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怒江大峡谷之四

最后半支 25180936

<p class="ql-block">这个星球的多彩和多元似乎都被浓缩在了三江并流的核心区。踏入丙中洛,仿佛步入了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在云雾深处邂逅天堂之约,这里被誉为“人神共居的地方”,是进藏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神秘而宁静的光芒。丙察察的起点,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次心灵的启程,引领你走向那片远离尘嚣的净土,至此我不由地想起了那首歌:We three kings of Orient are Bearing gifts we traverse afar Field and fountain moor and mountain Following yonder star ……</p> <p class="ql-block">那恰洛峡谷是怒江峡谷的一段,始于丙中洛以北秋那桶,向上游延伸约67公里,处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因位于滇藏边界的无人区,人为干扰小,保持了原始的自然风貌,这里山高林密,峡谷幽深,瀑布众多,是怒江大峡谷风景中最美,最精华的部分,同时也是最为险恶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滇藏边界西藏段,和右侧的云南段相比有不少差距</p> <p class="ql-block">滇藏界碑不仅是云南和西藏的行政分界线,也是219国道上的重要地理标志,位于云南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乡,紧邻西藏林芝市察隅县察瓦龙乡。滇藏公路的历史变迁和界碑的重要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旅行者和科学考察的热点。</p> <p class="ql-block">秋那桶是云南省在怒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子。人称“人神共居”之地,村内环境优美,具有突出的怒族民居特色。</p> <p class="ql-block">“秋那桶”是当地怒族语,意思是“依山傍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秋那桶是绝美的,是落入凡间的彩色画卷。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缓缓行走,一边是碧罗雪山,一边是嘎瓦嘎普雪山,你会闻到木楞房飘来炒青稞的阵阵清香。遇见秋那桶,也许就是一场轮回里命中注定的缘分。</p> <p class="ql-block">“秋那桶”站地标,这里有一定规模的民宿</p> <p class="ql-block">农家院里有一棵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树下有一间温馨的红色小木屋。木屋外观朴素,散发着自然的气息,仿佛是森林中的一颗明珠。</p> <p class="ql-block">据说村子里人口不少,但大部分是留守的老人和小孩,商业化程度不高,给人一种宁静而淳朴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路标左转:色八贡徒步路线初岗露营地!由此左转,绕村下山。</p> <p class="ql-block">二师兄听到有动静,也出来观察一下,像是阅兵的首长。</p> <p class="ql-block">听到屋外有说话的声音,三个孩童站在门外怯生生地看着我们,三人的穿着十分有趣,从左到右是短袖、长袖和羽绒服。</p> <p class="ql-block">偶见院里散养着一只大母鸡和一群小鸡仔;半山坡上两只大鹅体形健硕、毛色鲜亮,晃着肥臀悠然向前;圈门口猪头微抬、耳朵下坠,猪嘴微张、猪面憨厚,那副表情就像认识了你好久一样。乡愁,也许是一大群家禽家畜的杂乱组合。</p> <p class="ql-block">两只大鹅</p> <p class="ql-block">农户家门口的小盆景</p> <p class="ql-block">白云缠绕着山头,阳光照耀着大地,大块大块的土地斜挂在肥沃的山坡之上。</p> <p class="ql-block">老虎跳峡谷附近以险峻著称,当地傈僳族称此峡为“腊玛登”,各种奇峰怪石林立,形态各异,有神奇的“米斯”山,有憨猛的神熊峰,有令人生畏的鹰嘴崖等。这一年四季凉风习习,夏天来此休闲避暑非常不错。</p> <p class="ql-block">老姆登观景台上的云海。</p> <p class="ql-block">“老姆登”是怒族语的音译,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村子坐落在碧落雪山半山腰的悬崖边上,海拔1800米,村里有一座红白相间的房子,就是怒江流域最大的基督教堂~~老姆登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老姆登全貌</p> <p class="ql-block">和秋那桶相比,老姆登所带来的感觉十分特别,在怒族语里,老姆登是人喜欢来的地方的意思,或许丙中洛鼎鼎大名的“人神共居”,就是特指此处,这样感觉会更贴切。</p> <p class="ql-block">走进云南怒江的老姆登村,这个被誉为“云中村落”和“中国最美村寨”的地方,村子不大,走过此地特有的红色竹篾房子,从高处望下去,半亩池塘围绕着那座出名的教堂,不远处的皇冠山,清晰无比,仿佛触手可及。</p> <p class="ql-block">教堂后面的小广场上,是一对怒族男女的雕像,这个远在边陲的少数民族,低调而美丽,能歌又善舞,有一把达比亚在手,便能纵横无敌。比亚是怒族古老的弹拨乐器,亦称“达边”“怒族琵琶”,傈僳语称“其布厄”,四根弦。</p> <p class="ql-block">老姆登基督教堂,由法国传教士于1902年建造,是怒江峡谷内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教堂采用青砖墙、红漆木窗与白铁皮屋顶的朴素建筑风格,但未采用哥特式尖塔或彩窗玻璃,体现当地信仰的纯粹性。每周三、六晚及周日举行傈僳语礼拜活动,信徒使用传教士创制的傈僳文字进行圣歌诵唱。</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时恰好是星期天,教徒们正在做礼拜,所唱歌曲不是我们熟悉的《哈利路亚》!</p> <p class="ql-block">这位女士好像是召集人,正在为教徒们考勤登记,问其手边的圣经版本,答曰《新旧约全书》合本!</p> <p class="ql-block">老姆登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一座建在悬崖边上,红白相间的房子,就是怒江流域最大的基督教堂--老姆登基督教堂。走到教堂前,看着远山近草,那种乡村教堂的朴素和自然真的会让人心静如水。红色十字架直指天空,“神深爱世人”,字体鲜艳。</p> <p class="ql-block">从这家民居经过时,发现临窗迎面就是风景,紧接着男主人说,进来吧,随便拍。</p> <p class="ql-block">离开老姆登,顺着这条路南行,就到了知子罗。</p> <p class="ql-block">知子罗是傈僳语“好地方”之意,坐落在碧罗雪山海拔2023米处的山梁上,曾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和原碧江县城所在地。1974年州府迁至六库,1986年因地质灾害预测撤销碧江县,知子罗自此从县城降为行政村。‌‌</p> <p class="ql-block">八角楼建成后从未使用过的图书馆。它还是当年的模样。时间和岁月只是增加了知子罗的沧桑,斑驳的墙上毛主席画像依然光芒四射。</p> <p class="ql-block">八角楼旁是昔日的碧江广场,面积有近千平方米,是当年许多机关、单位举行文体活动的地方。面朝广场的是幢残破不堪的三层楼房,它曾是早期进驻怒江的解放军边防十团的机关办公地。</p> <p class="ql-block">工人俱乐部</p> <p class="ql-block">正在翻修施工的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虽然教堂正在翻修施工,但是授道解惑,唱诗班的工作丝毫没有耽误,教堂旁边小白板上的课程表安排的井井有条。</p> <p class="ql-block">教堂后院儿的火鸡,曾经怀疑这是法国人带来的种子还是土著原来物种?</p> <p class="ql-block">在知子罗,第一眼看到的是那个八角楼,也称“望江亭”。这里曾是原怒江民族博物馆,也曾是碧江县最雄伟、最气派、最有艺术风格的建筑。当年的工人文化宫,历经几十年风雨,招牌历历在目,只是人去楼空。历经岁月的洗礼,这些建筑已被剥去了原有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画像成为永不褪色的时光记忆</p> <p class="ql-block">八角楼建成后从未使用过的图书馆。它还是当年的模样。时间和岁月只是增加了知子罗的沧桑,斑驳的墙上毛主席画像依然光芒四射。围着图书馆转一圈,发现有三面墙的石雕宣传栏上,分别刻有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的老三篇。</p> <p class="ql-block">知子罗虽比不上楼兰古城、吴哥遗址,但是,她在怒江州的发展史上,也楔刻过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州府搬迁、碧江被撤,一个县城永远从地图上消失了。从此,这里沦为“废城”,如今30多年过去了,专家研判的未知灾难还停留在预言中,知子罗却变成了一座“废城”。</p> <p class="ql-block">继续顺江而上,就来到了“怒江大峡谷”,怒江逐渐显露它壮观的气势。峡谷陡然变窄,两岸峰峦耸峙,峭壁如削,峡长10公里,最狭窄处仅10米。江中怪石林立,湍急的水流猛烈的撞击在碓石上,发出震耳的轰鸣。傈僳语称这里为“腊玛登”,意思是老虎跳。</p> <p class="ql-block">据说老虎跳是虎氏民族祖先居住的地区,他们个个是狩猎的高手,经常逼得野兽走投无路,从江边一跃而起,从此这里便有了老虎跳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老虎跳景区</p> <p class="ql-block">峡谷北端有隔界河,南端有都堵洛河从群山中奔涌而出,激流翻滚着雪白的浪花,把雪峰清碧透彻的雪水汇入了怒江滚滚浊流,为老虎跳峡谷的景色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一路与怒江相伴,不时还穿行在云雾中,如临仙境。这条路,蜿蜒于怒江大峡谷中,无数风光在怒江两岸铺展,是真正的“车在路上走,人在画里行”。腊斯底岩画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腊斯底村东菁沟古驿道旁,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绘画作品。其内容包含太阳、月亮、星星、龙、人直立或倒立于马背、骑马、摔跤等。</p> <p class="ql-block">一个月以后,怒江的颜值!</p> <p class="ql-block">每次旅行总是有一路的美景和许多遗憾交相辉映形成,虽然不完美,但每一次都值得回忆!此次旅行,如果能走进丙中洛的两座神殿,普化寺和重丁教堂,逛一逛人神共居的街巷,好像是诸神归位,天下大同,那才叫堪称完美。</p> <p class="ql-block">人生如旅途,不在乎你走了多远,而在于你沿途遇见的人,看到的景,尝过的味,一次又一次不同的探索和全新的体验。当我们闯入地球褶皱深处,抢在文明消逝之前,体验到人神共居之景,这一趟值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