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证人

北 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偶刷抖音了解到哈尔滨市南岗区吉林街52号这座前捷克使馆的前世今生,此建筑的产权归我曾经工作的哈尔滨警备区所有,原来还居住着多户哈警的职工,现已成为危房,早已是人去楼空,铁将军把门。翻阅资料,再次走进庭院,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栋三层的古典灰暗建筑,半地下室沉陷于地表之下,仿佛暗示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沉重。建筑东侧的窗户上,曾镶嵌着两只展翅欲飞的山鹰雕塑,栩栩如生,人们因此称它作“大鹰楼”。如今鹰首已失,只余残翼,如同被时间撕去一半的记忆,既不完全消失,也不完整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栋楼建于二十世纪初,约在一九〇五年前已然矗立。初时乃是犹太实业家克罗尔的私宅。想象百年前,这里花木扶疏,园墙高立,阳光穿过树隙落在白石小径上,一派宁静富足之象。建筑左侧设一半圆形阳光厅,巨窗迎日,光线经薄纱过滤,溢满厅内每一角落。克罗尔先生坐在其中,或许一边读报,一边望着园中景致,俨然一个与世无争的富豪。谁又能料想,这一处雅致宅邸,日后竟将成为几国交涉之枢纽,更成为人间地狱的一处前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二四年,大鹰楼易主,成为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临时驻地。五载光阴,外交官员在此进进出出,文件信函在此往来穿梭,楼的内部回荡着异国语言与政治密谈。至一九三一年六月,捷克斯洛伐克于此设立领事馆,展开对华外交活动,后来人们也习惯称之为捷克使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历史的急转直下,常出人意料。一九三七年,日军铁蹄踏碎哈尔滨的平静,此处建筑被日本关东军强占,成为满洲第731部队——防务给水部队的办公室,更是石井四郎的居所。石井部队,对外或称嘉茂部队,实则是施行细菌战研究、以活人进行残忍实验的恶魔巢穴。而吉林街52号,作为其外务联络室,成了魔窟与外间联系的枢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无数抗日志士与无辜百姓经由此地,被“特别移送”至平房区的731本部。他们被冠以“马路大”之称,剥夺姓名与人格,成为实验材料。阳光大厅曾照耀克罗尔家族的闲适时光,此刻却映照着一批批被缚者的绝望面容;曾经回荡外交官低语的回廊,如今充斥着731队员的皮靴声与囚徒的镣铐响。欢笑的余音似乎尚未完全消散,哭泣却已凿入墙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石井四郎以交出研究数据为条件换取自身及其部下豁免,逃离了审判。而这栋建筑默然伫立,承载着未能得到彻底清算的罪孽。解放后,它被划拨予哈尔滨警备区,直至今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的大鹰楼,墙皮斑驳脱落,木质门窗开裂变形,玻璃残缺不全。加建的门斗陋且破败,鹰首不知去向,唯有残破的羽翼犹作挣扎飞升之状。旧日痕迹正被时光一点点蚕食,仿佛连建筑自身也想遗忘过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它终究是沉默的证人。每一道裂缝都是未愈的伤口,每一块砖石下都埋藏着未曾散尽的哭泣。它见过繁华与罪恶,听过欢笑与哀嚎,它知道那些被夺去的生命从未真正离开。它不必说话,存在本身已是教科书般的警示,疤痕似的提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我们不敢忘记,我们也不能忘记。这栋建筑不仅属于哈尔滨的历史,更属于人类反思野蛮、捍卫文明的共同记忆。站在吉林街52号的院子里,仿佛仍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那些用生命刻写的警示,穿越时间,依然叩击心灵——一切牺牲与苦难,都在无声地追问:我们是否真正懂得了拒绝暴力、守护人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9月20日,星期天,天气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