑内部,具有木质结构的天花板和宽敞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讨会的会场设在一座融合瑶族建筑风格的现代会议厅里,木构屋顶如展翅的飞檐,象征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当所有人站定合影,镜头定格下这一张张或年轻或沧桑的面孔,仿佛也定格了费门学脉的延续。有人是研究民族走廊的专家,有人专注乡村振兴,还有刚入学的研究生,眼神里带着初入学术之门的热忱。茶歇时,几位老学者围坐闲谈,回忆起当年读《乡土中国》的激动,“那时才知道,原来我们脚下的土地,也能成为学问的源头。”如今,他们把这份感动传递给下一代。会议的主题“金山秀水·美美与共”,正是对费先生“美美与共”理念的深情呼应。在这片他曾用脚步丈量的土地上,思想的河流正悄然汇流,奔向更远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片:这张图片展示了一群人在户外的长廊下进行会议或讨论。他们围坐在一张长桌旁,桌上摆放着文件、笔和水瓶。背景中可以看到山峦和一些传统建筑,显示出这是一个位于乡村或山区的场所。长廊的柱子和横梁上悬挂着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标语。参与者们穿着正式或半正式的服装,专注地讨论着桌上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廊下的讨论会别有一番风味。山风穿廊而过,吹动桌上的纸页,也吹散了会议室的拘谨。学者们脱去西装外套,卷起袖子,就着一份关于瑶寨空心化问题的调研报告展开争辩。有人主张发展文旅,有人担忧文化失真,争论激烈却不失温度。一位本地瑶族干部插话:“我们不怕变化,怕的是变了,却忘了自己是谁。”这句话让全场静默片刻。费孝通当年在大瑶山,最打动人的,正是他对“文化自觉”的呼唤。如今,他的学生们坐在这同一片山水间,继续追问: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守住民族的根脉?长桌尽头,一位年轻学生默默记下笔记,笔尖沙沙作响,像是一种无声的承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片:这张图片展示了一场在户外搭建的调研座谈会现场。背景是一块大型蓝色横幅,上面写着“金山意水·美美与共 第十二届孝孝学术思想研讨会 调研座谈”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横幅上还有一幅人物肖像。几位参与者坐在桌子后面,面前摆放着麦克风和水瓶,似乎正在进行讨论或发言。周围环境是一个带有传统建筑风格的亭子,周围有绿色植被和山景,显得非常自然和宁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调研座谈设在村口的风雨亭里,费先生的肖像挂在横幅中央,目光温和而坚定。村民们也来了几位,坐在后排的小板凳上,静静听着学者们谈论“共同体意识”。一位瑶族阿婆听得认真,虽听不太懂术语,却频频点头:“你们说的,就是我们过日子的道理。”这场景让人动容——学术不再高居庙堂,而是回到了它最初生长的地方。当一位博士生用瑶语向老人确认某个习俗细节时,老人笑了,皱纹里盛满阳光。这正是费孝通最珍视的“从实求知”:学问的终点,不是论文,而是人心的相通。山风拂过,横幅轻扬,仿佛先生也在风中颔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