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的静心之旅

慧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寻找内心的禅意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在日本旅行,必然会去许多寺庙、庭院与宫殿参观游览。它们安静地站在闹市深处或默默的卧在山野隐秘之处,它们都深刻着信仰的痕迹,也藏着岁月的故事。有的庄严,有的精巧,有的用枯山水写意,有的以唐门留痕——从华丽到朴素,从喧哗到寂静,仿佛一场又一场与自己的心灵的对话。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京都的那一刻,更像是悄悄踏进了另一个时空。刚刚还在东京银座的霓虹下、河源町的人流中,转眼便站在三十三间堂千尊观音的注视里。长长的殿堂昏暗而安宁,一千双眼睛仿佛都含着慈爱之光,一切都慢了下来。呼吸间能闻到淡淡的檀香气,木头的纹路蜿蜒如时光的笔迹——它们已经在这静立八百多年。</p><p class="ql-block">那一刻突然明白:万物都会变,唯有人对“永远”的向往,始终没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琉璃光院,我好像一下子读懂了什么叫“一瞬间即永恒”。油漆黑亮的茶台像一面镜子,倒映着窗外的四季——春樱、夏绿、秋枫、冬雪。我坐在“喜鹤亭”窗前,忽然觉得:真正的奢侈,或许从来不是拥有多少,而是能否静心感受眼前这一寸光阴。青苔悄悄爬满石头,流水声轻轻穿过树林,仿佛还能听见千年前贵族们吟诗的回音。这里的美,不张扬、不讨好,只愿在合适的时候,向愿意等待的人轻轻展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千院更像是一堂心灵的课。慢慢地走,静静地看,每一尊地藏菩萨都像在讲述过去的故事。坐在宸殿边喝抹茶,阳光像金粉一样穿过老杉树,把红色的小桥照得更亮了。我也终于稍稍理解了什么才是“侘寂”——不是残缺,而是褪去浮华后,与真实相遇的温柔。那些长满青苔的石阶、歪斜的树木、斑驳的墙,都在无声地说:不完美,才是人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安寺的石庭前,许多人一动不动静静的坐在那里,眼睛微闭,像是沉思更像在禅修,感悟乔布斯当年的悟道。十五块石头无声的躺在白砂上,仿佛永远在漂流,又永远停留。我试着数石头,数着数着却笑了——原来一旦执着于“数”,反而忘了“看”。就像寺里那一口“吾唯知足”的洗手钵,只有俯下身,才能触到清泉;唯有放下自我的执着,才能接住人生智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肚子咕咕叫了,去西源院素餐厅,吃一碗七草豆腐,口感清爽,带点山泉的甜味。窗外锦鲤游过,搅碎一池阳光。竹帘把光芒切成细细的金线,轻轻落在我面前的漆碗里。我突然意识到——“素”,不是无味,而是食材本真的味道。就像我们的心,清空杂念之后,才能照见万物之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前,我站在二条城的唐门前。阳光照在金箔雕刻的建筑上,明亮又耀眼。想起德川家康在这里以武立国,却仍在庭园中寻求宁静;将军在外耀武扬威,却在茶道中研修“和敬清寂”。原来,最坚硬的力量,往往来自一颗柔软的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京都之行,带走的不止是照片,也带回了心的校准。回眸那些枯山水、苔庭、回廊,仿佛都变成了心里的镜子,提醒我:哪怕外面世界再喧闹,也要给自己留一块安静的庭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净土,从来不在远方,而是在我们愿意安顿内心、梳理情绪的每一个当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希望这段文字,也能带你触碰一丝京都的清凉宁静,让这份禅意不止于旅途,也能轻轻融入你我的日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注:</b><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日本所有寺院参观,内部不允许拍照录像,有些重点国宝级景点要脱鞋、赤脚在里面参观的,文章中寺院内照片是网络公开图片。)</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十三间堂:</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京都市之重要的标志性佛教古迹,建于公元1164年,位于今京都市东山区七条。1249年毁于火灾,1266年重建后保留至今。为日本天台宗寺院,以供奉一千尊坐姿千手观音雕像国宝闻名于日本。也是京都最精彩的寺院建筑。主建筑物呈长方形,长度达120米,因建筑物内有33个以梁柱隔开的空间而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建筑物之长,内容千尊观音之众,表情变化各异,令人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以中央的巨大佛像(中尊)为中心,左右各供奉着500座佛像(国宝),共计有1001座主佛。正确名称应叫“十一面千手千眼观世音”,本寺院的佛像是以丝柏为原料采用“木块镶嵌工艺”制成的,主要表现在佛像头上的11张脸和40种手上。中尊(国宝)是佛像制作大师湛庆(运庆的长子)82岁时建造的,被誉为镰仓时代(建长6年)的名作。等身立像中有124座是佛堂创建时平安时代的作品, 其余的800多座佛像是镰仓时代重建寺院时约花16年修复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踏入三十三间堂的瞬间,千尊观音以微妙差异的表情凝视着时空。不是被数量震撼,而是忽然懂得"一即一切"的深意——每尊观音皆具足千手千眼之能,恰如每个人心中本自具足的佛性。那些看似雷同却绝无重复的木雕面容,原是众生相的隐喻:我们终究在差异中见证统一,在统一里照见差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琉璃光院</b><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个一年只开两次的神秘又绝美的庭院六月、九月和冬天是不开放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琉璃光院是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区上高野东山55番地的佛教寺院,正式名称为“无量寿山光明寺琉璃光院”,属净土真宗东本愿寺派。该院内以琉璃庭、卧龙庭等日式庭园闻名,青苔覆盖的地基与红叶景观形成独特景致,二楼可俯瞰庭院全景,一楼设有榻榻米茶室及提供抄经体验的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琉璃光院的美,在于它四周被茂盛的植被所包围,使其在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韵味。尤其是寺院中心的瑠璃庭,完全由瑠璃色的青苔覆盖,表现出净土世界的本寺主庭。穿过庭院青苔的涓涓细流,勾画出一道优美的曲线,当你置身于这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寺外的喧嚣荡然无存,瞬间便有忘记一切的畅然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该院原为明治时期京都望族田中源太郎的别墅,由太政大臣三条实美命名为“喜鹤亭”。他亲写的匾额就保存在本院。而“喜鹤亭”作为茶室名,传承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漆桌面倒映窗外一年四季变幻莫测的景色,不知用什么语言和文字来形容她的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我们总在追求与众不同,却忘了真正的和谐是让相异者共生共荣。漆木案几映照窗外枫影时,恍然看见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原来古今中外的悟道者,看见的是同一片天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琉璃光院的青苔在梅雨季节获得生命巅峰。那些绒毯般的苔藓其实由七种不同品种构成,在相同的光照湿度中呈现层次各异的绿。这何尝不是人间世的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里的景色四季各异,美不胜收,会让你完全忘记时间的流逝。随着季节的变化,这里每天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这里可以体验茶道的源流,摹写经文描绘佛身、追问内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幅关帝诗竹水墨拓印画是不是很熟悉,“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究不凋零。”画面中的“挂印封金”也深有含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千院门迹</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是佛教门派之一天台宗的寺院,创建于公元1118年。三千院是日本京都天台宗的重要寺院,由名僧最澄始建,历经多次迁址与重建,现存建筑多为16世纪修复,以“一念三千”的佛教思想命名,并因皇族住持传统和四季庭园景观闻名。寺内主尊木造阿弥陀如来像和两侧侍像均为国家级重要文化财产。寺院内古树参天,青苔遍地,溪水潺潺,现存建筑为天正年间(1573-1591年)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随处可见憨态可掬的地藏菩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最动人的禅悟发生在三千院的紫阳花径。雨滴沿青瓦坠入石钵,发出持续千年不变的清响。地藏菩萨像半掩在苔藓中,石身被岁月磨出温润光泽。忽然懂得日本美学中的"侘寂"真谛:不是追求永恒完美,而是在无常流变中发现美。就像川端康成在《古都》里写的那些老枫树,"它的美与其说是现在活着的表现,不如说是几百年来生存的证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千院藏匿在京都洛北连绵的山谷之中。这个季节到处都是养眼的绿,寺里的环境幽静怡人、古色古香,这里曾是皇子和皇族亲任住持的宫门迹寺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里是有1200年历史的皇家寺院园林,这里是邓丽君曾经歌唱的古刹,这里供奉着日本重要的国家文化遗产佛像,院内溪水潺潺,古树参天,青苔满地。走在三千院浓荫密蔽的路上,不像是朝圣,更像是寻幽。一路拾阶而上看山看水,在一片绿色中,一架朱红色的桥,在密林中刹是显眼;有枫树浓阴密布,有小桥流水陪伴,游哉悠哉,告别急行军的观光,这才是旅行的真正意义。在这个忙碌的世界里,找一个惬意的地方,享受一段安详的时光,就这样静静的面对自然,审视内心,这不才是人生的真谛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龙安寺</b><span style="font-size:15px;">离金阁寺很近,出来不远便是龙安寺,这是个可以净化心灵的绝好去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世界知名的石庭建于室町时代末期(1500年左右),据说出自特芳禅杰等优秀的僧人之手。龙安寺:原为德大寺家别墅,1450年细川胜元将其改建成禅寺。应仁之乱中龙安寺一度被烧毁,后于1499年重建。正是这座以15块岩石与白砂的组合布局成为了日本京都的代表性枯山水庭园而闻名,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来参观这座禅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庭简单却极其出彩,东西长约25米,南北约10米。这个长方形的禅院与建于中世纪的那些豪华的贵族庭院风格迥异。不借一树一草,仅由15块石头与白砂组成。参观者可以自由去感受这个独特的庭院到底表现着什么意境。也许越是静心去凝视眼前这一切, 冥想也就会越发的扩展开去吧。整个庭园简洁而富有深意,别无一物,却能让人感受到四季的流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龙安寺的石庭教会我"空"的丰盈。十五块岩石在白砂间永恒定格,却让观者看见云海奔涌、山峦起伏。最精妙的并非石之存在,而是砂纹里流动的时空——帚痕如水流淌过心间,原来枯山水不是死寂的造景,而是将动态宇宙凝于瞬间的禅机。坐在方丈廊下良久,忽然明白为何乔布斯会在此获得设计灵感: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日本,对其赞不绝口。极简不是匮乏,是剔除杂芜后真理的自显。枯山水一尘不染,却宛若见到高山耸立,无水一滴,但能感觉出飞瀑落下。让我感受风之召唤,月的邀请,与我一同在这充满禅意的庭院神思漫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庭四周围有一圈用土砌成的矮墙,可以说是禅家艺术的典型。矮墙由混有菜籽油的土壤砌成。时间久了会慢慢从内不断产生油脂,形成自己独特的造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日本的庭院蹲踞 :寺庙入口处的一个设施,设计独具匠心。蹲踞的初衷是让来访者在进入前需要先净化自己。龙安寺的蹲踞设计非常矮,来访者弯腰才能触及,这体现了谦卑与恭谨的精神。在潺潺流水声中静心注视,领悟一些哲学道理。龙安寺的蹲踞上刻有“五,佳,止,矢”四个字,再加上中间的方形凹陷代表的“口”,构成了“吾唯足知”,暗示了佛教的自足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虽然蹲踞的形状很像中国的方口圆铜钱,但它与尘世的铜臭格格不入。这种相反元素的并置带有一丝讽刺的味道。日本庭院的另一个特点是与自然和谐共存。粗糙的石块、竹子、水等天然材料的选择就是一个例子,近乎极简主义的设计,不加过多修饰,彰显了自控与古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西源院七草豆腐餐厅</b><span style="font-size:15px;">——是日本寺院里少数几个游客可以用餐的地方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餐厅入口门帘和餐具上的“o”符号象征着和蔼可亲,以及对世界和平与和谐的真诚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间宁静的日式客房供应受欢迎的“七草豆腐”和素食菜肴。从房间里望出去,有一群鲤鱼在游泳,还有苔藓覆盖的地面外的镜容池塘波光粼粼的水面。咂着嘴说“七草汤豆腐”、“素菜”真鲜!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里的人气午餐是“精进料理配七草汤豆腐”,由在光滑的豆腐里添加面麸等7种食材做成的汤豆腐和只使用植物性食材的“精进料理”搭配而成。各种各样的料理少而精,是具有京都韵味的精巧午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这样宽敞的客厅里,安静的用餐,想必心情亦是舒爽惬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店内舒适静寂,时不时能听到从庭园传来水流进竹筒里发出的、旨在让动物避开的声音——鹿威音,透露出优雅的风情,而食客们也会不自主地控制谈话的音量,使人充分感受到龙安寺的悠久历史带来的肃穆与庄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遗产——</span>元离宫二条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條城建城400年來見證了日本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二條城是根據江戶幕府(1603年-1867年)的創始人、初代將軍德川家康的命令於1603年修建的。德川家康在漫長的戰國時代後,統一了日本,引領日本邁入了長達260年的和平與繁榮時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867年,在二之丸御殿的大廣間,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將政權交還天皇,在大名面前宣佈德川幕府結束。由於政權回歸天皇,開啟明治時代,因此被稱為明治维新。自此日本迅速完成了由封建制到近代民主國家的轉變,步入近代社會。</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建成400年的二之丸御殿、唐門、二之丸庭園是日本建築及設計黃金時代的江戶時代初期保留下来的珍贵遗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二条城目睹将军奉还政权的房间,漆画屏风上的松鹤依然辉煌。历史喧嚣终将沉寂,唯有庭园里德川家光设计的"鹂鸣地板"仍在作响——当初为防刺客的机关,如今成了提醒世人"诸行无常"的法器。真正永恒的从不是权力,而是人类对美与和平的向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條城成為了開啟和終結封建制最後篇章的舞台,也是日本走向近代社會的舞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雕刻艺术与金属装饰的建筑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唐门:</b><span style="font-size:15px;">是二之丸御殿的正門,門的形狀代表著級別,唐門也是最高級別。屋頂的前後有唐破風(類似唐代抱廈結構)。屋頂未用銅和瓦,而是採用了檜柏樹皮。 門上有4根柱子,鮮艶地雕刻著代表長壽的鶴和松竹梅。雕刻獅子據說是為了守護御殿。2013年經過修復重現了當時的輝煌身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相较于寺庙的空谷寂静,这里更显得深沉壮丽。</span></p> <p class="ql-block">离开京都时带回的不只是照片,还有某种心灵的校准。那些枯山水、苔庭、回廊仿佛成了内心的镜厅,提醒着在喧嚣世界中保持内在的方丈庭园。原来真正的净土不在远方,就在我们懂得如何安放一块心石、梳理一片心砂的刹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