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劳伦斯曾说过:我的书架上摆了一批“巨人”著作。它们是《卡拉马佐夫兄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白鲸》、《战争与和平》。</p><p class="ql-block"> 用了近3个星期的时间读完这部巨人的作品,不单单是篇幅上,也体现在作品的涵盖性上。托尔斯泰抛出和探讨了很多问题,关于生活、生命、战争、历史、家庭、宗教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艺术品像暴风一样,涤荡我们的心灵,掀开感知之门,用巨大的力量影响改变我们的信念结构,由作品带来的冲击重塑自己内心的信念。托尔斯泰通过语言建构现实的力量,而且他笔下的现实是感性的、具体的,渗透着精神的生命力和神秘性,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史诗般的广阔人生……</p><p class="ql-block"> 托尔斯泰的书里也有很多篇幅的理论说教却和我在六月底读完的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托尔斯泰是温暖的,包融的,康拉德是冷漠的、疏离的。托尔斯泰笔下的生活并不是童话般的想象和激情,他笔下的生活是连续和破碎的,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小说的结尾结束在尼古连卡对自己说的:“是的,我一定要做一件连他也感到满意的事……”没有什么是完成的,生活的溪流继续向前。</p><p class="ql-block"> 特别震撼于托儿斯泰对于战争的描写颠覆了我的认知。战争谈不上正义但总归是一件严肃的事。托尔斯泰笔下的战争没有孤胆英雄,没有壮丽的冲锋,更多体现的是混乱、恐惧与荒诞,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复杂和他们的真实体验。拿破仑、库图佐夫等人物在具体的场景中实际行为和影响力常常受限或无效,反而是一些看似偶然的因素合力下推动事态的进展。</p><p class="ql-block"> 托尔斯泰用了很大的笔力、篇幅阐述自己对历史本质与人类命运的深刻拷问。比如下册的第一部、尾声的第二部这些历史论述章节对于整部小说的完整性来说是可以略而不写的。但这些章节是托尔斯泰穷其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他的小说结构、人物形象,思想脉络是很有助益的。托尔斯泰质疑人类理性对于自身命运的掌握,指向某种宿命论的必然性。认为历史的真正推动力是无数个体、无意识的集体行动的总和。反对英雄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体。托尔斯泰的思想也存在着矛盾,宿命论的色彩和对个体道德和精神追求形成矛盾。如1812年卫国战争的全民抵抗、莫斯科的焚毁、法军的溃败,仿佛都遵循着某种不可抗拒的法则。库图佐夫的“无为”被赋予了顺应天命的智慧色彩。另一方面,他又倾注大量笔墨于主人公们(尤其是皮埃尔和安德烈)对生命意义、道德责任和个人幸福的执着探索与自由选择。皮埃尔从放荡到共济会,从战场到俘虏营,再到最终投身十二月党人事业的轨迹;安德烈从功名抱负到战场幻灭,再到娜塔莎带来的短暂救赎与最终的超脱——他们的挣扎与选择,无不闪耀着自由意志的光芒。托尔斯泰并未解决这一矛盾,让读者感受、思考、这份沉重的张力。</p><p class="ql-block"> 作品的每一个边边角角都有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人道主义的辉光。 在战争的血腥与贵族社会的虚伪浮华之下,始终体现着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讴歌普通人身上质朴的善良、坚韧的生命力与深厚的民族情感(如普拉东·卡拉塔耶夫的“圆”的哲学)。他通过皮埃尔最终找到的答案——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在对家庭的责任和对他人(即使是农奴)的善意中实现价值——传递出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爱、劳动与道德自我完善。娜塔莎从天真烂漫的少女到成熟坚韧的母亲的角色转变,象征着生命回归自然、回归家庭、回归爱的本真状态。战争摧毁一切,而和平的意义,最终在于重建这种充满爱与责任的平凡生活。</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页,安德烈在奥斯特里茨战场仰望永恒苍穹的顿悟,皮埃尔在战俘营受农民普拉东朴素哲学的点化,还有娜塔莎、玛丽亚、尼古拉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思想,会在某一日常的具体事物中留下印记,点燃我们内心隐藏的微光,思考并在具体的生活中实践人存在的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