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方客家人聚居地有一种风俗习惯是——赴墟,与其他地方的赶集是同一回事,实质上是传统的农贸市场集中自由交易日。我老家的镇子几百年来一直按照每月农历的2、5、8日为墟日,邻近的镇子有1、4、7的墟日,还有3、6、9为墟日的。目的很明确是保证商贸交流。每月逢10、20、30日休息日,十里八乡无墟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墟日十分热闹,四邻八乡的乡亲们把自家的出产富余拿到集市(墟场)上去卖、变出钱来。那家需求不能自给自足的到墟市上去买回来。那时商业不发达,交通运输也落后,墟市算是大规模的农村市场。墟日总是人潮拥挤,摩肩接踵,叫卖声此起彼伏。通常,下午2点钟一过,热闹的墟场就快速冷清下来。</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墟场上交易中六畜自然少不了,还有木材、竹制品,手工制的生活用品,小百货,水果、柴薪、木炭以及自家种的各种农产等等。现在的墟场已大不一样了,以前在墟场交易的好多东西已不见踪影,也无需在墟场买卖了。况且现在去赴墟的大多是留守农村的中老年人,墟场也没了昔日的人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熟悉的墟场遛了一圈,以往的烟火气大多被进店经营取代。加上现代化高度发达的电商、物流社会服务,墟场的人流少得可怜,倒是外卖骑手和快递骑士穿街过巷,极速奔驰。把许多原属墟场交易的内容转变成了网络商贸和配送服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墟场正慢慢地虚传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