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2月南印度及斯里兰卡行(26日续二马哈巴利普兰海岸神庙)

姬凌川

马哈巴利普兰东边的海岸神庙(Shoere Temple),濒临孟加拉湾海边,约建于8世纪初那罗僧诃跋摩二世罗阇僧诃(Narasimhavarma Ⅱ,约690—725年在位)在位期间,由“那拉辛哈瓦曼二世”下令修建的,它是泰米尔纳德邦最早的独立式石砌寺庙。其规模虽小, 却展现了完美的比例和精湛的雕工,岩石建造的神庙经海风侵蚀侵蚀,变得犹如印象派作品一般的模糊。 前面远处就是海岸神庙(Shoere Temple)。世界文化遗产——【海岸神庙,Shore Temple】,这是一座建于公元7至 8 世纪初的神庙,和它相同的神庙,曾经有 7 座,而今只剩下了这一座。海岸神庙作为南印度石砌神庙的早期实例,是用大块花岗石垒砌而不是从天然岩石中雕凿的,它确立了南方式神庙的基本形制。它有三间神殿即前殿、中殿和后殿,前殿在后期神庙的发展中演变为高大的山门,中殿的平顶也逐渐转变为毗玛那塔形式,后殿的多层角锥形毗玛那塔成为南方式高塔的典型形制。海岸神庙直接影响了坎奇普拉姆的凯拉萨纳塔神庙,而后者又是帕塔达卡尔维鲁巴克沙神庙和埃洛拉石窟凯拉萨神庙的原型。 去海岸神庙前先经过海湾。 远处就是海滨小镇-马默勒布勒姆即马哈巴利普兰。 分享一张来自网络的海岸神庙图片。 几个印度女性也在去往海岸神庙。在印度,在用的寺庙都是免费进入的。马哈普里让的五战车神庙与海岸神庙已不在用,作为景区所以是收费的。套票合RMB是60元,当然这是外国人的门票价,当地人票价低的可以忽略不计。 海岸神庙在历经千余年盐渍风化后,外观轮廓已像融化了一样模糊不清,别具一种浑朴自然的风貌。为了减少这座神庙受到海风侵蚀的程度,如今在神庙沿海一侧修起了防潮堤坝,周围也覆盖了葱绿的草地,环境十分优美。 帕拉瓦王朝时期确立了印度教南方式(达罗毗荼式)神庙的基础形制,开启了南印度神庙建筑发展的新纪元。马哈巴利普兰的五战车神庙作为南方式神庙的初期探索,是南印度印度教神庙发展的原型。海岸神庙是从石窟神庙向石砌神庙的过渡,奠定了南印度印度教神庙建筑的基本形制,即神庙为院落式布局,由柱厅与圣室组成,外围附有一圈院墙,山门位于入口院墙的中央,形式比较低矮,神殿上部耸立起多层角锥形毗玛那塔,神庙整体规模较小,布局相对比较简单。 壮丽的双塔伸向天空,优雅地俯瞰大海。它象征着帕拉瓦建筑的巅峰和帕拉瓦国王在航海事业方面的雄心抱负。 海岸神庙建于海边的8世纪海岸神庙最是吸引人。这里供奉着湿婆和和卧着的毗湿奴,很早便被列入世遗。 东边临海较大的湿婆神殿名为刹帝利僧诃希瓦拉(Kastriyasimheshvara),西边较小的湿婆神殿名为罗阇僧诃希瓦拉(Rajasimheshvara),这两座神殿之间的供奉毗湿奴的柱廊称作那罗帕蒂僧诃帕拉瓦(Narapatisimhapallava)。 西殿前方是一个矮墙砌筑的庭院,上面排列着一圈神牛雕像。 湿婆神殿的上方耸立着两座宝塔,小的一座供奉着毗湿奴神,大的一座供奉着湿婆神的林迦(湿婆神生殖器崇拜的象征)。海岸神庙见证着日出日落,在孟加拉湾海风的吹拂下,她那矗立的风姿别有韵味。 虽然外观只有双塔,但这是三个神社的组合,都坐落在一个15 米的方形平台上。主塔是一座五层楼的印度教神庙,高18 米。它不像战车神庙和石窟寺那样用整块岩石切割,而是从附近采石场运来的雕刻花岗岩建造的,是南印度最早的重要结构寺庙。两个高塔的神庙供奉着湿婆神,两者之间的第三座小神殿供奉着斜倚的毗湿奴神。 神殿前的庭院。 这座建于公元700年至728年间的神庙,被认为是马哈巴里普让的象征。不同于此地的其他神庙,海岸神庙是用当地切割的花岗岩砌造而成的,是南印度独立式石砌神庙的早期范例。 前面是一个被封的神龛。 据说,这里面供奉的是湿婆与雪山神女一家。 西向的胎室(印度神庙供奉神像的房间)可以参观。 里面也是湿婆与雪山神女一家。 印度女游客在海岸神庙的建筑间不停穿梭。 参观结束后,我们前往马哈巴利普兰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