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赞马建华阿訇》</p><p class="ql-block">祥云九月逢阿訇,</p><p class="ql-block">品学兼优德望崇。</p><p class="ql-block">紧握安拉准纯信,</p><p class="ql-block">中华沃土育豪雄。</p><p class="ql-block">感党恩深心向党,</p><p class="ql-block">听党话走志如松。</p><p class="ql-block">清真寺前言不尽,</p><p class="ql-block">马绍川敬颂清风。</p>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1日,我在祥云县城清真寺门口与马建华阿訇相遇。那一刻,往事与现实交织,心中涌动着深深的敬意。</p><p class="ql-block">马建华阿訇是一位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夸世纪青年。他常说:“紧握安拉的准纯。”这句话不仅是他的信仰箴言,更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作为一名宗教人士,他生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始终做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以实际行动践行信仰与责任。 </p> 如今,他在云县爱华清真寺任教,用学识与品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信众。他的讲解深入浅出,既有宗教的智慧,也有对社会的洞察;他的言行之间,处处体现着对国家、对人民、对信仰的忠诚与热爱。<br> 此次在祥云的重逢交流,让我更加确信,马建华阿訇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宗教导师,更是一位值得尊敬和学习的榜样。他用信仰坚定方向,用行动诠释担当,用真心温暖他人。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与学习。<br> <p class="ql-block"> 马绍川解读马建华阿訇”为主题的点点滴滴点评总结,既有细节回顾,也有整体评价。</p><p class="ql-block"> 马绍川解读马建华阿訇——点点滴滴点评总结</p><p class="ql-block">马建华阿訇的一生,是将青春、智慧与心血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伊斯兰教学事业的一生。马绍川在解读中,用“点点滴滴”的方式,把阿訇的形象还原得鲜活而真诚。</p><p class="ql-block">一、青春无悔的选择</p><p class="ql-block">马建华阿訇年轻时便选择了伊斯兰教学与宣教之路,在物质条件艰苦、社会环境复杂的年代,他没有被世俗的诱惑所左右,而是坚定地走进清真寺、走进课堂。这份初心,在马绍川的解读中被反复强调——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义无反顾。</p><p class="ql-block">二、教学中的耐心与细致</p><p class="ql-block">马绍川回忆,马建华阿訇讲课从不追求表面热闹,而是注重学生对教义的真正理解。他会用生活化的例子解释《古兰经》与圣训,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听懂、记住、落实。课堂上的每一个提问、每一次微笑,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怀。</p><p class="ql-block">三、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p><p class="ql-block">阿訇不仅在讲台上传授知识,更在生活中践行教义。马绍川提到,马建华阿訇待人宽厚、处事公正,无论是教内事务还是社会公益,他都积极参与,用行动诠释“学以致用”的信仰理念。</p><p class="ql-block">四、默默奉献的精神</p><p class="ql-block">马建华阿訇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马绍川用“细水长流”形容他的付出——几十年如一日,不求回报,不计得失,只为让伊斯兰的教育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五、对后人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在马绍川看来,马建华阿訇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了多少学生,更在于他用一生的坚守,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信仰与责任可以支撑一个人走过漫长而充实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祥云相逢颂建华》</p><p class="ql-block">祥云九月秋光暖,</p><p class="ql-block">清真寺前笑语长。</p><p class="ql-block">学品兼优夸俊彦,</p><p class="ql-block">德才并蓄仰阿訇。</p><p class="ql-block">心怀至信承安拉,</p><p class="ql-block">志在人间作栋梁。</p><p class="ql-block">听党恩深跟党走,</p><p class="ql-block">中华沃土育贤良。</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既体现了马绍川对马建华阿訇的敬仰,也融入了宗教信仰与爱国情怀的主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