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后再聚首

家忻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0日,华南师大附中65届学子,毕业60年后再次聚首于母校。</p><p class="ql-block"> 年近8旬,相聚一堂,不容易啊!</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甲子过去,弹指一挥间。曾经的少男少女,风华正茂。今天,已近耄耋之年,虽老态龙钟,但却精神奕奕。相会之时,互相握手,满是问候之语,尽是关怀之情。都在感叹,老了。</p> <p class="ql-block">  以前都是班聚会,今天是级聚会。当年高一至高三,全级6个班,300人,其中1~3班是原华附初三毕业考上,加上从外校招收,学俄语。4~6班,学英语。</p> <p class="ql-block">  一、我的母校</p><p class="ql-block"> 华师附中,前身是刨办于1888年的广州格致书院。我在校时是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现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这里,我受到六年的中学教育。</p><p class="ql-block"> 我在读时的华附</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华附校园。可惜下雨,不能拍到运动场、游泳池、图书馆以及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食堂等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这漂亮的围墙原来是竹篱笆墙,初中时的某一天中午,我从这里的一个破洞钻出校外,被刚好路过的教导主任逮个正着,迎来一顿批评。</p> <p class="ql-block">  当年,学习之余,我参加了无线电、俄语等兴趣小组活动,印象较深和收益较大的是参加了管乐队,为我以后在大学期间和工作单位的参与文娱活动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老师,有当时的校长,后来的广东省副省长王屏山,有家兄姚家慧,还有各科科任老师,是他们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是哺育我们成长的园丁、是我们尊敬的导师。</p> <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附中颇为得意的“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全省高考率第一,上山下乡也是第一。这是当年65届(包括初、高中)上山下乡务农同学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  二、对2班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2班的同学有部分是原初中2班考上高中并编入2班的,另有原初中4~6班的部分同学,以及2中、八一中学、铁中等学校考入的同学。虽然来自各方,班内有不少高干子弟,大学教授子弟,也有平民百姓子弟。但不管是谁,大家相处十分融洽,从不炫耀家庭背景,成绩好的也乐于帮助别人,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十分友好,难能可贵。永远难忘一起学习,一起锻炼,一起劳动的日子。还记得同学们为讨论一些课外难题而争论的情景,还记得参加各种兴趣小组的活动,记得农忙去花县(现花都)下乡割禾,记得到龙洞的学校农场放牛放羊的趣事。还记得每顿下饭的无缝钢管或猪乸菜,记得担水淋菜的日子,记得到处寻找水浮莲等猪饲料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在此高高兴兴地聚会之时,我们也深切缅怀我班的就读于中山医学院时救火英雄叶小埝烈士,缅怀在肇庆西江柴油机厂工作时,在沉船事件中逃脱了又倒回去救人而牺牲的陈带雄同学,以及因病先我们而去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  后排右边是叶小埝烈士</p> <p class="ql-block">  过往的几次聚会</p> <p class="ql-block">  三、聚会</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聚会,集合了原高三级的近百名学子。全级300人,这个年纪,来了近三分一,实在难得。</p> <p class="ql-block">  黄爱国副校长在聚会上讲话</p> <p class="ql-block">  我班今天到了13人</p> <p class="ql-block">  可惜,雨一直在下,没有拍到更多的室外校园和游览新校园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中午,约了几位初中同学共进午餐</p> <p class="ql-block">  初中同学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前些年的聚会</p> <p class="ql-block">  短短半天,与高中十几位及初中几位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以及其他班的几位管乐队的老队友,十分开心。大家在愉快地回忆往事,互相询问和关心近况,并互相祝福平安健康。午饭后,结束了短暂但难忘的聚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