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古镇——霸王祠

倪培黎

<p class="ql-block">三过乌江古镇而没游霸王祠,是人生一种遗憾,为了却此憾,老杨提议,干脆到乌江古镇一游,我欣然同意。于是结束香泉镇的游玩,乘201路公交直达乌江古镇霸王祠。</p> <p class="ql-block">一下车就看到一水泥牌坊,门额书三个大字“霸王祠”,我们非常开心,以为就在眼前,一打听还有一公里路程得走。这条路很宽畅,没人,偶有机动机或小车走过,太寂寞了。</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了霸王祠,门口有介绍和游览布局图。</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来到霸王祠享殿,得先登三十几级台阶。</p> <p class="ql-block">这是享殿大门。</p><p class="ql-block"> 豪华独门品字形,每楼上方设有一层瓦顶。这种大门既是一种标识,也是威严与荣耀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居中是享殿,殿前有焚香炉和上香架。右侧殿展示项羽生平事迹,左边侧殿是壁画。</p> <p class="ql-block">范增塑像。范增年70,是项羽的主要谋士,称为“亚父”。在鸿门宴上屡劝项羽杀刘邦,羽不听,愤而离职,病死途中。</p> <p class="ql-block">龙且(音居) 秦末名将,是项羽手下一员猛将。自幼与项羽一起长大,情同兄弟。与季布、钟离末、英布、虞子期为五大名将。</p><p class="ql-block">龙且在潍水之战中战死 。</p><p class="ql-block">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率兵攻取齐地,龙且奉项羽之命前往救援,与韩信军在潍水对阵 。韩信下令让士兵们连夜赶做一万多个口袋,装满沙土,堵住潍水上游,然后带领一半军队渡过河去攻击龙且,之后佯装败退 。龙且率军追击,当楚军大半渡河时,韩信命人移开沙袋,河水奔流而至,将楚军截为两段,汉军趁机猛攻,龙且被灌婴的部下斩杀 。项羽闻龙且战死,大为伤感。</p> <p class="ql-block">项羽和虞姬塑像。虞姬是项羽的爱妾,常伴其左右。</p><p class="ql-block"> 有一传奇色彩的说法是,项羽在一次行军途中,偶然发现了才貌双全的虞姬,对她一见倾心,便将她纳为己有。</p><p class="ql-block">相传虞姬不仅容貌绝美,还精通音律和舞蹈。项羽虽然是粗犷的武将,但也可能被她的艺术才华所吸引。</p> <p class="ql-block">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是他在推翻秦朝后,为了犒赏功臣、安抚六国旧贵族,同时巩固自己霸权而采取的政治安排。</p><p class="ql-block">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名震天下。随后他率领诸侯联军进入咸阳,杀死秦王子婴,秦朝正式灭亡。此时天下没有了共主,急需建立新的秩序。</p><p class="ql-block">-项羽既是反秦联军的最高统帅,又是楚国的上将军。他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既要奖励在反秦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将领,也要安抚被秦朝灭亡的六国旧贵族的情绪。</p><p class="ql-block">项羽本人想做天下的主宰,但他又不想恢复秦朝的郡县制,而是倾向于分封制。他希望通过分封,将潜在的对手分封到各地,而自己则占据最富庶、战略位置最重要的西楚之地,定都彭城,来遥控天下。</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次分封是项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次妥协和布局。他把全国分成了十八个部分,分封给了包括刘邦在内的各路诸侯。</p><p class="ql-block">不过,这个分封方案很不公平,埋下了很多隐患。比如,他把原来六国君主的后代分到了不好的地方,却把好地方封给了自己的亲信和战功卓著的将领,这引起了很多旧贵族的不满。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打发到了偏远的蜀地和汉中,这也为后来的“楚汉相争”埋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项羽塑像。</p> <p class="ql-block">一进右殿就见嵌黑色大理石刻的王要石诗:</p><p class="ql-block">叠题乌江亭 北宋·王安石</p><p class="ql-block">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p><p class="ql-block">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p><p class="ql-block">此诗凸显王安石政治家的深邃眼光,指出项羽刚愎自用、丧失民心是败因核心,“天亡我”的自辩恰证其至死不悟。‌‌</p><p class="ql-block">‌末句“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反问收束,强化历史批判力度。‌‌</p> <p class="ql-block">霸王词汉代就有,到唐代是鼎盛时期,但是在文革当中被破坏殆尽。</p><p class="ql-block">1982年10月30日,胡耀邦视察巢湖地区提出重修霸王祠的建议。和县政府先后于84年,92年两次拨款300万对霸王祠进行修缮,这才有了现在这样的霸王祠。</p> <p class="ql-block">从享殿出后面有石板神道,两边石人、石兽各两组,最后居中是项羽衣冠塚。</p> <p class="ql-block">文武石人两组,分列墓道两边。</p> <p class="ql-block">项羽衣冠塚墓。</p> <p class="ql-block">碑上的字据说是唐代书法家李冰阳写的篆书。</p> <p class="ql-block">右侧殿内壁画。</p> <p class="ql-block">侧殿底部贴楚汉争霸示意图,红色是刘邦军入关路线,蓝色是项羽军入关路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简单来说,就是刘邦先入关灭了秦,但项羽后到,凭借强大的实力抢走了胜利果实,还差点杀了刘邦。</p><p class="ql-block">楚怀王与各路诸侯约定,谁先攻入秦朝的都城咸阳,谁就可以在关中地区称王。关中地区是秦朝的核心,富庶且易守难攻。</p><p class="ql-block">刘邦兵力相对较弱,所以他没有硬拼秦军主力,而是选择了一条相对迂回的路线。他一路上招降纳叛,并且严明军纪,善待百姓,因此进展神速,率先抵达了咸阳城外。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便出城投降了。</p><p class="ql-block">而项羽他当时正在北方与秦朝最精锐的主力部队——章邯率领的骊山军团,进行决定性的巨鹿之战。虽然他赢得了辉煌的胜利,彻底摧毁了秦军主力,但也因此耽误了时间,比刘邦晚了一个多月才到达函谷关。</p><p class="ql-block">项羽入关后,得知刘邦不仅先到,还派兵把守函谷关,顿时大怒。他认为刘邦想独占关中,于是率领大军攻破函谷关,驻军在鸿门,准备第二天就攻打刘邦。这就引出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刘邦当时实力远不如项羽,只能冒险赴宴,卑辞厚礼,才侥幸逃脱。</p><p class="ql-block">项羽在关中烧杀抢掠一番后,并没有遵守“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他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分封天下,把刘邦分封到了偏远的蜀地和汉中,封为“汉王”。这让刘邦非常不满,为后来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埋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驻马河又名止马河,乃秦末汉初乌江的一条支流,向东直奔浩瀚的长江。当时并没有“驻马河”一说。</p><p class="ql-block">项王由垓下败退至此,乌江亭长力谏项王东渡乌江,再图霸业,项羽拒绝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拒亭长之求,乃将所骑乌骓马赠与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亭长遵嘱,系马于河边柳树上。日以精饲,夜以精饮。然乌骓因恋主心切,辄嘶不食不饮,不数日斃于此河。时人为赞乌骓英节,故名此河曰“驻马河”或“止马河”。</p> <p class="ql-block">202年,垓下之战是刘邦和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的最终决战,也是项羽的最后一战。</p><p class="ql-block">鏖战十日,未能攻下,刘邦用张良之计,“四面楚歌”计,使羽误认汉军皆占楚地。率八百骑星夜突围,汉将灌婴率五千骑紧追撕杀。项羽边战边退,至乌江边仅26骑。</p><p class="ql-block">乌江亭长已备檥舟待渡,并力谏羽:“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应速过江,以图东山再。</p><p class="ql-block">羽笑日:“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东,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长叹之余,拒亭长过江之求,重又返身与汉军嘶杀,直至身边无一兵一卒,最后拔剑自刎。</p><p class="ql-block">看到这里我两眼湿润,这是项羽英雄气概的最后的绝唱,他不愿苟且而生,他觉得自己无缘面对跟他生死与共的江东子弟,这是一个有底线,有善心的内心告白,怪不得自古以来人们歌颂他。李清照的五言诗“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最典型的代表。赞颂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和生命价值以及不肯苟且偷安的胸怀。</p><p class="ql-block">我油然对这位古代失败英雄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抛首石。项羽自刎时,对刘邦的部下吕马童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意思是“我听说汉王用千金、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p><p class="ql-block">后人为缅怀这位身经百战,叱咤风云的英雄,在他自刎处屡建陋庙,以示悼念。这些在文革中都被毁了,现在又立一块石头,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这个紫藤长廊的中间就有一座三十一响钟亭。</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三十一响钟亭。</p><p class="ql-block">项羽死时年仅31岁,这是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百姓每年在祭祀项羽时,都要敲响31下,声震乌江两岸。</p> <p class="ql-block">《霸王别姬》塑像。</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历史悲剧,垓下之战时,霸王在帐中听到四面楚歌,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在帐中与虞姬饮酒作别。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此时,悲痛欲绝,提剑起舞,歌曰:“汉军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完拔剑自刎,用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方式来解除霸王的后顾之忧。 《霸王别姬》被后人称为千古悲歌。</p> <p class="ql-block">唐 杜牧</p><p class="ql-block">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p><p class="ql-block">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主题是,真正的英雄要能屈能伸,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卷土重来,而不是一死了之。</p><p class="ql-block"> 这是杜牧对项羽的“乌江自刎”表达了惋惜和批评。</p><p class="ql-block"> 整首诗的核心就是在说,一时的成败不算什么,能屈能伸、百折不挠才是英雄本色。杜牧觉得项羽的刚烈自刎虽然悲壮,但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这是毛泽东1928年2月抄写杜牧的这首诗。</p> <p class="ql-block">这是碑廊,历代名人题写项羽的诗,由现代人书写刻碑展示。</p> <p class="ql-block">碑廊里的项羽塑像,额匾题《风骚千古》。霸王祠里项羽塑像旁的楹联为</p><p class="ql-block">“司马迁乃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p><p class="ql-block">杜师雄真豪士,灵祠大哭,至今墓木有余悲。”</p><p class="ql-block"> 此联为清代乌江贡生范琴波所撰。上联对司马迁在《史记》中为项羽立本纪是否公正提出质疑,下联则讲述了北宋杜默途经乌江时,在霸王祠抱住项王塑像痛哭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是碑廊后面的一个花园</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霸王祠,离开了,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位距离现在有2000多年的失败的英雄,他用生命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真谛。他的英勇无畏,他的英雄气概,他的不苟且偷生,他的知耻良心,都值得人们缅怀他,敬仰他,纪念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