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印象

周必禹

<p class="ql-block">从火车上下来,银川的第一口风带着西北特有的爽利扑面而来。站前广场上那座巨大的酒瓶雕塑斜斜地立着,酒液仿佛正倾入下方的巨杯,阳光穿过瓶身的小孔,在地面洒下斑驳的光影。我站在那儿看了许久,这不像个简单的地标,倒像是这座城市在用一种豪迈的方式打招呼:来了,就喝一杯吧。身后高楼林立,前方绿意点点,行人匆匆,银川就这样不疾不徐地展现在我眼前。</p> <p class="ql-block">穿过几条街,鼓楼在树影间露出了飞檐翘角的轮廓。红门紧闭,像是藏着一段旧时光。楼前道路安静,几片落叶随风打转,头顶的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晃动,映着斑驳的光影。我绕着鼓楼走了一圈,仿佛听见了百年前的市井喧嚣——马蹄声、叫卖声、还有那从茶馆里飘出的秦腔。如今的鼓楼静得像一位老者,不言不语,却把整座城的记忆都压在了屋檐之下。</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街道还带着凉意,一位穿着橙色工装的清洁工正弯腰清扫落叶。她动作利落,扫帚划过地面发出沙沙的声响,像一首清晨的序曲。我站在街角等早餐摊开张,看着她把垃圾桶推到下一个路口。这条街很快就会热闹起来,商铺开门、行人穿梭,但此刻的干净与整洁,是她一帚一帚扫出来的。银川的美,不止在风景,也在这些默默低头劳作的身影里。</p> <p class="ql-block">鼓楼珠宝城的金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门口的花坛里摆着应季的花卉,红的、黄的,开得热闹。几个游客在门前拍照,有人举着自拍杆比着“V”字。我走进去逛了一圈,金饰琳琅满目,柜台后的店员笑容温软。这座城不张扬,却在细节处透着富足与体面。走出大门时,我回头看了一眼那块“黄金珠宝”的招牌,忽然觉得,银川的贵气,是藏在烟火里的。</p> <p class="ql-block">“西夏陵”三个字在红底上格外醒目,像一道通往历史的门。我站在展板前,看着那形似贺兰山的白色图案,仿佛听见了千年前的战马嘶鸣。西夏,一个短暂却倔强的王朝,它的陵墓静卧在这片荒原上,像被时间遗忘的碑文。我还没走近遗址,心却已沉了下来——有些记忆,不必喧嚣,也能震耳欲聋。</p> <p class="ql-block">花坛中央的“世界遗产”标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五彩的花朵簇拥着它,像是为这片土地加冕。几位游客在旁边驻足,有人轻声念着“西夏陵 | 银川”的字样。我蹲下拍了一张花与字的合影,忽然觉得,世界遗产不只是冷冰冰的称号,它是活的——活在这片土地的风里,活在每一个愿意停下脚步的人心里。</p> <p class="ql-block">一位游客站在标志墙前拍照,黑色上衣衬得她身影利落,口罩遮住了表情,但背影透着专注。我走过去,也站在墙前,让“西夏陵”三个字框住我的镜头。蓝天、绿树、白字、红墙,一切都安静得刚刚好。那一刻,我不是在打卡,而是在与一段被黄土掩埋的历史对视。</p> <p class="ql-block">走进西夏陵的入口,巨大的立体字“西夏陵”横在眼前,背后是无垠的草原与远山。几座残塔在地平线上若隐若现,像守陵的将士,千年不倒。我沿着步道往前走,脚下是碎石,头顶是蓝天。风从贺兰山那边吹来,带着沙粒的粗粝,也带着时间的低语。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沉默的土堆,讲述着一个王朝的兴衰。</p> <p class="ql-block">越来越多的游客出现在遗址区,他们沿着小路缓步前行,有的低头看导览图,有的仰头望远处的陵台。阳光洒在土墙上,泛出暖黄的光。我跟着人群走了一段,忽然停下,看一座巨大的土堆在逆光中勾勒出剪影。它不像陵墓,倒像大地隆起的一声叹息。人们轻声交谈,脚步放得很慢,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魂灵。</p> <p class="ql-block">一块石碑静静立在土墙前,红字刻着“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款是2006年。碑身后的土墙早已风化,裂纹如蛛网,却依然挺立。我伸手轻触墙面,粗糙的质感让人心安——这是真的,不是仿古的布景。历史不需要粉饰,它的美,就在这些被风吹雨打的痕迹里。</p> <p class="ql-block">一座仿古大门矗立在眼前,两侧木塔高耸,红旗下垂,岗亭前排着黄色路障。这不像景区入口,倒像某个边塞古城的哨卡。我走过大门,听见风穿过塔楼缝隙的呼啸声。停车场里车辆整齐,远处山脉静默,仿佛从古至今,这里就是通往另一个时空的关隘。</p> <p class="ql-block">西部影视城的入口挂着红横幅和灯笼,中央的圆形装饰刻着古字,像是某种图腾。游客们在门前拍照,笑声在空旷的天地间回荡。我走进去,仿佛踏入了某部老电影的片场——土墙、牌坊、铜锅、雕像,一切都带着戏剧的张力。可我知道,这些布景背后,是无数真实的故事在上演。</p> <p class="ql-block">“老银川街景”几个字挂在牌坊上方,红灯笼在风中轻晃。我走进这条街,马车正缓缓驶过,车轮碾过青石板,发出咯吱声。街道两旁是砖瓦老屋,有人坐在门口晒太阳,有人在屋檐下喝茶。那一刻,我分不清这是布景,还是生活。或许,在银川,历史从来就没走远。</p> <p class="ql-block">一辆驴拉的马车缓缓前行,车厢上盖着红布,车上的乘客穿着红衣,像一团移动的火焰。背景中,凤凰雕塑展翅欲飞,蓝橙相间的羽翼在阳光下耀眼夺目。我追着马车拍了一张,心想: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凤鸣西夏”吗?神话与现实,在这里交织成一幕生动的图景。</p> <p class="ql-block">又一辆马车驶过,这次是棕马拉的,红布车厢在风中微微摆动。凤凰雕塑依旧昂首向天,仿佛在守望着这片土地的每一次日出。我站在路边,看马车远去,蹄声渐消。忽然明白,为什么这里能成为影视城——不是因为布景有多真,而是因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长着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座红墙彩窗的建筑前,几位游客穿着传统服饰拍照。有人低头整理衣袖,有人摆出古典姿势。墙上的壁画斑驳,却仍能看出昔日的华美。我站在一旁静静看着,仿佛看见了某个朝代的贵族,在此宴饮、议事、起舞。历史从不曾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人们的想象与重现里。</p> <p class="ql-block">“和平义信”四个字挂在牌坊上方,两侧对联随风轻摆。橙色的凤凰雕塑立在下方,游客们围着它拍照。我仰头看牌坊,阳光透过字缝洒下,像一道光的誓言。在这片曾历经战火的土地上,和平二字,格外沉重,也格外珍贵。</p> <p class="ql-block">一位红裙女子站在土墙前,裙摆随风轻扬,发饰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她静静站着,像一幅画。我按下快门,却不敢走近——怕惊扰了这一刻的诗意。土墙风化严重,却依然坚固,正如这座城,历经沧桑,却从未失去它的风骨。</p> <p class="ql-block">一辆红轮手推车停在土墙边,车身上缠着黄布条和枯枝,旁边放着一个旧篮子。这不像展品,倒像是某位村民刚放下农具去吃饭。我蹲下拍了一张,忽然觉得,乡村的美,就在于这种不经意的质朴——不修饰,不表演,只是活着。</p> <p class="ql-block">长廊上挂满红灯笼,铜锅静立前方,石雕人像整齐排列,像在守夜。我走过这片区域,脚步不自觉放轻。远处山峦起伏,屋檐错落,整片建筑群像一座沉睡的宫殿。这里没有香火,却有庄严;没有僧人,却有敬畏。有些地方,光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