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穿越时光、穿越历史的红线(二)

uojen(叶军彪)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根穿越时光、穿越历史的红线(二)——中山舰激战长江英烈千秋,新升隆喋血扬子流芳万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龙剑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V腾云驾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09月18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舰激战长江英烈千秋,新升隆喋血扬子流芳万代 2025年8月31日,“胜利·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在福州市三山人文纪念园举行。抗日志士及后人代表、专家学者、青年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近400人齐聚一堂,共同缅怀历史、致敬英雄。 我出席了这次纪念活动,有耄耋老翁,百岁抗战老兵,也有扎着红领巾的花样少年,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职业的各界人士怀着对先辈的崇敬心情,在抗战精神的鼓舞下,在爱国主义情怀的感召下,在这里致敬先烈,缅怀亲人,场面庄严肃穆,火炬引领未来,一根穿越时光、穿越历史的红线把我们所有人都凝聚起来了。活动结束后,我有幸结识了原国民党海军起义将领后代,他们在中山舰雕塑前照相,并谈论第二天与武汉中山舰纪念馆共同举办舰魂永铸——中山舰命名百年纪念活动暨中山舰抗战史迹特展”。1997年,中山舰在湖北省武汉市长江段打捞出水。1998年10月,在中山舰殉国六十周年之际,福州晚报发起并组织了“海峡两岸中山舰幸存者重返中山舰”活动。两岸中山舰幸存者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携手重返中山舰,相关报道感动了许多人,也引来海内外媒体跟踪采访报道。此后,福州晚报又参与促成中山舰抗日大型雕像与中山舰抗日官兵义冢落户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并作全程记录。我对抗战期间,中国海军的事迹了解不多,在抗战精神这根红线的牵引下,我有幸结识了这些海军将领的后代,通过了解他们父辈的斗争事迹,心中的那份崇敬油然而生。 一、中山舰沉没、萨师俊壮烈殉国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三菱长崎造船所订购的,1913年完工返国,被编入北洋政府海军 。“中山”舰虽然吨位不大,但却以它特有的历史而成为名舰:1915-1916年,“永丰”舰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护国讨袁运动,首创义举,随后它又经历过“护法运动”“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中山舰”等重大历史事件。 图为 中山舰老照片 该舰造价为68万日元。该舰长62.1米,宽8.9米,排水量836吨,航速13.5海里/小时。有主副炮8门,满员编制138人。整舰比例适中,造型优美,1913年1月20日编入海军第一舰队,是当时一艘颇具实力的新式军舰。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山”舰等49艘军舰被国民党政府调入长江内,以“拱卫京畿(南京)”。这些舰只大部分遭日寇飞机轰炸沉没和日舰炮击沉没,或自沉于江阴、马当阻塞航道。 1938年秋,京、沪沦陷后,武汉成了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之一,1938年6月,中山舰舰长萨师俊率部参加武汉会战,10月,日军逐步进逼武汉,中山舰奉令调到武汉金口封锁航道,担负从嘉鱼新堤至武昌县金口镇江面的警戒及运输任务。当时,中山舰主、副炮已拆下装在岸边几个要塞上,剩余火力难以抵御袭击。1938年10月24日下午15时许,当“中山”舰巡航在湖北金口江面时,突遇六架敌机轮番攻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为 修复后的中山舰在缺乏空中支援的情况下,炸弹击中舰体左舷,使舵机失去控制,后又击中舰桥右侧,火光冲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战斗中,舰长萨师俊右腿被炸飞、左腿受到重创,但他仍强忍剧痛,拒绝离舰。萨师俊说:“身为舰长,弃舰就是偷生,这是我成仁取义的时候。”中山舰已失去动力,进水严重,船身大幅倾斜超过40度,已无望得救,萨师俊身负重伤行动不便,官兵们坚决要带舰长一起撤离,把他搀扶上了一条舢板。惨无人道的日军向满载伤员的舢板射击,萨师俊头部中弹,当场壮烈殉国年仅43岁。但日本飞机违反国际公约对载有伤员的两艘舢板进行扫射攻击,中山舰于下午3点50分沉没于金口龙床矶。是役,中山舰共阵亡官兵25人、轻重伤20多人。 中山舰,不仅是一艘战舰,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从戍守北疆中启航,在抗战烽火中殉国,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民族记忆与家国情怀。 1997年,在沉没半个多世纪后,中山舰在武汉市长江段被整体打捞出水,修复保存在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供后人瞻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舰上的弹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修复后的中山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5根洁白石柱直指苍穹,25位英烈的崇高精神将随着长江奔涌,永不止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认真回顾这段血染长江的战斗场面时,我惊讶的发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撤离武汉时,租用的民船“新升隆”号货轮就在中山舰沉没的前一天,10月23日下午在长江江面也遭日本的军机轰炸,致人员重大伤亡,物资器材、资料全部损失。 我的父亲龙飞虎时任八路军办事处交通科副科长,就在这艘货轮上,为掩护和抢救受伤落水人员,最终遇险被激流卷入江水,漂流数小时后脱险获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为 1938年,龙飞虎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新升隆” 罹难,扬子江悲歌 1938年6月,侵华日军为了击垮中国抵抗力量,溯长江西进,发起对武汉的攻击。中国军队以武汉及附近地区为中心,同日军展开了大规模的会战。随着广州失守,国民党政府决定弃守武汉,撤往重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以下简称“八办”)秘书长李克农负责订租了泰昌公司的“新升隆”号轮船。此轮船是蒸汽机动力,为1909年4月制造,总吨位数334吨。10月下旬,周恩来决定“八办”和新华日报社的大部分人员一起乘船走水路先行撤往重庆。全体人员编成西撤大队,共约100余人。由李克农担任大队长,新华日报社社长潘梓年担任副大队长。西撤人员中有“八办”军事部高级参谋边章五、周恩来的秘书王炳南及其德国籍妻子王安娜、周恩来的警卫副官“八办”交通科副科长龙飞虎,还有到长江局汇报工作的东北义勇军司令员李延禄及警卫员和白求恩医疗队的翻译、护士琼·尤恩,及苏联塔斯社舒宗侨等3名中籍记者等。另外,同行的还有撤往宜昌的中共湖北省委负责人钱瑛等3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为 1938年李克农(左一)与叶剑英(右二)等在汉口八路军办事处合影。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10月22日,“新升隆”号按“八办”要求准时停靠在粤汉码头。两辆卡车将报社的印刷设备、纸张和“八办”成捆的文件以及其它物资运到码头,装上了船。当日下午,李克农带领西撤大队人员陆续登船。这时岸边突然出现了一大批无法买到船票或无钱买船票的难民,他们如潮水般涌向停靠在码头边的小船。日机开始在武汉上空盘旋,难民们惊恐万状,有的从小木船上往“新升隆”号上爬,有的抓住缆绳攀上甲板,码头上一片混乱。周恩来原本是来为西撤大队送行的,见状便立即指示身边工作人员:“一定要满足同胞们的要求,挤也要让大家挤上去。”他亲自上船清点人数,尽可能地腾出位置,接受难民。他说:“我们带更多的同胞到大后方去,就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积蓄力量。”临别时,周恩来嘱咐李克农等,途中一定要注意安全,轮船夜间航行,白天休息。“新升隆”号在暮色中徐徐启航,23岁的《新华日报》女记者项泰(胡绳的胞姐)带头唱起了《抗敌歌》。周恩来站在岸上,向同志们频频挥手,直到轮船远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为 1938年,周恩来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0月22日晚上,“新升隆”号溯江而上,航速十分缓慢。23日早晨8点多钟,行驶到距武汉85公里的嘉鱼县燕子窝(今属洪湖市)的江面上。那一时期,日军已获悉武汉国民政府将西迁的情报,在空袭武汉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上行船只的封锁。日机空袭时间一般为上午9时至下午3时,因此轮船航行必须避开这个时段。李克农命“新升隆”号停靠在长江北岸的燕子窝码头。潘梓年让项泰通过船上广播通知大家:“为防空袭,白天停航,夜间航行。轮船马上靠岸,请各自疏散,下午4点前回船。”船上人员大都上岸,疏散到附近村庄。龙飞虎带领警卫战士则留在船上,看护船上物资和文件资料,留在船上的还有一些带着小孩的妇女。到了下午3点多钟,日机没有出现,岸上人们以为警报已解除,陆续返船。已经返船的人员有的躺在甲板上闭目养神,有的翻阅着书籍,有的写着当天的日记。船上拉响了汽笛“呜—呜—呜—”催促还在岸上的人赶紧上船,这时,突然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接着,4架日机低空盘旋,掠过码头。船上人惊慌失措,孩子们哭叫一片。记者铸夫迅速用两条棉被盖好印刷机,以免暴露目标。正当大家紧急朝岸上疏散时,4架日机向“新升隆”号俯冲下来,为首的日机投下一颗燃烧弹,“新升隆”号前舱顶棚立刻爆炸,浓烟滚滚,轮船开始燃烧,烈火迅速蔓延。后面的日机又扔下几枚炸弹,“轰隆”几声巨响,船顶炸塌了,船上呼唤、哭叫声不绝于耳,乱成一团。图为 遭受日机轰炸的“新升隆”轮。日机绕着“新升隆”号盘旋,来回俯冲,用机关枪不停地向船上、岸边的人群扫射,顿时血肉横飞,浑浊的江水一下子变成了红色。李密林在烈火中大声呼喊:“同胞们,快跳水!”他自己却扑向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为他们挡住机枪扫射下来的子弹,而当场牺牲。孙世实本可跳水逃生,但他把一张木桌翻过来,先把患重病的李声簧安置在上面推到江中,自己却中弹牺牲。脸颊被烈火烤得通红的项泰把孙及民手臂上的伤口包好,塞了一块木板给他,把他推下水,等自己准备弃船逃生时,不会水的胡宗祥死死抓住船舷大声求救,她毫不犹豫地伸手相救,结果被机枪子弹射中,倒在血泊之中。龙飞虎带领八路军警卫战士临危不惧,在船上来回奔跑救人救火。慌乱中有人跌入江中,双手在水中扑打,大声呼救,略通水性的龙飞虎跳入江中救人,一个浪头打来,龙飞虎被卷走,漂向下游,在江中漂流了数小时后被群众救起。与他一起救人救火的八路军警卫战士有4人英勇牺牲。日机围着“新升隆”号连续轰炸、扫射了半个小时,直到再也看不见能动弹的人,才飞离。“新升隆”号上尸体遍布,被无情的烈火焚烧着;船舱窗口垂挂着挤不出来的死难者焦黑的头颅;有妇女和孩子的腹部被炸穿,肠子流出体外;跳进江里不会泅水的九死一生,会泅水的多半也在敌机枪子弹下丧生。燃着熊熊烈焰的“新升隆”号缓缓沉入江底,新华日报社的机器、纸张,“八办”的文件资料以及其他物资都随船沉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为 遭受日机轰炸的“新升隆”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日机绕着“新升隆”号盘旋,来回俯冲,用机关枪不停地向船上、岸边的人群扫射,顿时血肉横飞,浑浊的江水一下子变成了红色。李密林在烈火中大声呼喊:“同胞们,快跳水!”他自己却扑向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为他们挡住机枪扫射下来的子弹,而当场牺牲。孙世实本可跳水逃生,但他把一张木桌翻过来,先把患重病的李声簧安置在上面推到江中,自己却中弹牺牲。脸颊被烈火烤得通红的项泰把孙及民手臂上的伤口包好,塞了一块木板给他,把他推下水,等自己准备弃船逃生时,不会水的胡宗祥死死抓住船舷大声求救,她毫不犹豫地伸手相救,结果被机枪子弹射中,倒在血泊之中。龙飞虎带领八路军警卫战士临危不惧,在船上来回奔跑救人救火。慌乱中有人跌入江中,双手在水中扑打,大声呼救,略通水性的龙飞虎跳入江中救人,一个浪头打来,龙飞虎被卷走,漂向下游,在江中漂流了数小时后被群众救起。与他一起救人救火的八路军警卫战士有4人英勇牺牲。日机围着“新升隆”号连续轰炸、扫射了半个小时,直到再也看不见能动弹的人,才飞离。“新升隆”号上尸体遍布,被无情的烈火焚烧着;船舱窗口垂挂着挤不出来的死难者焦黑的头颅;有妇女和孩子的腹部被炸穿,肠子流出体外;跳进江里不会泅水的九死一生,会泅水的多半也在敌机枪子弹下丧生。燃着熊熊烈焰的“新升隆”号缓缓沉入江底,新华日报社的机器、纸张,“八办”的文件资料以及其他物资都随船沉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为 幸存者们登上穿越洪湖的小船,右一为王安娜、钱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苍茫暮色中,经寻找和清点,“新升隆”号共有80多人伤亡。西撤大队牺牲的烈士有25位:新华日报社的潘美年、李密林、项泰、程德仁、罗广耀、陆从道、李鉴秋、胡炳奎、王祖德、罗仁贵、潘香如、季履英、胡宋祥、许厚银、易竟成、李元清共16人,“八办”的孙世实、张海清、赵兴才、伍高年、徐挺荣、傅此明、韩金山、张清新及武汉新知书店人员钱歧共9人,最小的李元清年仅13岁。 在武汉“新升隆”号惨案发生后举国震惊,国人强烈声讨日寇惨绝人寰的兽性,沉痛悼念死难烈士和同胞。12月5日,由新华日报社出面,在重庆国泰大戏院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有各界爱国团体的代表和爱国人士以及中外记者共5000多人,大厅之中摆放着100多个花圈,悬挂着300多幅挽联和挽件。中共中央领导人敬献了挽词或挽联。毛泽东的挽词是“为国牺牲”;朱德、彭德怀的挽词是“功在党国”。周恩来、叶剑英的挽联是:“江上焚舟,空负乘长风破巨浪之志;后方殉国,同于执干戈卫社稷而亡。”中共南方局常委凯丰的挽联是:“也有战士也有文人也有难民风雨同舟路过嘉鱼遭毒手,莫分阶级莫分党派莫分职业团结救国共驱日寇出中华。”邓颖超题写了《敬悼新升隆二十五位死难烈士》的长篇祭文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图为《新华日报》当年的报道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1987年,燕窝镇人民政府在烈士安葬地修建了8米高的纪念碑和烈士公墓。邓颖超为纪念碑题词“新升隆遇难烈士永垂不朽”,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为烈士公墓墓碑题词“洪湖市燕子窝新升隆殉难烈士公墓”。三、全民抗战国共合作谱新篇 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武汉会战是这一伟大战略构想的实践验证,毛泽东同志从把握全局、以弱胜强出发,为全民族抗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路线图。武汉会战,是我国抗日战争战略转折的关键节点,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占领全中国的美梦,中国战场转入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日军动用军队35万,沿长江两岸及大别山北麓合围武汉。中国集结百万大军,依托长江、大别山及湖泊沼泽地貌,构建起多层次防御体系。会战打响,战场涉及安徽、河南、江西和湖北4省大片区域。面对溯江西进的敌军,中国军人在两岸垒起炮台、碉堡,在水中布设水雷、暗礁,扼住长江咽喉。距武汉下游150公里处的田家镇,以山锁江,构成拱卫武汉的外围要域。1938年9月,在此打响的田家镇保卫战,有效牵制了大批日军向武汉推进。烽烟不息,战旗永矗。自1938年6月至10月,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性战役。武汉会战不仅是一场关乎战略存亡的军事较量,更立起中华儿女共筑抗日长城的团结丰碑——会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武汉三镇发起献金运动,政要将领、商界名流、农夫小贩,各尽所能,捐款捐物。根据时任“八办”机要科长的童小鹏回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8年7月7日,为纪念七七事变一周年,政治部三厅开展的“献金活动”给武汉三镇的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我也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这次活动。我们乘坐的汽车挂着“中国共产党献金团”的横幅,格外醒目,沿途受到行人鼓掌欢迎。我们到达汉口江汉关献金台时,群众情绪达到高潮。王明代表中共中央将1000元党费献上;接着,周恩来走上台献上在政治部领取的7月份的薪金240元;王明、董必武、博古、林伯渠、吴玉章、邓颖超6位参政员7月份的薪金每人各350元也献上(毛泽东在延安打来电报,捐献一个月参政员工资);李克农代表八路军战士捐献伙食费节余1000元;叶剑英、李克农、钱之光、李涛、边章伍7月份的生活费各5元,我和赖祖烈、邱南章的生活费各4.5元,廖似光、孟庆树、刘群先、龙飞虎等7月份的生活费各4元,警卫员巴芳廷、刘九洲等一个月的生活费都捐献了2.5 元,当群众知道了八路军将士每月的生活费高的才5元,低的仅2.5元,现在又慷慨捐时,都深为感动。”(摘自:《少小离家老大回》——童小鹏回忆录)战时的武汉,还见证了国共两党的密切合作。国难当头,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领域全面密切合作,把第二次国共合作发展到了高峰。武汉会战扭转了抗日战局的走向。武汉在成为全国抗战中心的同时,着手筹备战略转移,成功将此前转移至华中地区的设备与人员迁移至西南,日军自此陷入持久战的泥淖,妄图短期内灭亡中国的野心破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重新审视发生在武汉保卫战期间,遭日军飞机轰炸而牺牲在长江江面上的两艘船舰,有一个惊奇的发现,中山舰属国民党海军在正面战场上,在前方抗击日军而遭日机轰炸沉没。新升隆号轮船是民船,共产党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租用,转移人员物资和人民群众,属后方保存战略支撑的有生力量,遭日机轰炸而沉没。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国共双方牺牲的人数竟惊人的一致,都是25位烈士。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 背面碑文由毛泽东主席撰文、周恩来总理题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時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厯次鬥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体會議建立 从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到1949年建国历经28年,其中14年参与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这是与中国共产党直接有关的无形资产。但中国共产党所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没有局限党派和意识形态之争,而是上溯到1840年的晚清。其意义不言自明,昭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自觉性! 所以,开展共同纪念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武汉保卫战中牺牲的烈士,可以更好的彰显统一战线的伟大功绩,可以更进一步的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加强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争取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心向祖国,促进统一大业,有着积极的不可估量的凝心聚力作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呼吁党和政府的统战、党史、宣传、文旅、民政等部门,从全民族抗战的大视角,从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从新时代统一战线的纬度,把共同纪念中山舰和新升隆号轮的纪念活动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bsfgtz"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b>《画说那时红星闪耀》(一)</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