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纷扰的尘世间,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一片未被尘封的梦想之地。当一本浸透岁月温度的文集摊开在案头,字里行间流淌的从来不止是文字——那是一个人用半生时光攒下的心跳,是从黄土地里长出来的精神年轮,是远嫁女在异乡深夜舔舐伤口时,写给世界的一封长信。张晓翼的《寻梦文集》,便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读者的心田,唤醒了内心深处对文字的热爱与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这部文集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从童年的贫困与欢乐,到家族中长辈们的坚韧与奉献,让人感同身受展现了文字的力量和生活的真谛。它是一位普通女性在时代变迁中,坚守梦想、记录时代、安顿自我的全景记录,读来感人至深,发人深省。</p> <p class="ql-block"> 作者对文学的向往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植根于深厚的家庭土壤。张晓翼出生于洛宁的一个偏远山村,曾祖父官场沉浮后的家道中落,家境清贫。小脚奶奶操持家务,母亲用缝纫机给全村人做年衣,吃的是野菜掺玉米面的窝头,穿的是补丁棉袄,但张晓翼的童年精神富足,自幼沐浴在书香之中。伯父以笔为刃记录乡土文史,姑父靳荣庆作为儿童团总团长站岗放哨到普法先锋、建国后普法获奖受万里副总理接见的经历,姨父张治家倒在"幸福桥"上仍念新村建设的壮举,父亲从未用手中权力谋过私利的坚守,母亲用瘦削肩膀熬夜裁新衣撑起一个家的韧性……这份厚重的家族记忆,丰富了张晓翼的童年记忆,让苦难成了滋养文学梦的沃土,如同种子般在心中生根发芽,更成为了她日后面对人生风雨时最坚实的精神铠甲和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他们像一条隐秘的血脉,流淌在她的文字里,塑造了她对责任、正义与信仰的理解。即便远嫁他乡,她的心始终牵连着那片黄土地。</p> <p class="ql-block"> 作为基层市场监管工作者,她从十八岁进入工商局,到退休于市场监督管理局,38年基层执法生涯成了她创作的富矿。她始终坚守在基层,将笔触延伸至社会现实,通过报告文学等形式,记录下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艰辛,还是同事间的敬业与拼搏,都被她一一捕捉并转化为动人的篇章。她写“节假日坚守岗位却受委屈”的无奈,写《涧西有群拼命三郎》里同行节假日坚守岗位的敬业,写疫情中《最美逆行者》的坚守,甚至因作品被戏称“战地记者”。那些获奖的文字——《今晚的电话别响》道尽食品安全监管的如履薄冰、《我们是食品安全守护者》诗朗诵的掌声,从来不是创作技巧的胜利,而是以第一视角真实再现了食品安全监管一线的艰辛、委屈与无奈,也生动刻画了同行们的敬业、拼搏与牺牲。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她以笔为枪,及时发声,被誉为“战地记者”。这些文字超越了个人工作的总结,上升为对一个鲜为人知的职业群体最真实、最有力的正名与礼赞,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和社会价值。她把监管者从陌生的执法者,写成了想做好事却力不从心的普通人,让社会终于看懂了他们肩上的担子。</p> <p class="ql-block"> 尤其三篇报告文学——《滴血杜鹃》《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火车头上的“头发丝”》通过采访不同行业的杰出人物,展现了普通劳动者不平凡的精神世界,是对他人事迹的致敬。她的写作初衷很朴素:让社会理解我们,支持我们,可正是这份朴素,让基层执法者的形象跳出了制服符号,变成了有血有肉、有痛有暖的身边人。原来,写作从不是孤芳自赏,而是把个体的委屈、坚守,酿成让更多人共情的解药,这正是《寻梦文集》中最动人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文集下册更像一场回望,更多地转向作者的内心世界,情感更为细腻缠绵。“青春印记”中,《同桌》里针锥铁钉的怯弱反抗与南海英魂的追思交织,《邻居的小哥哥你在哪里》用红领巾与小虎牙定格懵懂牵挂,《只有十六岁》藏着情窦初开时的慌乱与灼烧,《邂逅》以清秋断桥的回眸织就童话般的痴守,《晚风惊扰了谁的相思》让星月夜影盛满无声眷恋——这些文字没有直白的热恋宣言,却将年少时的嗔怨、牵挂、悸动与思念,化作可触可感的记忆碎片,在时光回溯中晕染出最真切的青春情愫。"为卿痴狂"单元集中展现了作者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梦在三月》《多想在平庸的生活中拥抱你》等诗作,以热烈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悠悠岁月”中,《父母爱情》《母爱绵绵》将视角转向更为深沉的亲情,前者铺展父辈在烟火日常与责任担当里沉淀的相守,后者细数母亲于岁月点滴中浸润的无私牵挂,使情感表达更加立体完整。“回望故乡”更是全书的泪点所在——《故乡的云》《槐花香处》《蛙声》《炊烟从烟囱里一缕缕挤出》等作品,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镌刻在记忆中的故乡风物:天上的云牵系着爹娘的叮咛,山间的槐花香萦绕着青春向往,夏夜的蛙声藏着儿时馋趣,灶间的炊烟飘着麦面的芬芳,每一笔都浸润着游子难以割舍的乡愁,读来令人动容。这种乡愁在"往事如烟"单元中进一步深化,《旧时光》《妈妈给我煮颗鸡蛋》等篇章,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回忆,构建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精神家园。"疫情篇章"是下册的现实力作,《清晨》《公共场所请你戴好口罩》《等待》等作品,记录了特殊时期的社会百态与个人感悟。这些创作不仅具有史料价值,更体现了作者作为"战地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在"一路走来"单元,作者通过旅行见闻、故乡记忆等内容,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了其对生活的广阔视野与深刻洞察。她走遍山河,写下长城的雄浑、天鹅的优雅、苗寨的风情;也回望故土,记下槐花的香气、腊八粥的暖意、炊烟的温柔。她的行走,是灵魂的回归;她的写作,是生命的延展。更难得的是,下册并未沉溺于个人情绪,而是将小我融入大我。“悠然回首”中的《八一赞歌》《国庆礼赞》《喜庆二十大》里有家国情怀的激荡,《我们是食药安全的守护者》延续了上册的职业坚守,让“诗与远方”与“柴米油盐”达成了奇妙的平衡——正如她在后记中所说:“苟且磨练了心智,诗和远方丰富了人生。”</p> <p class="ql-block"> 读罢掩卷,想起张晓翼在后记里写:“让心灵多一份纯真、感动,快快乐乐走向远方。在这部文集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家国的深厚情感。张晓翼在养育孩子、忙于公务之余,在无数个深夜里拾起笔,将写作融入生活,最终水到渠成,梦想花开。翻开它的那一刻,仿佛走进了一位普通女性半生的时光长廊。没有刻意的文学炫技,有的只是平实的叙述、真挚的情感和一颗始终未曾熄灭的赤子之心。她的文字质朴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有的只是平实的叙述、真挚的情感和一颗始终未曾熄灭的赤子之心。它是半生风雨酿成的一杯酒,苦里带甜,涩中藏暖;又如同山间清泉,清澈而纯净;又似冬日暖阳,温暖而治愈。她不为取悦任何人而写,只为记录、倾诉、理解与疗愈。正是这种创作的纯粹性,使得她的喜悦、委屈、思念、骄傲都能毫无阻碍地传递到读者心中,完成了文学最本质的功能——情感的沟通与共鸣。这给所有怀揣梦想的普通人以巨大的鼓舞:梦想不必高悬于空中,它可以脚踏实地,在生活的土壤里慢慢生长。那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坚守、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感动、藏在笔尖下的小小梦想,本身就是最动人的山河。而张晓翼,就是那个用文字撑船的人——渡自己,也渡所有读懂这些文字的人。</p> <p class="ql-block"> 寻梦的人,终将被梦照亮。即使无人喝彩,也要为自己点亮一盏灯。愿我们都能在岁月的长河中,不忘来路,不惧远方,手握一支笔,心藏万缕光。愿她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用文字编织梦想,用情感温暖人心,让《寻梦文集》成为更多人心中那份不变的感动与力量。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力量与勇气,继续在自己的梦想之路上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书作简介】</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张晓翼,网名魂牵梦绕,洛宁县景阳镇人,中共党员,法律本科学历,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干部,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诗词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河南农民报》《豫西报》《洛阳日报》《法制建设》等刊物,部分作品收录于《塞上雄鹰》精品文集典藏版。在原工商局工作的32年中,多次被评为 “巾帼建功标兵”“先进工作者”“优秀调解员”“消费维权先进个人”。2016年3月调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8年当选区妇女代表;同年被洛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为“身边好党员”,相关事迹在系统平台宣传,并在人民法治网刊出。作品《今晚的电话别响》,获2019年全国城市头条元旦征文一等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