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上的重镇--阆中古城

熠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去过我国四大古城中的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徽州古城,唯独没有去过阆中古城。看了些关于阆中古城的介绍,古城的神秘感,总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今年八月,我和家人从汉中驱车沿蜀道南下,直奔阆中古城。</p><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位于嘉陵江中游,是大巴山脉、剑门山脉、和嘉陵江的交汇处,“三面江光挹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地形险要,风景秀丽,这使得阆中古城在古代就成为了蜀道上一个军事重镇,也是进川出川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也因交通不便,使得阆中古城“藏在深闺无人识”。</p><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历史悠久,最早追溯到战国时期,特别是三国时,蜀国大将张飞在此镇守七年。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是科举圣地,春节源头,风水之城,还有三国遗韵,阆中处处散发出厚重的历史气息。</p> <p class="ql-block">  走进阆中古城,街道纵横。大街宽不过八米,小巷则两三米,店铺建筑是清一色青砖黛瓦,长檐遮街;屋檐下吊着彩色灯笼,挂着木板商匾;被卸掉门板后的宽大店堂内,土特产琳琅满目;有的屋檐下彩色酒旗斜矗,招人眼目;商店连此接彼,布满了大街小巷。</p><p class="ql-block"> 街道上都是青石铺地,没有汽车和摩托的喧嚣,甚至没有自行车的行走,只有马车拉着游客,在古镇上观光游览,阆中,保持了古镇的素颜如初。</p> <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中央,高耸着一座中天楼,又名“四牌楼”。牌楼始建于唐代,重建后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木质结构,底层四通门洞,连接四条大街,阆中古城以它为轴心成“天心十道”,向东、西、南、北四面八方次第展开。你如果在游览中迷失了方向,回到这里,便知道来时的路了。</p><p class="ql-block"> 楼体木雕精美,楼上悬挂着苏轼、米芾等题字的匾额,檐角铜铃随风作响,更增潻了历史的韵味。登楼俯瞰阆中古城全貌,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古街曲折幽深,绿树成荫,两边商铺林立。多走两步就可以看到明清的殿堂,再走两步就是元明建筑,更有些家常民居、古朴寺院和温暖小客栈。古街上,一个接一个的大红灯笼在风中微微摇晃,身着汉服的少女结伴而行,灯影人影交映,犹如步行在唐街宋肆之中。</p> <p class="ql-block">  来阆中必吃一吃阆中的小吃,张飞牛肉食之咸淡可口;保宁醋历史悠久,中药配置,开胃健脾。还有阆中白糖蒸馍、热凉面,这阆中四绝,可使你大饱口福。</p> <p class="ql-block">  华光楼又名“镇江楼”,位于上华街南端,临嘉陵江渡口,隔江相对南津关连峰楼。华光楼相传唐代滕王李元婴,被贬阆中时所建,现华光楼为清同治六年重建遗存。楼身建在6米石砌台基上,楼高36米,全木结构,周围商贾云集,十分繁华。华光楼被誉为“阆苑第一楼”,是古城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登斯楼,可一览古城全景,远眺锦屏山,近看嘉陵江,俯看繁华都市,山、水、城融于一体,这里集阆中古城之精华于此。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登楼赋诗。宋代诗人李献卿留下“三面江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镇烟霞”的诗句。陆游也留下“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的佳句。这里是来阆中古城的必游之地。</p> <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的阆中称谓巴西,公元214年,蜀国五虎上将张飞为巴西太守,在此镇守七年,不仅以盛世武功威宣剑阁,而且以赫赫政绩泽被巴西。一千多年来,阆中的官民为了纪念张飞,在这里为张飞修祠建墓。</p><p class="ql-block"> “汉桓侯祠”始建于东汉末年,是由张飞祠和张飞墓组成的古建筑群,布局联姻,构造别致,具有雄伟壮观的气势。是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p> <p class="ql-block">  山门为明代重建。正门上端悬挂“汉桓侯祠”大匾,“汉桓侯祠”四字,为当代书法家赵朴初书写。</p> <p class="ql-block">  跨进八字型的大门后,便是高耸的敌万楼。楼为明初所建,重檐歇山式屋顶,四瓣镶成的梅花方形柱,翘角连云,气势不凡。</p><p class="ql-block"> 敌万楼檐下牌匾“万夫莫敌”,歌頌了张飞的勇猛,力敌万人的英雄气概。下面“灵庥舄奕”的牌匾,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殿檐下“刚强直理”的牌匾,歌頌了张飞刚直不阿,坚持正义的品格。和“万世虎臣”的评价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大殿正中塑有一尊两米多高的张飞文像,头戴冕旒,身着黑蟒袍,手捧玉笏,左有张苞执蛇矛,右有马齐捧丹卷,这是少见的张飞帝王塑相。因为明嘉庆年间,张飞被追封为“桓侯大帝”,所以,张飞祠又称为“汉桓侯祠”。</p> <p class="ql-block">  敌万楼两侧为文物展览室和群塑厅。这里有“怒打督邮”、“长板坡”等雕塑。也有张飞两女儿(后主皇后)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英雄早已化为神灵,在阆中古城、巴蜀大地,张三爷魂灵荫庇故事广为流传。历代官民都要祭祀张飞。</p> <p class="ql-block">  张飞墓位于祠后,呈椭圆形,封土堆高8米,墓前有云龙浮雕石柱和墓亭,墓亭有“灵兴无边”的牌匾,张飞黑脸武将塑像坐在其中,范疆、张达被索命鬼擒拿塑像列于其左右。墓周环绕园林,古树参天。据记载,该墓为张飞遇害后葬身之地,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中国实行科举制度的1300年间,阆中科甲鼎盛,俊彦辈出,有“状元之乡”的美誉,现存至今的清代四川贡院,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内涵之丰富,乃全国之冠,是一处精品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阆中贡院座落在学道街。贡院前的广场上,用青铜材质制成蛇形雕塑和编钟元素,构成一个“阆”字,象征着鲤鱼跳龙门之意,也象征着阆中科举文化的福瑞吉祥及学术传承。</p> <p class="ql-block">  顺治九年,因全川未靖,四川省会暂驻阆中,并在此举行了四科乡试,(乡试就是考举人,每三年一次)四川贡院是全国保存完好的两个考棚之一。</p> <p class="ql-block">  考棚内的廊道,纵横长50多米,廊道内设有长背木椅,供考生休息侯考。</p> <p class="ql-block">  廊道末端是致公堂。内设孔子像,是主考官监临之所。</p> <p class="ql-block">  致公堂正堂上方牌匾上书“旁求俊乂”四字,意思是为广泛寻求才德超群之人。(过千人为俊,过百人为乂)</p> <p class="ql-block">  贡院中设有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职责。</p> <p class="ql-block">  乡试一般为三天两晚,考生吃喝撒拉睡都在这考棚内完成。</p> <p class="ql-block">  明远楼处于贡院的中部,楼的前院是考场,楼的后院是斋舍。</p> <p class="ql-block">  妆元坊是阆中古城标志性建筑,为纪念阆中唐代的尹枢、尹极,宋代陈尧叟、陈尧咨四位妆元而建,承载着千年科举文化的核心记忆。</p> <p class="ql-block">  在阆中古城科举文化街区,还有一个儒家文化的祠庙建筑。这里是古代祭拜孔子的地方,现在成为阆中市中小学生励志教育和研学旅行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文庙临街的门楼不大,挂有“德配天地”的门匾,大门右侧竖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石碑。可见我国古代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儒学的崇仰。</p> <p class="ql-block">  进入圣域后,是一个由条石和水磨方砖砌筑的照壁,照壁的对面是一个半月形的水池,曰泮池,上有石雕栏杆的弧形拱桥,直通棂星门。</p><p class="ql-block"> 棂星门为石木结构的牌坊,位于文庙的中轴线上,寓意孔子可与主掌教化的天镇星类比,体现“尊孔如尊天”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进入棂星门,内面是个开阔的大院,杏坛于左右对称,杏坛上对联为“文庙地灵松柏翠,讲台春暖杏花香”。杏坛为儒家教育的象征地。正面是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为文庙的核心建筑,庙内供奉着孔子的塑像。塑像为青铜材质,高4.18米,重2500公斤,是中国最大的孔子青铜像。</p><p class="ql-block"> 孔子端坐正中,头戴十二旒冠,身着十二章王服,手持正圭。颜回、曾参、孔伋、孟子分列左右。十二旒冠冕象征孔子至高无上的文化地位,十二章王服则代表其“德配天地”的圣人地位。正圭象征着身份尊贵,地位显赫,同时蕴含智慧和祥瑞。</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集中体现了孔子圣人的文化地位和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  文庙后院东西庑各九间,主要供奉先贤先人以及乡宦乡贤,陈列孔子文化和历史资料的院馆。</p> <p class="ql-block">  出文庙几十米外,便到了“川北道署”,俗称“道台衙门”。</p><p class="ql-block"> 川北道署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明清至民国初期川北地区最高行政机构驻地,其职能涵盖司法审判、政务处理及官员考核等,下辖宝林府、顺庆府、等31州县,清乾隆十八年定制为“分巡川北兵备道”,历时542年。(道署相当于现在的“地区专署”)。</p><p class="ql-block"> 川北行署旧址,完整呈现“三厅四院”布局和廉政文化设施,为全国仅存的两处道台衙门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堂为公开审理案件的司法场所,大堂挂有“清正廉明”、“天理国法人情”的匾额,提醒官员要秉公执法。</p> <p class="ql-block">  思补堂为二堂,是官员审阅案卷,办公议事的地方,重大机密案件也在二堂审理。</p> <p class="ql-block">  公生明牌坊(又称戒石坊),用于警示官员需秉公办事,廉洁为民,以振扬风纪,体愧百姓。</p> <p class="ql-block">  在大殿背之面,有个三米高的“廉”字石刻,提醒官员要亷洁奉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道署内的柏台亭,是明代杨瞻在阆中任职期间,借鉴汉代御史台的“柏树”典故,在抚按台内建造此亭,寓意为官者应如柏树般的坚韧正直。</span></p> <p class="ql-block">  取节轩,为明代官员刘天明在道署竹园中建造,取“保持高尚节操之意”,激励官员严守节操,亷洁奉公。</p> <p class="ql-block">  道署后院的漱玉山房,是官员的住家和休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封建社会的道台衙门,无处不在宣传,警示、告诫官员要亷洁奉公,体恤民众。川北道署的亷政设施,也是对现政府官员的启示和教育。</p> <p class="ql-block">  南津关位于阆中嘉陵江南岸,背靠锦屏山,与古城隔江相望。南津关自古是蜀道上水陆交通的要冲。</p> <p class="ql-block">  从门楼沿着石階而下,可直达江边的连峰楼。从楼下的城门而下,便是嘉陵江的古渡口。当年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时经过此地,利用浮桥渡过嘉陵江,经阆中北上陕北。</p> <p class="ql-block">  听说嘉陵江的夜色特别美,晚饭后,我们来到了古城的嘉陵江边。江水在群山的映衬下,显得湛蓝湛蓝的,象一块碧玉,镶嵌在锦屏山下,古城旁边。码头上的游船一字排开,等待着慕名而来的游人。</p><p class="ql-block"> 当夜色降临,整个嘉陵江畔都被五颜六色的璀璨灯光点亮,江对面的锦屏山,在变幻的灯光中,一会儿变蓝,一会儿变绿,象放电影的大屏幕,梦幻般地变换。灯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象无数的星星在闪烁。只有行进中游船的灯火,在江中缓缓移动。八月的微风轻拂在脸上,带着丝丝的凉爽,使人感到十分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  两天的奔波,使我初步认识了阆中。阆中,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的胜地,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在这里,每一步都仿佛在穿越时空,感受着过去的繁华与喧嚣。阆中,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去感受他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 2025.9.21于黄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