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李建科</p><p class="ql-block">图/李建科</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廉江市名班主任李建科工作室</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2125508</p> 认知的神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是矛盾复合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知,其实是运用工具认识世界,并获得感知的认知总和。人的无知,永远大于自己的有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终极一生,都在生存和生活的路上。生活在社会中,并以社会规范约束自己,是自己被社会所认同所接纳。由于生命有限,人屈从于生活压力社会压力,只能在有限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可“以“生存生活的技能,让自己更好地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活在家庭里,家庭生活环境给予孩子环境认知及形成认知习惯,并由此产生相关认知。在认知推动下,发生相关连接,并发展能力。由于环境与生命成长相互作用,孩子的生命成长在认知推动下,发生变化,随着适应性形成,会形成“适应性”关联。人一旦熟悉适应,便会在该阶段中形成生命的认知建设,并处于一种自我满意的心理认同。家庭教育中,家长只停留于自我认知状态,在教育行为实施时,受限于家庭教育的自我认知,若对于孩子教育出现“无能为力”,会形成家庭教育行为妥协。严重的,家长对于孩子问题,处于放手不管,甚至在问题发生时,为了家庭利益而对孩子错误行为辩护或一直处于呵护、庇护状态而不认识这种行为的“危害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知的神奇,其魔力是生命内的认知觉醒,能形成一种自我认知建设的内力与寻找生命成长的方向,自身可推动可持续发展力量。</p> “翻越”无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生命的神奇,也需要认识人的认知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时候,人们停留于二元认知世界,非对则错,非黑即白的认知解读方式。由于神奇的矛盾体,且视觉感知的局限,人们所看到的或许仅是客观事实的一面,而非全部。所看到所认识的仅是一面,而非全部。如孩子答题,答案是错的,解答过程与事实不存在对错。如生命成长,没有对错,所发生的所谓对错,都包含在生命成长事实中。这些,往往被人们所忽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命成长与生命认知,人不是在无知中用力,而是在已知中保守。人们总是在已知中认知自己或认识世界,不会获得生命的“整体”及整体认知,或获得与掌控部分,都是有限的已知部分。由于已知部分有限(也无限),无知部分未被掌控,实质:人活在自己的有知部分里。有知往往是人所感知及驱动面,忽视与“无知”无知面。这让人驾驭自我一样,并不知道自己的“无知”部分,根据自己的“已知部分”掌控自己。很多时候,人们说“最后一根稻草压死骆驼”,生动形象地比喻了一个“客观事实”,人们的映像直逼压视的状态下,被人主观无限地放大。困难的迫近与压视,必然会被映像放大,导致心理压迫,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越“无知”,不仅仅要认识,更需要通过行动,更需要心灵的神经源认知与生命爆发力、张力,帮助人打破“旧认知框”,“翻越”无知,走向新有知面。</p> 在“有知”的世界里看孩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在“有知世界”里看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孩子是这样”,其实是家长在与孩子的生活有知碎片里“认识”孩子。孩子呢?孩子在认知碎片里建立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人以生命感知觉器官建立“世界”,不是以“关系”建立世界,更不是以“逻辑”、以“思维”建立自我世界与认知世界。人们说是认识自己孩子,和孩子认识自己一样:在有限已知里认知已知和认识“所认识的世界”。如对于“家”的认识,从语言工具层面来认识“家”。由于已知有限,人只是在“解释”自己心中的“家”,而不是事实的“家”,更不会是家人心里的“家”。人的“家”意识千差万别,便有了千差万别的“家”。当人一旦认识到这点,人们才会产生新的意识与新行为,才会有新的认知产生,才会更新自己的“家”建设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有承认家“认知”的局限,人才会产生新认知,才会产生新的认知好奇心,才会以新的眼光来看家庭,看孩子,才会有新认知与新动力,这样,才是真的翻越自我认知,走向无知,突破自我,推动家庭建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事实上,孩子在成长,在变化,家长也在成长,在变化,家长需要以新的目光看孩子。从旧认知碎片看孩子的同时,更需要用新眼光来看孩子,相信:生命成长与自我成长是生命发展的必然。</p> 在建设“有知”的路上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都在建设“有知“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的认知建设也是建立于生命成长上。孩子也是。家长若不明白这点,是无法引导孩子进入认知建设的道上来。很多时候,家长的“理解”与埋怨,都是“孩子怎么怎么”,这种认知状态,还是停留于认知表层或工具认知层面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孩子喜欢玩手机这一事实上面。看看,哪个家庭,哪个家长不喜欢玩手机?一个成人拒绝不了的“事实”,为什么要一个未成年人“一定能”、“必须能”?这明显是有违事实的。手机方面的教育与家庭掌控,是每个家庭必须面对和共同面对的课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家长必须承认:没有手机现成的教育理论与可背的书,一切是全新的。家长必须承认一个事实:自己幼年时,父母没有手机,也不是手机世界、手机时代。这是当下家长必须承认与思考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帮助孩子认识手机,帮助孩子透过手机,看到手机组件、手机游戏、手机游戏软件、手机软件与游戏软件背后的开发团队(顶尖科学家们),孩子和家长能“玩得过”他们?透过手机、游戏软件的探知研究,家长更新自己的认知,孩子若能和家长一起研究,孩子的认知也会得到有效更新,面对这样的“事实”,孩子和家长一样,刷新认知后,“重新”开始管控自己行为,让自己行为更有“价值”,而不是像以前那样。</p> 承认“无知”属认知边界并指向“有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知的神奇,不是认知本身,而是有知与无知的边界模糊。这模糊,如混沌状态,所有的一切,变得如幻似真,看不到彼此的“真实”,却又真实“存在”。人的认知世界,是“有知”与“无知”的“魔幻缝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一个孩子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时,他总觉得自己是“对”的,不管看,不管说,不管辩护,都是“对”的。你怎么说,怎么告知,他都觉得“没有错”。当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时,他都不会觉得自己“对”和“对”在哪里。认知事实,就是黑夜与白天交缝的认知边界。你若以10000/1的超高速通过时,你就没有看不到边界,更不会感觉到认知边界的混沌模糊,若现实感知通过白天与黑夜的交接,你可能觉得是“漫长而无聊”的等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知世界就是如此神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神经世界里,认知过程中,它不是由此及彼,而是有知与无知同属一个整体,同时被工具操控或意志操控,有时候,认知事实好像以“一物两面”的形式呈现,事实上是人的认知世界如“有知被无知包裹”,站在有知的“地球”上,无法遥知无知的飘渺。人的认知却与生命成长在地球上,站立在“有知”上却感其真实,却无法遥知无知的浩瀚与飘渺。“无知”与“有知”的量却时刻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一旦承认“无知”,却已站在“有知”的可知可感之上。这是认知世界的神奇。</p> 家长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榜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永远是孩子成长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可能不知道,更或者不承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者曾接到某生的电话,电话里,该生说出自己的家庭教育之累。该生学生年代,也是“叫人头疼的”,其孩子也是“叫人头疼”。所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一般规律性认知。人们可以从神经科学中探索教育现象,家长是如何被孩子“榜样”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神经世界里,不管是哪个感知觉通路,都是从“连接”开始。孩子在没诞生之前,他是与母体“连接”的,是隔体感知的。诞生后,与家庭发生“连接”,“连接”创造了生命个体认知与成长。人们却忽视这“连接”,这样一来,“无知“在掌控家庭及家庭建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家庭生活中,投射,也是神经世界里的神奇。从生命成长中,是“我看到了什么”。在家庭生活中,孩子看到的:所有人都在玩手机,我没有手机。手机吸引人,我也想拥有等等。家长玩手机,却要孩子读书,这犹如父母在孩子旁边打麻将,却要孩子安静做作业。环境、人、事投射,并影响人的世界,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影响人最大是镜像与模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神经世界里,凡映入即镜像,不管是否意识参与,都进入模仿区域。看多了,“就会了”,这里面所说明的是神经世界的神奇。无知,父母就喜欢在孩子面前“做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事情”。有家长情绪来了,就“活个真实的样子”,却忘了还有一个“被镜像的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管你有知或无知,你都是被“榜样”。这,就是“家”和“家长”被放大的功能。</p> 孩子永远是唯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是家长永远的唯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命组合是神奇的。人们可能不知道:孩子诞生与生命世界的神奇。所有组合都是唯一,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只是相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成长,需要拥有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又需要一个怎样的家庭建设?由于生命的不可选择,让生命拥有更多的神奇。自私自利品质捆绑,以及自私所推动,人的生命建设可能面临挑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孩子是家长永远的唯一。需要珍惜,需要教育,需要帮助,更需要帮助孩子打开心窗心门,利用好欲望与认知,做自己生命主人,同时,要与社会价值所联系,而不是属于被别人有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认识自己,建设自己,学会做好自己活好自己,让生命生发更大的价值与意义。</p> 写在最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有书的家庭,却要求孩子看书喜欢书;没有喜欢读书看书的家长,却喜欢读书看书的孩子;没有注重知识提升和注重知识价值的家长,却要求孩子注重知识认真读书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现实里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请别让自己的无知毁了孩子的生命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写,都是为了探讨,让更多的人认识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望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都对你有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恩遇见,感谢有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