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故乡 2024年末 片段

阿妮老木

<p class="ql-block">麦玛丝,傈僳族,福贡县子里甲乡腊母甲村人,2025年1月28日春节除夕凌晨七点左右去世了,享年98岁。</p><p class="ql-block">她是我丈夫的母亲,我的婆婆。她慈爱贤良,性格开朗,风趣幽默,为人友善。和老王夫妻快四十年了,每次回老家不如说更像是去看望妈妈,如今她离开了我们,那个我常思念的故乡在心里也渐渐远去了……</p> <p class="ql-block">从1987年算起,和老王一起回他老家的到底有多少次早已经记不清了,父母在我们就有故乡,就有一个家。不久前快有100岁的婆婆精神一直很好,头脑清醒,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晰,更主要的是心态很好,性格开朗言语风趣,每次我们回老家她都常给我讲以往的故事。2024年10月的一天老人不幸摔了一跤,虽然看上去摔得不是很重,但由于年事太高,损伤回复不易,饮食起居都有影响,身体免疫力也在下降,整个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后来她坚持回老家村里调养。年末我和老王回老家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频繁了,特别是到了后来老王几乎一直住在村里了。</p> <p class="ql-block">片段1</p><p class="ql-block">2024年下半年我们回老家的次数要多了一些。2024年12月25日已经是年末圣诞节了,我和老王又回村里看望病重的婆婆。</p><p class="ql-block">“腊母甲”是由临近的多个村民小组组成的,按规定每年圣诞节时腊母甲各村寨的百姓会集中轮换着到一个村里过圣诞节,今年轮到了我们村,附近村里的信教百姓穿着节日盛装,集中来我们村做圣诞活动。一般圣诞活动会过三天,所以这几天村里很是热闹。远道而来的教民会带上食物,有包谷沙(玉米碎)、猪肉、鸡和鸡蛋、蔬菜等等,活动负责的人会将不同的食材进行归类计划,然后安排好三天活动里教民们的伙食。现在来参加圣诞节的教民不用带食材了,大家只需交一点钱,也可以自愿多交,上不封顶,用这些钱来办理圣诞活动期间的伙食和其他开销,一般伙食上会安排购买一头牛和猪、鸡还有一些蔬菜。除了早晚在教堂里听“玛扒”(教父)的布道(说教),然后就是在“玛扒”的指挥下大家一起唱诵教歌。圣诞节活动期间也会安排一些文体娱乐活动。</p><p class="ql-block">今年圣诞节赶上婆婆病重,所以远道而来参加圣诞节活动的亲朋好友和一些村民,也借机陆陆续续来家里看望病重的婆婆。</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教堂离家不远,远近来参加村里圣诞节活动的亲戚和家人们穿着盛装,在布道唱诗活动间隙,到家里来看望病重的婆婆,和家人一起唠家常。</p> <p class="ql-block">钩针编制的漂亮的傈僳族包包,这样的饰包主要流行于怒江福贡一带。</p> <p class="ql-block">故乡的风景一直都是让人看不够,还是那些山峦、还是那片蓝天、还是那个伸向远方的峡谷。还是那股清凉的微风,还是那缕温暖的阳光,还有那随风摆动的小草。还是那个村寨,还是那个家,那些与我同龄的家人也和我一样渐渐变老。那些长辈的腰和背又弓弯了一些,他们脸上的皱纹又增添了一些。孩子们也长大了一些,还有几个抱在怀里新出生我未曾见过面的婴儿。我们在渐渐老去,新的生命在成长。不变的风景不变的亲情,讲述着从前的故事,讲述的是永远不变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条正在修建的通往更高山上的路,老王常讲他爷爷活着的时候他们家就在那高山处,后来才搬迁到现在的半山安居。我刚来腊母甲的时候,和阿恰妹妹一起去山上放牛到过山顶,说是大山,但在山顶上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山风吹过,一片野花随风摆动,哪里真的很美。后来听说国家脱贫政策出来后,为扶持乡村振兴,一些公司老板到村里帮扶村民在高山深处种植茶叶和草果,正在修建的这条路该是通往茶山和草果地的了。</p> <p class="ql-block">片段2</p><p class="ql-block">快春节了,小妹从遥远的北京来看望我,这是从2018年母亲去逝后小妹第一次回来怒江。22日我带小妹回腊母甲老家看望婆婆。</p><p class="ql-block">早些时候我的几个姐妹与我一起来看望过我婆婆,那时因为妈妈病重家里需要有人陪护,小妹妹在家就没有来成,大姐、三妹和妹夫还有四妹都来了,大家都很喜欢婆婆和我的家人,虽然姐妹们生活在遥远北京和昆明,但她们一直以来都牵挂我的家人,她们经常邮寄衣物、汇款和其他方式力所能及地帮助村里的家人,四妹还常和婆婆以及村里的家人视频和电话联系。</p><p class="ql-block">父亲在世时也看望过婆婆,他曾经在大哥家的柿子树下,开心地和婆婆及家人一起休闲唠家常,父亲还和大家人合影留念,<span style="font-size:18px;">恬静温馨的画面永远留在记忆深处。</span>后来父亲再来时已经需要有人搀扶了,但仍然掩饰不住父亲和村里家人在一起的开心和愉快。由于腊母甲和父亲的老家架科底恰打村不是很远,村民的生活习惯和习俗没有差异,所以在腊母甲父亲就像在自己老家一样亲切,也许这也是我从骨子里能够接纳这个家的缘由吧。</p><p class="ql-block">小妹是第一次见到我的婆婆。可惜这次婆婆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她没有了记忆,不认识我们更不可能记住初次见面的小妹了。在婆婆病床前,小妹抚摸着婆婆的手,婆婆心里知道她是从很远的地方专程来看望她的,虽然她已经不能用语言表达心意,但深情凝望的眼里充满了她的慈爱,小妹虽然以前没见过我的婆婆,但她该是和我一样熟悉婆婆的那份情意,那是所有父母对儿女的爱意。她也能感受到腊母甲家人的亲情,那是对遥远故乡的牵挂。</p><p class="ql-block">熟悉的老篱笆房子里,火塘里跳动的火苗和弥漫在整个房间里的火烟,包裹着浓浓的亲情,这里是故乡,是我们的老家。</p> <p class="ql-block">在老王大哥家门前的柿子树下,父亲和婆婆、大哥、大姐以及村里的亲朋好友一起唠家常,家人们在一起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拉着奶奶的手</p> <p class="ql-block">小妹代表在远方的家人,驱车从遥远的北京来腊母甲看望病重的婆婆,婆婆和小妹未曾见过也从不相识,但相互牵手的时候便知道是家人。</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婆婆</p> <p class="ql-block">山对面的村子就是父亲的老家架科底,也是我的故乡。早年奶奶去逝后,老家只有一些旁系血亲了,所以我也很少回去。但每次回去腊母甲村,我都会久久站在这里向对面望去。</p> <p class="ql-block">傈僳族人家火塘里的火一般不会熄灭,家人和亲戚朋友相聚都会围坐在火塘边,火塘预示的是永远的亲情和友情。和小妹在火塘旁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烟火人间情</p> <p class="ql-block">我有四个姐妹。我们五姐妹各自生活工作在相距较远的地方。父母在世时姐妹们还会时常有聚,父母离世后,姐妹们虽然也有联系,但很少相聚了。所以这次小妹从遥远的北京驱车到大山深处来看望我和我的家人,让我真是非常感动。</p><p class="ql-block">如果心在,情就在,再遥远的地方也会有思念。</p> <p class="ql-block">留一份亲情留一份爱</p> <p class="ql-block">从北京到故乡有多远?</p><p class="ql-block">纵然有千山万水相隔,有千里万里遥远的路程,但只要有心再遥远的路也会没有距离。</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世时,一直非常牵挂老家的亲戚。堂叔是父亲牵挂比较多一点的人,像他们这个辈分的家人。如今所剩无几了。当我和小妹还有老王去看望堂叔时,正赶上乡里的集市天,在街面零碎百货小摊位上我们见到了正在摆摊的大叔。</p> <p class="ql-block">在六库的大表哥和二妹,听说小妹从北京回来,便热情地召集家人温馨相聚。</p> <p class="ql-block">片段3</p><p class="ql-block">元旦刚过不久,春节将至。因为婆婆病重我和老王从去年底开始就频繁地回老家,婆婆的病情越来越重也越来越不稳定,我们担心意外随时发生,也想多一点时间陪伴,所以我们住在老家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女儿和女婿要上班,他们和儿子一起在家里。2024年12月27日是中国春节除夕的前一天,由于有些牵挂儿女,三天前我回了一趟家,老王还在山上村里,但直觉告诉我不能在家耽搁时间太久,中午便带着儿子和女儿启程回老家了。两个多小时后我们到了村里。女儿和儿子先到奶奶的病床前看望病重的奶奶,虽然奶奶的意识里早就已经不认得人了,但当女儿和儿子坐在床边拉着奶奶的手时,她的眼里有了光亮,更有着慈爱。但只是片刻她便又非常疲倦不堪地睡去。女儿和儿子还有老王和我,终于是全家人能一起守候在婆婆身边,看着婆婆的病情没有好转的迹象,我们心里是那么的无助和绝望。</p>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8日,是春节除夕,凌晨七点刚过,女儿上楼来告诉我们奶奶没了。</p><p class="ql-block">随后听到楼下传来许多人的哭声,我和老王赶紧下楼来,看到奶奶房间里小姨妹阿苦和几个侄女还有她们的孩子围在婆婆身边在大声哭泣,我和儿子、女儿还有其他家里人没法进去里边看望奶奶,只能站在门口,女儿站在走廊的窗户旁看着屋里默默流泪。</p><p class="ql-block">凌晨天还没亮,村里还一片漆黑寂静,只有我们家里哭声一片,男人们开始搬弄隔壁客厅房间里的家具,腾空出来准备布置成灵堂,儿子和女儿帮着打扫房间卫生。然后安照当地习俗在房间中间摆放好奶奶将要躺放着的床板。</p> <p class="ql-block">家人和亲朋好友们无论是外出打工的还是在单位上班的,还有不在同一个村里居住的,都陆续赶了回来,来送婆婆最后一程。</p> <p class="ql-block">大哥和大嫂身体一直不好,婆婆的去逝更让他们苍老了一些。</p> <p class="ql-block">除了自己家人和亲戚,还有本村和附近村里的许多乡亲都赶来送婆婆最后一程。年头年尾,山上气候多有些寒冷,院子里临时做了一个很大的火塘,无论白天还是夜晚,火塘里的火都不曾熄灭,大家一起围坐在火塘边,相互陪伴问候和拉家常,到了夜晚,摆放婆婆遗体的周围铺着许多行李,家人和一些陪伴的女宾客席地而卧,大家都想最后的时间里多近一些陪伴婆婆。还有许多人在院里的火塘边熬夜陪同。</p><p class="ql-block">来送别婆婆的人很多,家里炊具条件有限,所以借了用离家不远的村里的教堂食堂用来煮饭,为大家提供餐饮。按计划家里很早就备好了这几天需要的食材,杀了一头牛,还杀了猪和鸡,准备了一些蔬菜,还准备了烟酒、方便面、饮料、零食和瓜子茶叶。整个丧事活动除了家人还请了几个专门做饭、修坟的人,当然还有一些人是意愿帮忙的。</p> <p class="ql-block">侄儿阿此承担了修坟的主要责任,家里其他几个侄儿和一些村里的年轻人,也一直忙着修坟,虽然天气阴冷时而还下雨,但他们一直忙着往山上坟地里背沙运砖。</p><p class="ql-block">坟地离村子不算很远的地方,那里已经安葬了三十年前去逝的公公和老王的妹妹阿杜。这里的风俗是去逝后的家人安葬后,家人一般不会再到坟地去了,不会去上坟祭拜惊动安息的灵魂,即便多年以后风吹雨淋坟茔垮塌也不能去修缮,让坟茔自然平塌化为平地也不再去动土,也许这是让去逝的人融入自然的一种方式。不过如果家里再次有人去逝,需要在原来的坟茔旁边安葬是可以动土修缮原来的旧坟的。</p> <p class="ql-block">婆婆的丧事安排得连续三天三夜直至婆婆安葬。连续几天都是阴天,时不时还下起了雨,担心院子里守夜的人被雨淋湿,院子里撘起了临时防雨的篷布,夜晚气温骤降,守夜的家人亲戚和朋友也不少,于是撘起的雨棚下烧起了一堆大火塘,还准备的一些临时小火盆。</p><p class="ql-block">一般习俗村里无论那家办理红白事情,全村和附近村寨的一些人,都会自愿来主人家给予帮助和参加活动。婆婆是近百岁的老人,她的离世的时间恰好在汉族的春节除夕,这里傈僳族村寨主要过的是圣诞节,但对春节也很重视,赶上除夕婆婆去逝,虽然家家户户也在忙于过节,但远近赶来参与告别、送行和帮助修坟、安葬的人仍然很多。</p> <p class="ql-block">四妹从遥远的北京,托堂弟购买了鲜艳的红玫瑰,让四妹的思念最后在陪伴婆婆一程。婆婆在世时四妹就一直牵挂她,我每次回老家四妹都会和我一起与婆婆视频通话,虽然语言表达相互不是那么顺畅,但都能感受到相互间的情意。四妹常在微信上给婆婆转账,数额虽然不多,但也是妹妹表达对婆婆的惦记和牵挂。其实给予是相互的,妹妹的给予是寄托她对故乡的思念,婆婆的回应是表达对远方游子的牵挂。故乡一直在远方,亲人永远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临时设为灵堂的房间里,家人还有村里来参加丧事的大姑小姨们,围坐在婆婆遗体周围,大家都想离老人近一点、再近一点,珍惜与老人在一起的最后时光,大家在一起讲述和婆婆在一起的往事,哭诉着离别的相思之苦,阿苦妹妹和几个侄女在婆婆的遗体旁哭得最伤心,大家相互陪伴相互安慰。</p> <p class="ql-block">床板铺上了黑白相间的格子布,这是人去逝后当地村里用在丧事办理时常使用的一款纯棉布料,一般情况下人去逝后,先是清洗和整理好遗容遗体,穿好寿服,婆婆穿着生前最喜欢的民族服饰,安详地躺在铺好的寿床上,从头到脚身上盖上黑白相间的格子床单,有时也露一下容颜让家人和亲朋好友瞻仰。</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几天里,家人、亲朋好友和村里人,都会紧挨在一起围坐在在婆婆的遗体旁,大家相互陪伴着,或哭唱、或诉说着对亲人的不舍和悲伤。到了夜晚家人也会在寿床周围铺上行李席地而睡,每个人都希望有多一些的时间陪伴将要远去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村里部分信教的村民,也时不时来婆婆的遗体做最后的送别和祈祷。他们虔诚地唱诵着赞美诗,牧师为婆婆祷告并讲述了圣经故事。</p><p class="ql-block">婆婆生前也是一个虔诚的教民,她时常参加村里的教事活动,也会给活动捐一点款。家人孝敬她的零花钱她都不会随意花销,攒存下来分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像婆婆这样虔诚的信徒,这样淳朴善良的人,上天一定会眷顾她的,愿她在天堂安好。</p> <p class="ql-block">几年前我们回老家正赶上“礼拜日”,我们陪伴着婆婆去教堂做礼拜。婆婆的祈祷是那么虔诚。</p> <p class="ql-block">片段</p><p class="ql-block">安葬婆婆的时候,小雨一直下个不停,就像整个世界都在为失去一个善良的老人哭泣。按照风俗,婆婆的遗体穿戴整齐后裹盖好棉布,放在临时特制的龙竹担架上,由家人亲戚和村里青壮年男子一起抬着走在前面,随后抬着的是几十年前婆婆为自己准备好的棺材,送葬的人们随后紧跟,山路湿滑,有的地方还坡陡路窄。到山上墓地后,婆婆的遗体才当场放进棺材里。由于婆婆信奉基督教,所以在场的信徒们做过仪式唱过圣歌后将棺材缓慢放进提前修好的墓中。</p><p class="ql-block">婆婆的坟墓很早的时候就做好了,旁边还有公公和老王的妹妹阿杜的坟茔,公公是1995年因病去逝的,时年还不到70岁,阿杜妹妹是因为生孩子难产于1998年去逝的,去逝时也才25岁。愿家人们在天之灵也相互陪伴。</p><p class="ql-block">出殡前我不巧摔了一跤,不能行走,遗憾不能随送葬的人们一起山上。老王和儿子去了,侄儿拍了几张照片留作纪念,照片上看到老王非常悲痛难过,久久不愿离开墓地,人生最伤心的事莫过于失去生养自己的母亲了。</p> <p class="ql-block">片段</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婆婆意外摔跤后,先是送往医院,然后回家疗养。但由于年龄大了,恢复缓慢,免疫力下降,随后又增加了一些并发症,在最后的日子里,只有回到她深爱着你老家慢慢静养。大姐家的四个女儿、阿恰妹妹家的三个女儿和大哥家一个女儿,几个侄女还有她们的爱人和几个孩子,放下自己的家事,有的从打工的外地赶回来,有的还发烧生着病,几个月来她们24小时轮流精心护理,她们付出很多。</p><p class="ql-block">进这个家门快四十年了,我是看着大哥、大姐和阿恰妹妹家里的孩子长大的,农村家庭孩子多所以侄儿侄女一大群,由于出生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家庭里,由于早些年这里还比较贫困,孩子们的童年吃穿也就没那么富裕了,但至少国家能保证他们上学读书,家人们也用心呵护他们成长,所以他们的童年也都是快乐和幸福的。我每次回老家时他们都会热情为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儿子还小的时候,大姐家的四姑娘阿杜还来家里帮助过我一段时间,她们对我很好,我也一直力所能及地帮助和照顾她们。虽然与他们没有血缘但我一直对他们就像对自己的女儿一样,<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直用心帮助和照顾他们,我的姐妹们也在远方一直惦记和牵挂他们。后来他们渐渐长大,他们中考上大学的每个孩子,我都力所能及给予帮助,在学期间重要的节日和假期里我都给予一定的“假日补贴”鼓励他们的学习。他们中有的即便已经成家为人父母,也在坚持打工赚钱养家,男孩们吃苦耐劳,姑娘们善良勤快,生活虽然不容易,但她们一直都是勤奋努力工作养家。婆婆病重期间,侄女们从外地打工处赶回来照顾奶奶,她们轮流守护在奶奶身边,培着老人渡过了最后的时光。谢谢孝顺的侄儿侄女们,家</span>有儿女真好。赶上重要的春节,我也给她们每个人送上了特别的礼物,为她们许了愿望,愿她们都能平安健康快乐幸福长久。</p> 与侄女们的合影 <p class="ql-block">亲爱的侄女们,送上我的新年礼物,愿你们平安健康快乐!</p> <p class="ql-block">我从小在外地长大,从外表的穿着长相都不像是少数民族,有人说甚至像北方人。从小生活在北方,大学毕业后又回老家工作,经历阅历和见识确实与多数人有所不同,但骨子里还是眷恋着故乡。童年恰遇特殊的“文革”时期,和母亲在怒江“五七干校”生活的经历刻骨铭心,那时也有机会回山里奶奶和姑妈家,接触体验了当时非常原始贫困的傈僳族百姓生活。随父亲到北方后,河南农村百姓和北京城市居民生活也是我童年的生活体验。大学生活也是我人生成长的体验。汉族和傈僳族的文化和情感交织在我的人生中,北方和南方、汉族和傈僳族、先进和落后、现代与原始不同的方式、文化和情感都融进了我的生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间过得好快,转眼过去快40年了。</span>年第一次和老王回他的老家时是经过三四个小时一步步从山脚爬上山去的,沿途风景很美,但也很累,后来的生活就像这段路程一样,经历着许多的爬坡和坎坷,但确实有心旷神怡的美丽风光。</p><p class="ql-block">婚姻不过是每个人自己的一段人生体验,只是这段体验时间长了一点,以至于在长时间中人们往往忘记了自己,而去追逐那个美好和理想,追逐那些美好的爱情故事,也将自己的婚姻订了一个崇高的目标,“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所以婚姻中的痛苦和失望也就接踵而来,以至于走到婚姻的尽头。如果一开始就能理解这些,婚姻中的生活无论是痛苦和喜悦就都会淡然了。</p> <p class="ql-block">拍照,是我给这个家庭的礼物之一,三十多年来所拍的照片,记录了家里的篱笆草顶竹楼,换成了现代建材的二层楼房;记录了村里的人们从中年到了老年、孩从童到了为人父母;记录了那条早些年需要走几个小时才能到家的山路和如今已经换成了平坦的乡村公路;记录了这两条回村路沿途上不一样的美丽风景;记录了村里家人的淳朴善良,记录了老人的慈爱和孩子们的成长,记录了平凡生活里的艰难和快乐。三十多年的照片记录了一个家庭三十多年来人的成长和生活的变化,也记录了我的青春和重要的人生历程,在我已经过半的人生里,与这个家庭的缘分是那么厚重,那是一些看得见摸得到着的精彩故事,也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欢乐和眼泪。我陪伴了他们他们也陪伴着我。</p> 2023年10月 当年的老房子 后来的老房子 <p class="ql-block">在老房子的地基上,现在阿恰妹妹新盖的楼房。</p> <p class="ql-block">纪念我敬爱的婆婆</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寒冷的冬日,我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送别了我们敬爱的婆婆。她的离去,让我们感到深深的悲痛和不舍,但我们也知道,她的爱和教诲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婆婆是一位坚强而慈爱的少数民族女性,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她的一生充满了勤劳和奉献。她养育了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三十多年前,她失去了丈夫,但她从未向命运低头,而是用她那坚韧的意志和无私的爱,撑起了整个家庭。</p><p class="ql-block">婆婆慈爱、质朴、智慧、善良、勤奋、幽默。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也是一位慈祥的祖母。作为她的儿媳妇,我从未感到自己是外人。她总是将我当成亲生女儿一样对待,给予我无尽的关怀和温暖。</p><p class="ql-block">回想起与婆婆共度的时光,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怀念。每次回老家,她都会提前在村口等待,迎接我们的到来。而当我们离开时,她会坐在村口,久久相送,直到我们的身影变成一个小点。这一幕永远刻在我的骨子里,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婆婆的离去让我们感到无比的失落,但她的精神将永远与我们同在。她的善良和宽容,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她的信仰和智慧,教会了我们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希望和坚定。</p><p class="ql-block">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我们想对婆婆说:感谢您给予我们无尽的爱与关怀,感谢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您的离去让我们感到痛苦,但您的记忆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会继续努力,传承您的精神,让您的爱在我们的生活中延续。</p><p class="ql-block">愿婆婆在天堂安息,愿她的灵魂得到永恒的安宁。我们会永远怀念您,敬爱的婆婆。</p> <p class="ql-block">2025.1.27.带着孩子下午3点回到老家,孩子们见到了病重的奶奶,28日凌晨7点,奶奶去逝。1月31日中午12点安葬在腊母甲公公的身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