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八日行(四)松赞林寺、独克宗古城、迪庆民族慱物馆、红军长征愽物馆

李秀梅

<p class="ql-block">云南八日行,第六天上午游览香格里拉噶丹.松赞林寺。</p> <p class="ql-block">松赞林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普派寺院,位于香格里拉市建塘镇佛屏山脚下。海拔约3000米,始建于1679年。由五世达赖剌嘛亲赐名,并选址,奏请康熙敕建。</p> <p class="ql-block">工程历经二年于1681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寺院依山而建,形似古堡,占地33万平方米,因仿布达拉宫布局,形成"层楼耸峙,群楼重叠"的宏伟气势,玉殿扎仓,吉康雄锯制高点。被誉为“小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在门景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次我们五人上山是乘当地车子上来的。我们漫步寺庙内,环视周围环境,一切都感到新鲜。</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藏式建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松赞林寺其金顶白塔与藏式碉楼建筑群融合了藏族艺术精华,素有"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金顶在日光下熠熠生辉,僧侣们诵经声悠悠传来,声声入耳。</p> <p class="ql-block">松赞林寺作为川滇藏教中心,寺内现存八位活佛,在藏具有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主殿扎仓可容纳1600名僧人诵经,供奉宗喀巴大师像及金汁手书《丹珠尔》等珍贵文物。高高矗立的转经筒高24米,直径过5米,可容纳百人同时转动,体现了藏传佛教群体宗教活动的特征。这种大型法器不仅供信徒日常祈福使用,也作为宗教形式的重要道具,承载着宗教仪式的庄重性。</p> <p class="ql-block">五层藏式碉楼以鎏金铜瓦为顶,108根殿柱象征佛教吉祥数;八大康参环绕主殿,形成"城中有寺”的独特格局。</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寺内黄墙边留影。</p> <p class="ql-block">拉姆央措湖与建筑群相映,构成绝佳景观视角。</p> <p class="ql-block">松赞林寺的文化瑰宝:寺内藏有明代黄金香炉、清代宫廷唐卡、及金汁手写经书、壁画《释迦牟尼本生传》的藏画经典。每年藏历十一月举行的格冬节。跳鬼神舞是重要的宗教活动。</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壁画,讲述着古老的传说;酥油灯闪烁跳跃,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安抚着人们的心灵。在這里,你可以欣赏到藏式建筑的独特之美,感受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抬头望,连绵的雪山高耸入云,在日光照耀下。山顶积雪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显得更加巍峨壮丽。</p> <p class="ql-block">而在近处,五彩斑斓的经幡在微风中肆意飘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诵读着古老的经文。</p> <p class="ql-block">雪山、经幡、寺庙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一幅如梦如幻的绝美画卷。置身其中,仿佛时间都为这美景停滞,整个天地间仿佛只剩下自己与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信仰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在这一刻,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的界限,与历史对话,与信仰相拥。</p> <p class="ql-block">寺内的转经筒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这被视为佛教法器,每转一次相当于念诵一遍经文,具有消灾避祸、积累功德的作用。信徒们通过顺时针转动经简,代表吉祥如意,寄托对平安幸福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作为藏族艺术博物馆,转经筒的造型融合了藏式建筑美学。其钢制作的外壳镌刻着经文,內部装有卷轴经文,成为藏传佛教文化的实体化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虔诚的信徒在转动时,需顺时针绕行三圈寓意消灾丶祈福、增慧,藏民也会一边转动,一边默念经文,指尖划过经筒的每一寸,都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在香格里拉噶丹.松赞林寺阳塘康参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上山乘车,下山在此处路口徒步下山,一路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松赞林寺,它早已超越了普通寺庙的范畴,成为了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象征。它静静地嚞立在云端之上,宛如一位慈祥而坚毅的守护者,千百年来始终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宁静与祥和,无论风雨交加,还是岁月变迁,它都不曾动摇过。</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来到了松赞林寺的山脚下,那里的风景以自然与人文交融为特色。主要是纳帕海(拉姆央措湖)夏季水草丰美,湖面开阔如镜倒映雪山与蓝天;冬季干涸变为一片广袤的草原,呈现截然不同的风貌,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溪流蜿蜒,雪山融水形成的溪流,穿行于山脚草甸,增添了灵动感。(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寺院背后的雪山终年积雪,被视为神灵居所,融水滋养着纳帕海及周边的生态。</p> <p class="ql-block">周围分布着高山针叶林、灌丛,如杜鹃、格桑花及草甸,四季色彩变幻,尤其是秋季,金黄一片,色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纳帕海是松赞林寺的“眼镜”,是一片季节性的湖泊,冬夏二季是不一样的景。湖边常有藏民放牧,牛羊成群,牧歌悠扬,与远处的寺院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和谐宁静的高原画卷。</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在湖边留影。</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转向木栈道的另一边,它是眺望松赞林寺全院的绝佳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两边风景中流连忘返,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微风佛面,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总之松,赞林寺游览,不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i礼。</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景点是游览云南独克宗古城(藏语的意为"月光城")。它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区香格里拉市建塘镇,是茶马古道藏段的重要驿站,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古城以大龟山为中心,呈放射状布局。面积为15平方公里,藏式民居群保存完整,石板路上至今可见马蹄印,它见证了马帮文化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在独克宗古城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独克宗古城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独克宗古城广场,是月光与转经筒的千年对白,这座海拔3300米的"月光之城”心脏地带,正被高大的转经筒的铜铃声与藏民的低诵的六字真言,轻轻托起,仿佛时光在这一刻凝成了一块蜜蜡。广场中央的转经筒是整座古城的图腾。</p> <p class="ql-block">这是鸽子广场,白鸽起飞,象征和平祥和。在这里还有以茶马古道为背景的雕塑,通过商旅人物、马匹等元素,还原了古代贸易场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龟山脚下的喷水池,池边有藏民劳作的雕塑场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转山者小憩雕塑。</p> <p class="ql-block">在此处上山。</p> <p class="ql-block">古城中的大龟山,是独克宗古城的制高点,沿着阶梯爬上去。你就会看到一个巨大的转经筒和寺庙。这个转经筒被称为吉祥胜利幢,人们通常顺时针转动它来祈福。站在山顶可俯瞰整个古城,你会被古城的壮丽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世界最大的转经筒,高21米,重60吨,纯铜镀金,筒身刻有精美的佛教图案,包括四大菩萨浮雕和八宝图案等。简筒内藏有124万条经咒和多种佛宝。需10人合力才能转动,每转动一圈就相当于念佛号124声。它位于龟山大佛寺,是独克宗古城标志性建筑,曾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p> <p class="ql-block">独克宗古城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吐蕃曾在此设立寨堡,后成为纳西族军事要塞,清乾隆年间改设中甸门。2001年被评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2023年晋升国家4A级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独克宗古城不仅是一座地标,更是香格里拉没有被污染的圣地。在这里每一块石板都记得茮马古道的蹄印,每阵风都带着酥油灯的呢喃。独克宗广场不仅是景点,更是一部摊开在高原上的立体的"甘珠尔”。用心去体验这里一草一木,去感受这片土地沉淀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参观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它是探索迪庆多元文化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云南,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不仅是自然美景的宝库,更是多种民族文化交融的热点。</p> <p class="ql-block">一部辉煌的史诗在愽物馆内徐徐展开,它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民族画卷。</p> <p class="ql-block">而愽物馆就像是这个画卷的守护者,一将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文化瑰宝精心收藏以展示,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都能深入领略到云南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历史展厅,展出的古朴的青铜器和陶器,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p> <p class="ql-block">云南民族愽物馆在民族文化展厅,展出的色彩斑斓的各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非常好看,吸引了众多游客。</p> <p class="ql-block">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藏族、傣族等众多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服饰和传统技艺。</p> <p class="ql-block">云南还拥有着辉煌灿烂的古代历史,曾先后出现过古滇国、南沼国、大理国。古滇国,神秘而古老,其青铜器文化\独树一帜,那些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青铜器,展现了古滇人高超的智慧和创造力;南诏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崛起,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独特的文化体系,在西南地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理国,则以其祥和宁静、崇尚佛教文化氛围而闻名于世,精美的佛教造像,宏伟的寺庙建筑,都是其文化繁荣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自1995年开馆以来,始终致力于保护和弘扬各民族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参观后,我们在一层的休息厅休息。</p> <p class="ql-block">休息后再去参观对面的迪庆紅军长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博物馆,纪录了红二军和红六军团在香格里拉的休整历史。</p> <p class="ql-block">门口的红军长征纪念雕塑群,生动刻画了红军与藏族同胞友好往来的场景,成为长征文化与藏族文化交融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是高原上的革命传奇,也是中国唯一一座建在高原地区的红军长征博物馆。其主体建筑采用红色砖墙和藏式木梁設计,充满了鲜明的藏族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踏入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仿佛穿越回1936年的雪域高原。这座以"藏区长征”为主题的博物馆,用锈迹斑斑的马刀、泛黄的布告、藏族向导的皮袄等,无声诉说着红二、六军团在迪庆的17天一一这段被历史称为"雪山草地间的生命接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场景。</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过迪庆。</p> <p class="ql-block">红军强渡大渡河(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来到了迪庆。</p> <p class="ql-block">北渡金沙,中旬休整。</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借粮账本”让我们驻足,1936年4月,红军途经中甸(香格里拉)用银元向藏民购买青稞,账本盖有红军印章。</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陈列的当年红军进迪庆使用过的船只、标语:枪炮、马灯、粮袋、水壶以及文件书籍等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在现代展厅中展出军民鱼水情,让长征精神永世相传。</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迪庆雪山草地已变通途,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务实作风,恰是当下乡村振兴的镜鉴,就像迪庆人用长征路发展红色旅游,让"苦”变成"甜”。红军长征愽物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现代发展进步的象征,展示了迪庆高原的新面貌。</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迪庆.香格里拉的新面貌。</p> <p class="ql-block">编辑 李秀梅</p><p class="ql-block">摄影 周朝虹 李秀梅等</p><p class="ql-block">记录美好,分享快乐!</p><p class="ql-block">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