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晋”印象(五)——登临洪洞县广胜寺

谦谦君子(潘万宝)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潘万宝</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潘万宝</p><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图片来至于网络(在此致谢)</p> <p class="ql-block">清晨,我们依循导游的安排,准时于七点半登车,然而左等右等,导游却迟迟未至,众人渐生抱怨。无奈之下,唯有静心等待。正焦灼之际,酒店服务员匆匆从大厅奔出,手中高举两只旅行茶杯,高声问道:“哪位客人落下了茶杯?”原来,这茶杯是同行友人为此次山西之行特意购置,价值不菲,却在匆忙中遗留在房内。见状,大家相视而笑,竟觉导游的迟到反而成了一桩幸事。一时间,车厢内的烦闷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愉悦的谈笑声,旅程也在这一抹意外的暖意中悄然启程。</p> <p class="ql-block">此行的目的地,是临汾市洪洞县的千年古刹——广胜寺。提及洪洞,或许有人对广胜寺尚感陌生,但“洪洞大槐树”却早已家喻户晓。不错,那棵承载着无数华人寻根记忆的古槐,正是这片土地上最深沉的文化符号。遗憾的是,我们的行程与大槐树擦肩而过。然而在车上,导游娓娓道来那段厚重的历史,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故土血脉的大门,补上了这堂迟来的文化课。</p> <p class="ql-block">随着车轮滚滚前行,霍山巍峨的身影逐渐映入眼帘。正当我们沉浸于讲述之中时,广胜寺的飞虹塔已傲然矗立于山巅之上,如一道直指苍穹的虹光,静默地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广胜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初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更名广胜寺,寓意“广大于天,胜妙于世”。1961年,它便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唐大历四年(769年),郭子仪奏请重建;宋金之际,兵火焚毁,复又兴修;元大德七年(1303年),一场大地震将庙宇夷为平地,两年后再度重建。此后虽历经明、清地震,然除飞虹塔与大雄宝殿为明代遗构外,其余多保留元代风貌,堪称一部立体的建筑史诗。</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依山而建,分为上寺与下寺两部分。上寺坐落于山腰之上,气势恢宏,以飞虹塔与大雄宝殿为核心。飞虹塔,始建于东汉,现存建筑为明嘉靖年间重修,高47.31米,十三层八角,通体镶嵌黄、绿、蓝三彩琉璃,流光溢彩,精巧绝伦,被誉为“中华第一琉璃宝塔”。2018年,经世界纪录认证,它被确认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座古塔曾作为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一集的取景地,唐僧扫塔的身影仿佛仍在塔影间回旋,让神话与现实在此交汇。</p> <p class="ql-block">步入大雄宝殿,华严三圣庄严端坐——释迦牟尼佛居中,文殊、普贤菩萨分列左右,塑像技艺精湛,神态安详,透出浓郁的宋代艺术风韵。毗卢殿作为上寺主殿,建于元代,内供毗卢遮那佛、阿閦佛与弥陀佛,两侧胁侍菩萨与护法金刚栩栩如生。北壁所绘十二圆觉壁画,笔法细腻,意境深远,尤为珍贵。而这里,也正是《赵城金藏》曾经安放之地。殿中仍保留着当年存放经卷的木柜,仿佛时光未曾流转。这部金代刊刻的佛教大藏经,以《开宝藏》为蓝本,译自玄奘取回的梵文真经,全球仅此一部,被誉为“中华第一佛经瑰宝”,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列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广胜寺也因此声名远播。</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前,两株唐代古柏静静伫立,已有1200余年历史,树干分别向左、右螺旋扭曲,姿态奇绝,被称为“左右扭古柏”,是广胜寺“三绝一奇”中的“一奇”。它们如同两位阅尽沧桑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刹。而飞虹塔、《赵城金藏》与水神庙元代壁画,则并称“广胜三绝”,共同构筑起这片土地上无与伦比的文化高度。</p> <p class="ql-block">下寺坐落于山脚,由水神庙、山门殿等建筑组成,格局古朴,氛围清幽。水神庙始建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专祀水神的庙宇,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庙宇不仅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也映照出水利文明的深远脉络。</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四壁布满近二百平方米的元代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生动再现了元代社会生活与信仰图景。其中南壁东侧的戏剧壁画与西壁北侧的打球图,尤为精彩,被公认为“广胜三绝”之一,并于1998年双双入选《中国历史》教科书,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记忆。这些壁画宛如一把钥匙,轻轻一转,便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元代世界的门扉。当脚步缓缓走出庙门,那些鲜活的人物、灵动的场景仍在心头萦绕,仿佛历史并未远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与我们对话。愿更多人走进这方静谧之地,聆听壁画中的千年低语,感受中华文明那绵延不息的温度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水神庙前,一方巨池澄澈如镜,池角泉眼汩汩涌动,清流不息——这便是著名的霍泉。此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更荣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年用水利用率高达98.8%。泉水源自霍山脚下,泉域广达1272平方公里,平均流量4.03米³/秒,稳定充沛。百余处泉眼错落分布于长57米、宽16米的方形池中,水质清冽,滋养着汾河支流,亦是洪洞县的生命之源。其灌溉历史始于唐代贞观年间,惠及洪洞、赵城两县农田。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已有记载,清代文献更详述其伏流奇观。如今,海场、分水亭等水利设施与水神庙群相映成趣,构成一幅集自然、工程与信仰于一体的独特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归途中,众人仍沉浸在广胜寺的壮美与深邃之中。那飞虹塔的琉璃辉光、大雄宝殿的庄严佛像、水神庙的元代壁画、霍泉的汩汩清流,无一不令人叹为观止。我们为先民的智慧与匠心深深折服,更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愿广胜寺、飞虹塔、水神庙这些中华文化瑰宝历久弥新,光照千秋;愿中华文明如霍泉之水,源远流长,奔流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