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晨曦微露中,我踏上了这座被誉为“华北屋脊”的佛教圣地,在香火缭绕间追寻千年梵音。</p><p class="ql-block"> 九月十二日,晨光熹微,我于七时许从台怀镇某宾馆出发,开始了为期半天的五台山核心景区朝圣之旅。</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齐名。这里不仅是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更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五台山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巨柱拔地而起,峰顶平坦如台而得名,又因盛夏凉爽宜人,别称“清凉山”。</p> <p class="ql-block">一、万佛阁(五爷庙):香火鼎盛的信仰中心</p><p class="ql-block"> 首站抵达五爷庙,此地原名万佛阁,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庙。占地面积仅2040平方米的寺庙内,信徒摩肩接踵,香烟缭绕,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氛围。</p><p class="ql-block"> 五爷庙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最初为塔院寺的属庙。庙宇核心建筑是龙王殿,内供奉广济龙王菩萨(俗称五爷)。据传五爷是东海龙王第五子,性情暴躁,面貌乌黑,曾随文殊菩萨到五台山,后被收伏并分配到北台顶负责播风降雨。清代人们为方便祭祀,在万佛阁旁修建了龙王殿,将五爷请到台怀镇。</p><p class="ql-block"> 殿内主供两尊五爷像,分别为1979年的木制像和1996年的铜铸像。信徒们相信五爷有求必应,无论是亿万富豪还是平民百姓,都对其虔诚膜拜。若许愿实现,必须回来还愿,否则五爷会动怒。还愿方式多样,最常见的是做牌匾或龙袍表示感谢,最隆重的则是请戏班子为五爷唱愿戏。</p> <p class="ql-block">二、显通寺:千年古刹的建筑瑰宝</p><p class="ql-block"> 离开五爷庙,我来到了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显通寺。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之一。</p><p class="ql-block"> 显通寺坐北朝南,寺宇开阔,占地43700平方米,殿宇宏伟,计有殿堂楼阁禅房僧舍等400余间。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有七重殿堂: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藏经楼。</p><p class="ql-block"> 寺内最引人注目的是无量殿和铜殿。无量殿是中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高20米,宽28米,进深16米,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内部结构券拱与叠涩砌筑,藻井形似花盖。因殿内不用大梁和柱子,也被称为“无梁殿”。</p><p class="ql-block"> 铜殿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铸造,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金属建筑物,三间方形,重檐九脊顶。殿内四壁铸佛像万尊,故又名万佛殿。殿身比例和谐,制作精美,柱额、斗栱、梁架、屋顶及吻兽脊饰等完好无损。四周隔扇棂花图案和裙板上花鸟人物,工艺尤佳,是国内目前仅存的四座铜殿之一。</p> <p class="ql-block">铜殿</p> <p class="ql-block">无梁殿</p> <p class="ql-block">三、塔院寺:正在修缮的白色圣塔</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来到塔院寺,这里以大白塔为标志,是五台山的象征性建筑。可惜我到访时,大白塔和主庙正在设帐维修,只能远远观望其雄伟轮廓。</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做为五台山的标志。此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五米,覆盘二十一米多,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风欢铃动,叮铛作响。</p><p class="ql-block"> 尽管无法近前观瞻,我仍能感受到这座圣塔的庄严与神圣。维修工作中的塔院寺虽略显凌乱,但信徒们仍在允许的范围内虔诚礼拜,延续着千年的信仰传统。</p> <p class="ql-block">白塔原有的样子,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四、菩萨顶:皇家寺院的恢宏气度</p><p class="ql-block"> 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据传是文殊菩萨居住之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p><p class="ql-block"> 菩萨顶也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明显的皇家特色。清康熙、乾隆皇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寺前有108级石阶,登阶象征“断除108种烦恼”。</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融合汉藏特色,红墙黄瓦,蔚为壮观。殿内供奉文殊菩萨骑狮像(藏传佛教风格),头戴五佛冠,手持智慧剑;两侧配祀观音、普贤,悬挂乾隆御笔匾额。</p> <p class="ql-block">寺前108阶台阶。</p> <p class="ql-block">站在菩萨顶俯视四周。</p> <p class="ql-block">五、黛螺顶:小朝台的终极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站是黛螺顶,又称“小朝台”,因殿内五方文殊殿供奉五座台顶的文殊法像而闻名。这里是五台山另一处香火极旺的地方,信徒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登黛螺顶需爬1080级“大智路”台阶,坡度陡峭,考验着信徒的虔诚与体力。登顶后可俯瞰台怀镇全景,远眺五台山风光,视野开阔,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从黛螺顶右侧的车路走上去,再从大智路走下去的。一路遇到了了众多虔诚的信徒。</p><p class="ql-block"> 五方文殊殿内供奉五尊文殊菩萨像,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台:东台聪明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儒童文殊。对于因时间或体力限制无法完成大朝台(朝拜五个台顶)的信徒来说,到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被称为“小朝台”,被认为是一次性朝拜五台文殊的便捷之选。</p> <p class="ql-block">站立黛螺顶俯视台怀镇全貌,远眺五台山风光。</p> <p class="ql-block">黛螺顶1080级大智路台阶。</p> <p class="ql-block"> 半日朝圣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半天的行程匆匆结束,虽未能细细品味每个寺庙的深厚底蕴,但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的独特氛围已深植我心。这里融合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既有皇家寺院的恢宏气度,又有民间信仰的淳朴热情。</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的魅力不仅在于其雄伟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更在于它作为心灵净土的独特地位。从香火鼎盛的五爷庙到历史悠久的大显通寺,从维修中的塔院寺到皇家气派的菩萨顶,最终到达信徒纷至的黛螺顶,每一处都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此次虽只是走马观花,但已足以让我理解为何五台山能吸引无数信徒千百年来前来朝圣。在这片佛国净土上,现代人浮躁的心灵得以暂时安宁,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延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