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东方绿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816634</p> <p class="ql-block">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音乐会于2025年9月20日晚上在厦门市(翔安)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我有幸作为市民千人合唱团的一员,亲历这场穿越时空的声浪,用歌声致敬不朽的胜利,礼赞来之不易的和平。</p> <p class="ql-block">一踏入场馆,目光便被中央那座巍然矗立的红色书法装置攫住。“胜利与和平”四个大字如刀劈斧凿,力透纸背,仿佛从烽火硝烟中奔涌而出,带着历史的重量与温度。深色背景衬出字迹的鲜红如血,自下而上的灯光如地火升腾,将每一个笔画映照得灼灼生辉。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这不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次灵魂的朝圣,我们在和平的此岸,向那段血与火的彼岸深情回望。</p> <p class="ql-block">千人合唱团已在观众席整齐就位,清一色的红衣如朝霞铺展,似火焰连绵。抬头望去,现代感十足的穹顶之上,灯光如星阵列,映照着每一张庄重而激动的脸庞。有人轻声哼唱,有人默念歌词,更多人静默端坐,仿佛在积蓄一股沉雄的力量——那是人民的声音,是历史的回音,将在今夜轰然奏响,响彻云霄。</p> <p class="ql-block">郭伟老师立于指挥台前,深蓝西装笔挺如松,手持麦克风,目光温润却坚定。作为本场音乐会的艺术总监,也是我们合唱团的灵魂引路人,他曾摘得圣彼得堡国际指挥桂冠,如今将世界舞台的严谨与热忱带回故土。他话语不多,却字字如音符般精准落心:“今晚,我们不是在表演,而是在诉说——诉说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黄宇翔静坐于电子钢琴前,黑色西装衬出他沉静如水的专注。指尖在双排键上翻飞流转,音色如江河奔涌,托起千人合唱的声浪。他是厦大艺术学院的才子,曾以电子键盘技艺惊艳八闽。此刻,他不再是独奏者,而是整场音乐跳动的脉搏——低调无声,却贯穿始终,以音符织就历史的经纬。</p> <p class="ql-block">厦门音乐文学学会合唱团登台,一曲《在太行山上》荡气回肠,如山风呼啸,如松涛怒吼。秦露指挥的手势如风拂山岗,层层推进,黄宇翔的伴奏则似山涧奔流,时而激越如雷,时而低回如诉。那旋律里有山的坚韧,火的炽烈,更有亿万人民挺立不屈的脊梁——那是民族魂魄在音符中重生。</p> <p class="ql-block">罗臣峰缓步登台,深色花纹西装衬出他儒雅而深沉的气质。他开口唱《松花江上》,声音如寒夜中的一束火光,照亮了那段流离失所的岁月。“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句未尽,已有观众悄然拭泪。那不是哀伤的泪,而是对故土深沉的眷恋,是对山河破碎的铭记,是对和平最真挚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随着男声小组唱起《码头工人歌》。他们身后,黑白影像缓缓滚动:码头上肩挑背扛的工人,脊梁弯曲却眼神坚毅,步履沉重却步伐不歇。歌声低沉如铁链拖地,如号子划破长空。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无数无名者以血肉之躯,扛起了民族黎明的曙光——他们不是英雄的名字,却是历史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一群孩子走上舞台,童声清亮如泉,《只怕不抵抗》唱得字字铿锵。他们高举小拳头,眼神明亮,毫无怯意。台下一位母亲轻声跟唱,声音微颤。是啊,他们不必再抵抗,但我们必须让他们记住——和平,是从不肯屈服的抵抗中走来的;胜利,是用无数牺牲换来的庄严承诺。</p> <p class="ql-block">随着郭伟老师一声号令,千人合唱团全体起立,背景大屏上“胜利与和平”四字熠熠生辉。台下红衣如海,静默中蕴藏着惊雷。当第一声合唱响起,那声音如洪流奔涌,席卷全场,我感到脚下的地面都在微微震颤。这不是演唱,而是一场集体记忆的觉醒,是千万颗心在同一节拍上共振,是历史在今日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我们齐齐举起双手,如同举起一面无形的旗帜。背景巨幅山河图徐徐铺展,“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几个大字如惊雷炸响。那一刻,我感到自己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正与无数先辈同频共振。庄重,激昂,热血奔涌——我们以歌声,重走那段烽火之路。</p> <p class="ql-block">黄梓烨与周涵缓步登台,一曲《小路》如清风拂面,温柔却坚定。她们立于绿意背景前,歌声如诉,仿佛在讲述战火中那些默默前行的背影——送粮的妇人,送信的少年,守望归人的母亲。那条小路,通向胜利,也通向人心最柔软的角落。和平,正是由这些无声的坚持铺就。</p> <p class="ql-block">褚震一袭白西装,男中音如钟鸣山谷,《共青团之歌》唱得豪情万丈。他立于红色山河图前,动作有力,眼神灼灼。那是属于青春的呐喊,是理想主义在历史舞台上的回响。台下许多年轻人轻声跟唱,仿佛在回应八十年前那群奔向战场的青年——信仰,从未断绝。</p> <p class="ql-block">段言博士一袭紫色亮片礼服,二胡声起,《新马赛曲》如烈风扑面。她指尖翻飞,琴弦震颤,传统乐器奏出激昂战歌,仿佛将东方的坚韧与西方的革命精神融为一体。蓝光流转,她如一位执剑的诗人,在音符中重写历史的篇章——音乐,亦是战斗的号角。</p> <p class="ql-block">刘羽彤一曲《五星红旗》将气氛推向高潮。她白衣红裙,歌声高亢如云;伴舞者黑衣红裙,动作整齐划一,如旗帜猎猎飘扬。紫色光影流转,舞台如梦似幻。那一刻,红旗不仅在天上飘,更在每个人心中升起——那是信仰的颜色,是胜利的象征,是和平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出生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内蒙古阿拉善盟民族歌舞团著名长调歌手斯琴格日勒登台,以苍茫悠远的长调高唱《金色圣山》与《苍天般的阿拉善》。她的声音如大漠风沙,穿越时空,将草原的辽阔与民族的坚韧融入这场胜利的礼赞——和平,属于每一寸土地,每一种语言。</p> <p class="ql-block">演出接近尾声,千人合唱团在郭伟老师的指挥下,再次齐声高唱红歌。大屏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字样熠熠生辉。灯光如血,照彻全场。我们不为仇恨而歌,只为铭记;我们不为战争而唱,只为和平——以歌声铸碑,以旋律铭史。</p> <p class="ql-block">曲终人未散。人们纷纷涌上舞台,笑着、喊着、合影留念。我们竖起大拇指,笑容灿烂如霞。大屏上“音乐”二字静静浮现,像一场温柔的收束。是的,音乐终会结束,但记忆不会。我们带走的不只是歌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胜利来之不易,和平值得守护,历史必须铭记。</p> <p class="ql-block">归来时,地铁车厢里仍是一片片红色的余波。我们像一簇簇未熄的火种,散入城市的夜色。有人轻哼着《在太行山上》,有人翻看手机里的照片,更多人沉默着,仿佛还在回味那场灵魂的共振。这一夜,厦门的风里,有历史的回声,也有未来的低语——胜利与和平,将在我们心中,代代传唱。</p><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许国波</p><p class="ql-block">*本篇图片来源《胜利与和平》现场图片直播,照片稍有剪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